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君臣共患难,不可同富贵”这样的格言几乎是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的铁律。许多英勇忠贞的人,如韩信、彭越、英布、傅友德、年羹尧等,为国家献出了生命和血汗,却并未迎来美好的结局。相较之下,光武帝刘秀和唐太宗李世民在夺取天下之后,并未对功臣们动杀机,反而将他们供奉起来,被誉为云台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但实际上,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农民并没有得到很多实质的好处。光武帝的“度田制”失败,唐太宗的“均田制”下,大族掌握了大部分土地,这些情况都表明并非一切如表面所看。
刘邦和朱元璋在夺取天下后,第一时间赋予农民土地,恢复生产。这引发了人们的质疑,为何光武帝和唐太宗却没有像他们那样诛杀功臣呢?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许多方面,让我们从国家史的角度来探讨“唐太宗”。
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因品德高尚而成为了好皇帝。但问题并非那么简单,真正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皇位并非正统,需要巩固。历史常识告诉我们,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的。在正常情况下,作为秦王的他,与太子李建成相比,根本无法对抗,可能会死于非命。关键时刻,尉迟敬德拿着李建成的头颅威胁李渊的人身安全,这成就了李世民夺位的成功。既然皇位来历不够正统,必然存在危机,如太子余党反叛等,因此保留这些功臣对维护自身安全至关重要。
其次,强敌环伺,外患不断。大唐盛世的确存在过,但李世民登基之初,周边局势并不安稳,中原经常受到威胁。周围有突厥、吐谷浑、吐蕃、高丽、高昌、薛延陀等强敌,对大唐形成威胁。初建唐朝时期,国力不强,难以与这些势力抗衡。例如,突厥南下时,李渊、李世民不得不以贿赂为解;吐蕃入侵时,以公主嫁和亲。若唐太宗大肆诛杀功臣,如李靖、李绩、尉迟敬德、秦琼等人,将无法有效应对外敌威胁。假如突厥入侵,谁能出战?若李世民再亲自征战,可能再次战败,中原会陷入动荡,“五胡乱华”的局面会再次出现。
最后,实力不足,无法为所欲为。若李世民一意孤行像朱元璋那样清洗功臣,能够成功吗?这些功臣宿将多数来自豪门之家,解决他们绝非易事。李世民在编修《姓氏录》时,“李”姓仅排第三,地位并不如崔、卢两姓高,可见他并不具备足够的背景。此外,在玄武门之变中支持他的人大多出身于庶族,这成为他抵御门阀士族政治压力的资本。总之,李世民并非因为高尚品质,而是因为局势使然,所以才没有将功臣们诛杀,而是供奉他们起来,这就是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