至正十九年(1359年)八月,察罕帖木儿终于攻克了韩宋政权首都汴梁。刘福通带数百骑护送韩林儿自东门夺围而遁,逃奔安丰(今安徽寿县)。元军俘获韩林儿的皇后,及红巾军家属数万人,官员五千余人。刘福通主力已经被察罕帖木儿击垮,但山东仍有大量红巾军。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察罕帖木儿兵分三路进军山东,三路皆捷。北方红巾军丢失了山东全境,仅存益都(今山东青州)一座孤城。察罕帖木儿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谁呢?
北方的屏障已不复存在,察罕帖木儿拿下益都只是时间问题,朱元璋即将暴露在元军的兵锋之下。
朱元璋早期的发展模式类似于闷声发大财。依赖的是刘福通、徐寿辉、张士诚在北、西、东三个方向替他挡着大元精锐,他只管闷头发展,完成发育。现在形势不妙,三面屏障成了三面受敌,如此恶劣的形势,朱元璋有些吃不消。尤其是察罕帖木儿这个凶神恶煞,等他拿下山东全境就会直奔自己杀来,朱元璋恐怕是难以抵抗。
朱元璋慌了,一个察罕帖木儿,比张土诚和陈友谅加起来都难对付。韩宋政权鼎盛时号称拥兵百万,战将千员,却被察罕帖木儿打成了零头,朱元璋自比那些老前辈何如?想来想去,朱元璋觉得只有一个办法:投降元朝。
许多人想不到浓眉大眼的朱元璋也会背叛起义队伍。其实朱元璋是个很现实的人,对元朝的感情相当复杂。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不认为自己能抵挡察罕帖木儿的兵锋,更怕陈友谅、张士诚在他背后插刀,因此他决定屈膝,派出使者向察罕帖木儿示好,换取他不来进攻自己。
示好当然不是口头表示一下,而要拿出诚意,就得归顺元朝。朱元璋也认了,再怎么样也比被消灭了好。无论朱元璋的投降是权宜之计,还是打算玩一手诈降,总之,他确确实实地连续派出了两拨使者,带去重礼和他的亲笔信表示诚意。
察罕帖木儿奏明朝廷,回复说愿意接受。元顺帝派出使者,带去了册封的命令,授朱元璋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使者是元朝户部尚书张昶,他带着诏书走水路,航海来到方国珍那里,准备从浙东再出发去应天。
但朱元璋留了个心眼,他知道山东还有个益都没被察罕帖木儿攻下,便决定再观望一下。方国珍两次派人通知,都被朱元璋找理由扣留了使者,不予回复。这个小花招改变了整件事的结果。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秋天,张昶终于来到应天,朱元璋已经拖不下去了,准备接受元朝册封,俯首称臣。事情就在此时发生了逆转。察罕帖木儿率军围城,山东红巾军全部退到益都全力拒守。正在相持不下,红巾军降将田丰、王士诚对察罕帖木儿不满,趁他前来巡察的机会,将察罕帖木儿刺杀!一代名将,就这么死于仓促之间,那所有的荣耀都悉数散尽,成为满天星火。当年气吞山河,想要光复河山的愿景,到这一天,算是彻底枯萎了。
消息传到大都,朝野震动,我们无从得知元顺帝的心理活动,想必他是相当崩溃的。元顺帝只得命察罕帖木儿养子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接收其养父的全部兵马,继续围攻益都。这位王保保也是位超级猛将,他将接过养父察罕帖木儿的枪,成为朱元璋一生之敌。
本来察罕帖木儿死了,王保保仍然有能力南下。可是元军之间也是有派系的,察罕帖木儿活着时还能总领全军;察罕帖木儿一死,王保保就镇不住各路人马了。尤其是与察罕帖木儿素有矛盾的孛罗帖木儿,看到察罕帖木儿的主力还在山东,他竟然直接出兵进入了空虚的山西。屁股还没坐热,老窝被人端了。王保保已无力南下,只得回军与孛罗帖木儿交战,两人在山西大打出手。
察罕帖木儿一死,天下形势为之一变。摇摆了数月,几乎就要降元的朱元璋终于改变主意,扣留了张昶,为己所用。这一切,都是因为察罕帖木儿的意外死亡。察罕帖木儿和朱元璋是同龄人,都生于1328年,被刺时仅有三十四岁。
不难看出,如果察罕帖木儿活着,朱元璋只能举手投降。他是当时元朝唯一一个有能力整合北方元朝军事资源的人。如果没有察罕帖木儿的横空出世,北伐这事估计就在刘福通手上成功了,元朝可能就直接被韩宋推翻,也就没朱元璋什么事了。
根据记载,察罕帖木儿被刺,除了元顺帝痛哭,他的对头孛罗帖木儿也失声痛哭:“察罕若在,我省用多少气力!”意思是察罕帖木儿一死,往后自己非累死不可。哭归哭,孛罗帖木儿手上可没闲着,直接端了王保保的山西老窝。倒是北方百姓的悲伤来得真切一些,“中原闻察罕死,妇人小儿皆为流涕”,可见这位察罕帖木儿的人品和军纪,那是相当可以的。对朱元璋来说,压在胸口的一块大石头落地了。
明末有句话——“传庭死而明亡矣”,讲的是崇祯时期名将孙传庭在陕西败于李自成之手。元末也有句话,是在听说察罕帖木儿被刺消息后,朱元璋惊呼:“察罕死,天下无人矣!”如果察罕多活个一二十年,这个天下是谁的天下,还真是犹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