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解放战争后,很多国民党将领对老蒋彻底的失望,选择了起义或者投诚,北京的和平解放就是傅作义投诚下发生的。
但是还是有人主张抵抗的,代表人物就是阎锡山手下的大将王靖国,他是阎锡山手下的兵团司令,深受阎锡山的信任。
在1949年阎锡山逃往南京后,王靖国被阎锡山指派为守备司令,忠于阎锡山的他多次拒绝了解放军的劝降,最终被俘虏老死监狱。
王靖国的生平
王靖国是科班出身的军人,毕业于保定军校,和傅作义等人并称为“十三太保”,刚入军队的他受到了阎锡山的赏识和重用。
十年间,职位从一个连长变为了第十兵团的司令,他的才华和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在抗战时期完成过很多任务。
不仅如此,王靖国的心思也非常的活络,他明白阎锡山比起抗日来,更怕在陕西的我党尾大不掉,于是相比于杀伤日军,他更擅长保住兵力。
因此阎锡山更加喜欢这个懂得为他保存力量的手下了,王靖国也因此步入高层,获得了很多指挥的机会。
后来抗日战争胜利后,老蒋感觉大业已经触手可得,于是想尽办法削弱阎锡山的实力,王靖国就成了香饽饽。
阎锡山重视他、重用他,蒋介石也希望能把他挖到自己麾下,不仅可以多一个人才,还可以削弱阎锡山的实力。
蒋介石秘密安排人传达了蒋介石的条件,但是王靖国不为所动,此事还被他告知了阎锡山,这让阎锡山更为满意了。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王靖国受阎锡山的任命,打击山西境内的解放军,但是由于我军的迅猛攻势,山西只剩太原还在阎锡山的掌控之中。
太原的平静
在解放战争爆发之初,王靖国收到阎锡山的命令出击,但是他也低估了山西境内的复杂情况。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在山西的抗日部队,名义上属于阎锡山指挥,但是当地的百姓都明白两者的不同。
我军在抗日战争中敢于打击日军,敢于向日军反抗,而阎锡山则是私下和日军达成协议按兵不动,很少和日军发生冲突。
这就导致了百姓对阎锡山的厌恶,在百姓的心中,阎锡山和“二鬼子”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在战争胜利后,也不愿意被重归阎锡山统治。
于是在解放战争爆发后,解放军在百姓的配合下,快速的赶走了占据在各个城市的国军,只差太原还没有解放了。
此时的太原,经过日军的不断加固,可以说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坚城,再加上蒋介石支援的众多先进武器,解放军就暂时延缓了对太原的解放。
而此时的阎锡山也并不在意山西其他地区的失守,只要蒋介石还在,自己的军队还在,就可以安心的看解放军和蒋介石的大战。
于是太原就陷入了诡异的安静中,明明四面楚歌,但是又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紧张的感觉,直到辽沈战役之后,阎锡山才让王靖国加强了太原的防守工作。
阎锡山、王靖国等山西国民党将领,都不敢相信蒋介石会如此的脆弱,明明从苏联手中接过了城市的控制权,并且还派遣了几十万大军去驻守。
还是让解放军打的抱头鼠窜,从哈尔滨到沈阳,最后连锦州都没有守住,国民党溃军全部逃进关内了。
此时的王靖国劝说阎锡山放弃太原,向东撤,和蒋介石会合,保证自身的安全,还能保留下来山西部队的底子。
但是此时的阎锡山非常的自信,他认为北平和天津是无论如何不会像东北那样被攻下的,毕竟阎锡山在山西经营了多年,是不会轻易离开的。
而这时,解放军没有和老蒋、阎锡山预料的那样,去攻打北平和天津,反而是挺进了河南和山东地区,后又打进了安徽和江苏北部。
这次战役被称为淮海战役,此战直接将蒋介石的大门堵住,包围了北方的防抗地区和部队。
王靖国的坚决抵抗
此时的阎锡山已经彻底的慌了,随后北平在傅作义的带领下投诚了,天津也随之解放,太原一下就成为了明晃晃的目标。
阎锡山也不坚持了,但是这时想要带着部队撤走也不现实,于是就乘坐飞机逃往了南京,把太原交给了王靖国防守。
徐向前受命收复太原,但是王靖国手中的实力乍一看还是比较唬人的,徐元帅也不想解放军战士们伤亡太多,于是就劝告王靖国投诚。
毕竟阎锡山都逃跑了,在徐将军看来,王靖国没有必要在坚持抵抗了,但是遭到了王靖国的拒绝。
没有放弃的徐元帅找到了同样是“十三太保”之一的赵承绶,希望他利用两个人的私交,来劝解王靖国放下武器。
但是王靖国面对老朋友的劝告,还是直接拒绝了,他还告诉赵承绶,他是不会背叛阎长官的,如果解放军能打下太原,他王靖国别无二话。
于是在1949年4月24日,徐元帅见王靖国油盐不进,无奈只能强攻,而王靖国也号召部下防守到底。
但是王靖国没有想到,另一个兵团的司令孙楚,却没有这么强烈的抵抗意愿,王靖国的手下也很多都不愿意再抵抗。
于是拥有着众多先进武器的山西兵团,在解放军的猛烈进攻下,只撑了不到4个小时就开始了溃败。
解放军从四面八方冲进了太原,只用了四个多小时就完全解放了这座山西重镇,而王靖国也让自己的部下放下了武器,向解放军投降了。
王靖国是想要活下去的,并不想死战到底,但是在之后的改造中,王靖国却多次不配合,最终病逝于改造所中。
最终,王靖国还是没有背叛阎锡山,他的道义不允许他背叛阎锡山,而他的理念也让他无法融入新中国,最终在忧愁之下患了重病身亡。
总结:
王靖国知道,阎锡山虽然离开了,但是将防备太原的职责交给了他,他明白阎锡山的意图,这个职责意味着将要付出生命去完成。
如果他投诚了,逃到南京的阎锡山,在蒋介石的面前就会非常的难看,甚至会被蒋介石借机按上一些罪名,毕竟蒋介石排除异己的本事是非常拿手的。
因此王靖国知道,他必须抵抗到最后一刻,直到太原被解放,而后来不积极改造,则是王靖国根深蒂固的旧思想作祟。
北平投诚的傅作义后来成为了新中国的水利部长,而他却在改造所中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