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过去数十年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骁勇善战的将军,在战场上纵横捭阖,立下了赫赫战功。
为了表彰这些将领的功绩,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南海举行隆重的授衔仪式。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被授予上将军衔,并且在55位上将中位列前茅。
然而,刘亚楼在八年抗战时期一直在苏联学习,并没有直接参与领导中国军队,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也就说这一时期并没有立下大功。缺席了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刘亚楼,为何能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否因此受过质疑呢?
一、贵人相助参加革命
1910年,刘亚楼出生在福建武平一户清贫的农户家,但是他的出生并没有给全家带来多少欢喜,因为他的母亲在他出世的第二天就去世了。父亲虽勤劳简朴,但以砍柴度日的他日子过的依旧清贫,因没有母乳,刚出生的刘亚楼差点夭折。
这时,父亲的好朋友刘德香将他带回家中抚养,得到贵人相助的刘亚楼活了下来,因为养父家境稍微宽裕些,所以刘亚楼得以有机会走进学校。
养父发现刘亚楼比一般同龄的孩子要聪明,小小年纪学东西特别快,由于家里负担不起两个孩子念书的费用,于是养父刘德香就让自己的的孩子退学了,将上学的机会让给了他。
16岁时,刘亚楼考入长汀第一中学,以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眼光看,这好像并不是件难事,但是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里,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能够有机会读到中学,那就妥妥是一个知识分子了。
这个时候的刘亚楼其实还在叫原名刘振东,校长对他寄予厚望,所以在作为介绍人介绍他入党时,给他改了个名字,希望他为革命事业“更上一层楼”!当然,从刘亚楼取得的成就来看,他并没有辜负老校长的厚望,成长为了我军优秀的将领。
1929年,刘亚楼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同年12月进入红四军随营学校学习。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刘亚楼就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红二师政委,此时的他年仅23岁。
在这三年里,他参加了中央苏区多次“反围剿”战斗,立下了不少战功。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上级制定了“诱敌深入”的作战计划,为了贯彻好这一计策,刘亚楼率领35团战士在撤退时故意将一些随身物品丢弃在路上,以造成一种溃败逃跑的假象。
敌军张辉瓒部果然中计,一路紧追,等追至九菜岭时,刘亚楼突然率部杀了个“回马枪”对敌军实施围歼,还活捉了张辉瓒。此战后,毛泽东将缴获张辉瓒的手表奖励给了刘亚楼。
刘亚楼屡屡率部冲锋陷阵,这让他数次路过鬼门关。其中最为惊险的一次是第三次“反围剿”中的石城之战,当时刘亚楼不幸中弹伤势很重,战士们以为他已经失血过多牺牲了,就把他放进棺材里准备安葬,但是王良却发现刘亚楼的手还在动,在医生的抢救之下刘亚楼才捡回了一条命。
1934年,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向敌人军事力量薄弱的陕北转移,在长征途中刘亚楼率领的红二师担任中央红军的开路先锋,多次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水,攻取遵义,并为全军开路率先翻越了雪山。
毛泽东曾在哈达铺称赞刘亚楼敢打敢冲、战功卓著。但就是这样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战将,准备在红军会师陕北后战场上再立新功时,毛泽东却将刘亚楼调任抗日军政大学,担任训练部部长。回到“后方”的刘亚楼心里不是滋味,多次给组织写信要求回前线领兵打仗。
这时,毛泽东将他叫来,与他进行了深入交谈。
“你认为留在后方没出息?那行,我决定10年不让你上前线!”毛泽东的话让刘亚楼有些惊慌。“眼光放长远些,教育才是根本,将来总会有发光发亮的时刻!”毛泽东见他神情慌张,补充道。
毛泽东的话让刘亚楼很受启发,他决定努力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所以向马主席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请主席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自此以后,刘亚楼就离开了战斗一线,在后方安安心心搞起了教育工作。
二、苏联学习险被强留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缺席,是因为刘亚楼于1939年,受组织的派遣前往苏联,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理论。此后的整个抗战时期,刘亚楼都待在苏联。
彼时的刘亚楼在我军中已是高级将领,而且毕业于红军大学,也算是高学历,但是来到苏联以后,他才发现自己所学不过是小学生水平。不得不从头学起,三十多岁的刘亚楼就像年少时一样,每天需要完成作业、答卷子,晚上他们一行人常常挑灯夜战,背公式、记定理。
因为刘亚楼觉得,现在自己代表的是国家和党,所以丝毫不敢松懈,这也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除此以外,初到苏联语言障碍成了最大的问题,这给刘亚楼带来了很多困扰,也闹了不少笑话。
到了苏联不久,因为水土不服,刘亚楼就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动手术。手术前,医生问他需不需要麻醉,但是刘亚楼听不懂俄语,点点头又摇摇头,医生觉得他的意思是不需要麻醉,就这样刘亚楼的手术整个过程都是在无麻醉下进行的。
当时,刘亚楼疼的紧紧抓住病床的扶手,豆大的汗直往外冒,此后他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学会俄语。手术后,住院期间,刘亚楼想再要一个枕头,就叫来了护士,拍了拍床上的枕头,伸出两根手指比划了个“2”,护士立马脸红地跑开了,并叫来了院长,原来护士误会了刘亚楼,她觉得他的意思是要让她一起睡觉,瞬间引得大家捧腹大笑。
在苏联期间,恰逢希特勒进攻苏联,德军下一个目标就莫斯科,此时的紧急关头,包括斯大林在内的很多将领,都觉得希特勒会像当年的拿破仑一样,经乌克兰入侵莫斯科。
而刘亚楼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此时的德军准备充分,进军速度极快,此次苏联要面对的可不是二百年前的拿破仑,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刘亚楼找到了此时正在苏联养伤的林彪,经过讨论,两人觉得当年拿破仑选择从乌克兰进攻莫斯科,是因为法军骑兵较多,这条路比较平坦,行军更方便。
而如今的德军则没必要走这条路,因为白俄罗斯距离莫斯科更近,善于闪电战的希特勒必定想速战速决。刘亚楼和林彪将这一见解写信递交到共产国际,但是由于此时两人人微言轻,他们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两个年轻人是对的。如他们所料,希特勒果然将进攻路线转向了白俄罗斯,至此刘亚楼给斯大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苏联逐渐得到了重视。消息传回国内,却变成了斯大林想要用五个师换林彪,对于这个误会刘亚楼并未提起过。
在苏联学习期间,刘亚楼曾多次向共产国际提出宝贵意见。除了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外,他还以苏军“少校”的身份,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并在此次战役中提出了不少意见。
苏共领导非常赏识刘亚楼的军事才华,多次提出让其加入苏联国籍,但是刘亚楼并没有同意。
三、天津战役一战正名
1945年8月,中苏两国达成协议,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对日军作战,刘亚楼随苏军回到中国,之后数年与林总南征北战,参与指挥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林总曾称赞:“一个刘亚楼,能顶三个参谋长!”
辽沈战役前夕,毛泽东及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根据当时的战场形势,林彪、罗荣桓提出了夺取锦州的作战计划。
但是,到了10月初时,林彪因担心陷入沈阳、锦西的地敌军的夹击之中,对攻打锦州举棋不定,遂私自以东北野战军三人的名义向中央军委发出了加急电报,要求放弃攻打锦州的计划。
但是刘亚楼在仔细分析了战局后,与罗帅一起劝说林彪:“来自葫芦岛等地的国民党军不足以对我军形成重大的影响,没必要为此改变战略决策。”
在他们的劝说之下,林彪决定攻打锦州,并立即给毛泽东发了一份电报,毛泽东则回电表示对于他们攻打锦州的决定甚好甚慰。
在攻打锦州前,为了迷惑敌人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刘亚楼想出了一招奇招。首先,他从东北野战军中抽调了几个师的兵力,白天大张旗鼓地由四平向长春进军,并令各级电台频繁收发电报,造成我军准备攻打长春的假象。
到了夜晚,又让这些部队乘火车返回,如此反复,这让国民党军对我即将攻打长春深信不疑。
为了应对国民党对我军电台的监听,刘亚楼命令所有参战部队将电台全部伪装起来,而面对敌军的空中侦察,则采用火车运输部队,这样做更隐蔽更高效。
而这么大的军事行动,刘亚楼并没有通知到各纵队司令员,以至于他们一直蒙在鼓里,戏也就演得更逼真了。
攻打锦州时,刘亚楼要求苏静率领部队死守塔山,就算血流成河,也不能让敌人前进半步。10月10日,国民党出动海陆空三军,向我军塔山阵地发起猛攻,此地本就无险可守,很容易被攻破,阵地几经易手,最终被我军夺回。
在整整六个昼夜的激战中,我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抗住了敌军至少十万发炮弹的袭击,将国民党军侯镜如部死死拖在塔山地区,无法前去驰援锦州,从14日开始,我军仅用了31个小时就攻克了锦州城。
而在之后的平津战役中围攻天津时,刘亚楼也打了极其漂亮的一仗。1949年1月,刘亚楼被任命为天津前线总指挥。
对于平津战役,中央军委原先计划先攻取塘沽,然后再进攻天津。刘亚楼在调查后发现,塘沽东面临海,三面为水渠盐池,这样的地势无法对敌军形成包围。
而且如果先攻打塘沽,那驻守天津和北平的敌军就可能突围南下,所以他建议只以一部分兵力监视塘沽,主力部队则全力进攻天津城,军委批准了这一计划。
此时驻守天津的是蒋介石嫡系陈长捷,他手里的兵力有13万,他发誓与天津城共存亡,经过数十年的日军和国民党军驻防,天津城工事完整,城内修筑有三百多座碉堡,并以巨大火力作为支撑。
此外,陈长捷还动用十万民工,沿着天津城墙挖了一条10米宽的护城河。在天津城外方圆10公里埋下了四万颗地雷,由此造成了一方真空地带。
为了对守卫北平的傅作义起到震慑作用,促成北平的和平解放,军委要求东北野战军三天拿下天津城,但是林彪只给了刘亚楼48个小时。
经过缜密思考,刘亚楼制定了以下作战方针:“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1月13日,我军陈兵天津城下,刘亚楼敦促陈长捷出城投降。
为了拖延时间,陈长捷派出4名天津参议会议员出城,与我军进行“和谈”,刘亚楼一看便明白他并无和谈之意,不过是为了打探虚实罢了。
于是将计就计,在天津城北接见前来和谈的人员,而其实我军指挥部根本不在此地,只不过是为了迷惑敌人。
其实陈长捷原本及没有和谈的打算,自然谈判结果没有达成。为了使城内守军,深信我军将从城北展开进攻,刘亚楼从城北放了几炮。陈长捷果然中计,为了加强城北的兵力,把主力151师从城中心调往了城北。
14日上午,刘亚楼下令对天津城展开猛攻,仅仅十几分钟后我军就打开突破口,从东西南三面攻进城内,仅用了13个小时就全歼了天津城13万守军,此时的陈长捷如梦方醒,原来中了刘亚楼的计了,但为时已晚了。
刘亚楼用天津战役向所有人,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才华和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
四、白手起家建立空军
派刘亚楼去苏联学习,并不是为了打压他或者只是机缘凑巧,而是毛泽东有意培养,为以后重用。但是,当时血气方刚的刘亚楼并不理解,直到解放后,才明白毛主席的真实用意。
新中国建立初期,建立我国自己的空军已经变得极为迫切了,此时毛主席第一反应就想到了刘亚楼。首先,刘亚楼当过东北航校的校长,其次他在苏联学习过,掌握俄语,而彼时组建空军肯定需要苏联的帮助。
毛泽东对刘亚楼说:“刘亚楼,你仗打得不错,现在让你从陆地上天,你当空军司令怎么样?”一直领兵打仗的刘亚楼听后一时心里没底:“主席,我在苏联的时候主要学的是陆军,所以压根不懂空军。”
“我就是要你这个自认为做不了的人做。”毛泽东笑着说。随后任命刘亚楼为我军第一任空军司令。
临危受命的刘亚楼不敢懈怠,立即出发乘飞机前往苏联沟通,没想到飞到半路,他居然出现了晕机的状况,这不仅让周围人觉得好笑:“空军司令怎么还晕机呢?”
通过多年前在苏联学习时积攒的人脉,刘亚楼取得了苏联方面的信任,承诺提供帮助,助力我国组建空军。
回国之后,一向雷厉风行的刘亚楼立马主持召开会议,讨论开办航校的事宜,会议一直持续了十几个小时,大家为一些问题争论不休。
此时,刘亚楼突然站起身来,掷地有声地说:“培养中国的空军飞行员,是毛主席的命令,所以开办航校刻不容缓,我们必须争分夺秒,不能再拖了,只有一个月的时间,12月1日航校必须按时开学!”
听到这里,会议室的气氛顿时严肃了起来,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建成六所航校这简直难于登天。“开办航校是对每一个干部的考验,如果按时开学,那大家就是英雄,否则就是狗熊,是草包!”刘亚楼的话铿锵有力。
为了按时完成航校建设任务,各位负责人通宵达旦,经过二十多天的努力,终于建成了六所航校,学校也准时开了学。
这一时期的刘亚楼是一生中最忙碌的时候,为了尽快培养出合格的飞行员,组建我国自己的空军力量,他每天都要熬夜到深夜。他在三天之内视察了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六所航校。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联合国军如入无人之境,将战火烧到了我国边境,中央军委做出抗美援朝的战略部署,刘亚楼随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在大战开打之前,刘亚楼对战局做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我军最大的劣势就是空军,目前美军依靠强大的空军力量制霸朝鲜领空。这也使得我军入朝之后长期处于被动局面,此时的刘亚楼意识到我国迅速加强自己的空军力量,坚持“边打边建”的方针。
刘亚楼迅速着手在东北地区组建空军部队,并立即展开训练,因为东北地区有苏联空军提供保护,并且他们可以提供相关的经验和必要的帮助。
就是在如此紧急的条件下,刘亚楼为中国空军训练出一批优秀的飞行员,他们立即投入到朝鲜战场的战斗中,有力地回击了美国空军,通过制空权使得我军逐渐掌握了地面战场的主动。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举行授衔仪式,刘亚楼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是对其战功的最大认可。但是,这些荣誉对刘亚楼来说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促使其再出发的动力。
为了鼓励刘亚楼,增强其建立空军的信心,1956年毛主席南下考察时,决定坐飞机到广州。为了安全起见,刘亚楼请示租用外国飞机,但是毛主席不同意:“我就要坐中国人驾驶的飞机!”
为了飞机安全无误地到达广州,刘亚楼做了各项准备工作,几天没有合眼。飞机安全降落之后,他才松了一口气。
毛主席对他连连称赞,这也使刘亚楼更有信心,继续为中国的空军事业而奋斗。
由于连续多年没日没夜的工作,刘亚楼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当时候他还在访问巴基斯坦的行程中,被检测出了肝癌。
上级要求他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如愿接受治疗,但刘亚楼却坚决不肯,拖着病重的身体奋战在工作岗位上,直到1965年,他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了,刘亚楼留下他未竟的事业去世了。
刘亚楼将自己的前半生都献给了中国的解放事业,而他的后半生则一直在为中国的空军事业而忙碌劳累。在他去世之后,国家为其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其规模不亚于国葬,他的骨灰从上海空运到北京,然后移到了国家领导人举办葬礼的地方——中山公园中山堂。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国家领导人均出席了葬礼,有超过十万军民自发前来吊唁,这是对其功绩最大的肯定。
上一篇:卢姓三大主源都出自姜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