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叔宝是一个历史极难评价的人物,他在小说里和现实中有着明显的对立:小说里,他侠肝义胆两肋插刀,人赠外号“小孟尝”,还救过李渊一家;现实中,他忠义却非忠臣,勇猛却非帅才,也没有两肋插刀的侠义之举。
历史上的秦叔宝原本是隋朝的一员战将,在隋朝名将张须陀麾下。张须陀被瓦岗李密打败后,秦叔宝就投了裴仁基;后来,裴仁基投降了李密,秦叔宝就跟随李密。
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后,秦叔宝又成为王世充麾下一员猛将,最后在程咬金的提议下,两人一起临阵倒戈投了大唐。
自此,秦叔宝成为李世民麾下的一员猛将,这也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作为李世民直系玄甲军的将领,大小战役都有他的身影。
每当敌军炫耀人马时,李世民就会派秦叔宝上;“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人之中,人马辟易”,这已经具备了“张飞在万人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能力,实在是真的猛!
玄武门之变后,秦叔宝就病了12年之久,有人说他是装的,其实他是真的病了。年轻时经常“抱着炸药包”往前冲,单挑、挑群样样都没落下,实在是太拼了。
虽然因此功勋卓著、扬名立万,但对身体的消耗实在过大。
《旧唐书》记载:“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流的血是按“数斛”来算的,可见那伤得多重。
当时秦叔宝已经50多岁了,按现在的说法,也快到了退休的年龄。
如果秦叔宝是统帅型人才,就能像李靖那样,以64岁高龄且还有腿疾,照样统兵远征吐谷浑。
事实上,秦叔宝除了勇猛善战外,还真没有独立领兵打过一场大战,史书上也从未有过他独当一面的记载。
他是将才而非帅才,由于身体受伤严重,无法再上战场,再加上到了退休年龄,就只能回家养老了。
魏征曾评价过秦叔宝,说他是一个良臣而非忠臣,他不会忠于某个人,只会忠于国家社稷。
后世演义小说里推崇秦叔宝,就是看重他的这个品德。
在小说里,山东历城秦琼、秦叔宝,人赠外号“小孟尝”、“秦二哥”,侠肝义胆两肋插刀,堪称刷脸走江湖的始祖。
他不仅救过唐国公李渊一家,还是北平王罗艺的亲侄子;绿林好汉个个围着他转,程咬金劫皇纲是他一手搭救,贾柳楼结义是他一手策划,瓦岗投唐是他一手推动,简直就是一位统帅型人才。
可惜,小说就是小说,现实中的秦叔宝明显是被夸大了。
后世小说大势宣扬秦叔宝,更多的是他的忠肝义胆。这或许是为了把小说卖个好价钱,增加“购买量”吧。
像“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典故,就是来至秦叔宝!
话说,当时秦叔宝为了救路林上的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
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就犹豫了;面前的三条路,代表着今后不同的人生:一条路去汝南庄,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
最终,秦叔宝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这样的义气就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叔宝为朋友两肋庄走岔道”传来传去就变成了“秦叔宝为朋友两肋插刀”了。
秦叔宝死后,他就和尉迟恭成了民间传说的门神,深受民间喜爱。每逢新年之际,人们会将其画像贴在门上,以此祈求驱邪避鬼、保佑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