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纲,是清朝中叶的一位著名学者,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特别是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在论诗方面还开创了“肌理说”。虽然他一生都在刻苦钻研学问,但是其书法等艺术水平却并不是很高的。本文探讨的是:
清朝的翁方纲,虽然刻苦钻研学问,但为何其艺术水平并不高呢?
一.刻苦钻研学问的学者
翁方纲,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于公元1733年出生,是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他在19岁就考中进士,入仕后官至内阁学士。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开设四库全书馆。翁方纲被任命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又担任编修一职。之后担任过左鸿胪寺卿,后荣恩宴加二品衔。曾主持江西、湖北、江南、顺天乡试,又曾督广东、江西、山东学政。
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翁方纲对考据、金石、诗歌、书法之学都有钻研。在北京任职期间,翁方纲曾与黄景仁同游陶然亭、窑台,并为陶然亭撰写过楹联。“烟藏古寺无人到,榻倚深堂有月来”。这副楹联悬挂在陶然亭正面的抱柱上。此联描写的是古时陶然亭的景致。
由于作者是当时的达官显宦,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但对世俗的尘嚣,也感腻味,发现城内竟有这“无人”“有月”的古寺,真像进入世外桃源。联语表达了翁方纲向往隐居生活的心情。翁方纲又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倡始人。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说来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借以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从而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这种主张,是当时统治者极力提倡经学、提倡考据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翁方纲的书法主要学习唐楷,初学颜真卿,后专学虞世南和欧阳询,尤其用功于欧阳询的《化度寺碑》,他的行书主要学习米芾、董其昌及颜真卿。他学书强调笔笔有来历,其学书态度非常认真与严谨。有两个典型事例,可以说明了翁方纲在学习书法方面花费了多大功夫。
第一例,相传翁方纲能在瓜子仁上书写小楷字。到六七十岁时还能在灯下作细书,阅蝇头字。每过一岁,翁方纲必用西瓜子写下四个楷字,50岁后写“万寿无疆”,60岁后写“天子万年”,至70岁后则变成“天下太平”。最后一年元旦时,写到第七粒西瓜子,他的眼睛因疲劳看不清东西了,便感叹地说:“吾其衰也!”不久便去世了。
第二例,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翁方纲出任广东学政的第四年,获得了苏轼的墨迹《天际乌云帖》,在此后的四十多年中,他在卷后以楷、隶、行诸体题跋达30段近6500字,以至“纸不能容也”。
这些题跋谈到了作品的内容、风格、评价,记录了翁方纲所发现的每一个细节和为之所作的诗文,既可以视为翁方纲认真揣摩苏轼书法的记录,又堪称书法作品之最。
据统计,翁方纲所临摹过的碑刻有《石鼓文》《秦篆铭》《熹平石经》《虞恭公碑》《怀仁集王圣教序》《大雅集兴福寺残碑》《王居士砖塔铭》;法帖有《黄庭经》《兰亭序》拓本,其中仅《兰亭序》就临写了八九个不同的版本;墨迹有苏轼《天际乌云帖》,米芾《葛书忱帖》、赵孟頫、祝枝山的真迹,等等。
由于这样日复一日的积累,浸淫在古人经典的法书碑刻当中所获得的滋养是巨大的。因此翁方纲的书法在学者风规中始终透露着一种古雅之趣。翁方纲所寓目的汉碑极多,对隶书也有所研究,取法《史晨碑》《礼器碑》,质朴典重,用笔坚实。
翁方纲的行书融汇了苏轼的淳厚丰腴与米芾的劲拔恣肆,其风格质厚不失灵动,苍涩不失静雅,且连贯柔和,不急不躁,循规蹈矩,很有特色,不失大家风范。他的小字题跋尤为可观。
二.艺术水平为何不是很高?
虽然翁方纲学识广博,且对颜书、欧书和唐人写经、汉隶都下过很大的功夫。但他的书法艺术水平并不是很高的。这是由于他的书法讲究无一笔无出处,而自己的东西却很少。正如包世臣(另一清代书法家)评翁方纲的书法“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艺舟双楫》),即翁方纲只是在技巧上下功夫,而始终墨守前人成规,不求创新,终究只是以功夫见长。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还记载了一个翁方纲与刘墉互相讥评的故事:“乾隆间,都下言书推刘诸城(指刘墉)、翁宛平(指翁方纲)两家。戈先舟学士,宛平之婿而诸城之门人也。尝质诸城书诣宛平,宛平曰:‘问汝师那一笔是古人’。学士以告诸城,诸城曰:‘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哪一笔是自己。’”
近代学者康有为讥翁方纲为“终身欧虞,褊隘浅弱”。上述这些评价原因在于晚清碑学兴起以后,割裂了文人书法传统的审美意趣,在变革与重塑的视角下,既往的帖学书风受到了质疑。
再说翁方纲虽然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倡始人,但是他片面强调诗歌的考证作用和史学价值,把诗与“经术”、史料混为一谈。这是一种模糊文学特征的主张。他作诗共2800余首,主要可分两大类。
一类是把经史、金石的考据勘研写进诗中的“学问诗”。这类诗多七言古诗,诗前有序或题注,这种序、注本身也是经史或金石的考据勘研文字。翁方纲的这类诗几乎可以作为学术文章来读,往往写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毫无诗味。
而另一类诗是记述翁方纲自己的生活行踪、世态见闻或写山水景物的诗。这类作品也大半缺乏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由此说:翁方纲所创作诗歌的数量虽然不少,但其艺术水平并不很高。
总之,清代书法家、文学家与金石学家翁方纲,虽然刻苦钻研学问,且认真学习的精神令人敬佩,但因拘泥于古人框架,缺乏自我创新,所以他的艺术水平并不很高。
翁方纲醉心于艺术的精神,值得后人称赞与学习;但是他没能在汲取前人营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更进一步,则应该让我们引以为戒。
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我们要在学习与继承其精华部分的同时,充实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结合历史潮流的发展规律与趋势,进行大胆创新,以推动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不断发扬光大、推陈出新,呈现鲜活的生命力。
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