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文史杂志》2024年第4期。
大宋“三元灯”的放与罢及其他
刘火
摘要:三元灯,两汉时可能来自西域,然落地、生根、开花,唐兴宋盛,成为中华文明的一种符号。不过在两宋最盛时期,也时放时罢,并未完全形成定制。本文将从灯节的壮观和灯节的时放时罢,梳理这一彰示中华文明的节日,以及时放时罢所显现的政治和社会的历史面相。
关键词:三元灯、放、罢
一、灯节概貌
三元,即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三元”起于何时,是儒是道是释或三者合一,不是本文所述。这则文字主要谈谈“三元灯”的放与罢。
“三元灯”就是“开坊市门燃灯”。史载“三元灯”最详当是《宋史》和《宋会要辑稿》(下简称《宋会要》)等,或者说,史载三元灯节,多为宋典所记。除了正史《宋史》、《宋会要》之外,成书于两宋的官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私撰《东京梦华录》等都有记载。
先说私撰。《东京梦华录》(孟元老)卷六有“元旦朝会”、“正月”、“元宵”、“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诸节京城放灯记载。如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①;又元宵“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又正月十四日“御辇团转一遭,倒行观灯山。谓之‘鹁鸽旋’,又谓之‘踏五花儿’”等。成书于元的《武林旧事》(周密),一样有对南宋临安灯节有华丽的描写,如与《东京梦华录》相比,其场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卷二有“一入新正,灯火日盛,皆修内司诸珰分主之,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灯之品极多见后灯品,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著色便面也。......近岁新安所进益奇,虽圈骨悉皆琉璃所为,号‘无骨灯’。禁中尝令作琉璃灯山,其高五丈,人物皆用机关活动,结大彩楼贮之。又于殿堂梁栋窗户间为涌壁,作诸色故事,龙凤噀水,蜿蜒如生,遂为诸灯之冠。......至二鼓,上乘小辇,幸宣德门,观鳌山。......金炉脑麝如祥云,五色荧煌炫转,照耀天地。山灯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②。
再说官修。《宋史·礼十六·宴飨 游观 赐酺》、《宋会要辑稿·帝系一0·三元灯》皆讲“三元观灯,本起于方外之说。”③《史记·乐书》则称“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史记》所记,虽没明指“三元观灯”一事,但在汉家来讲,正月彻夜燃灯,已经是宫廷里的“礼乐”之事了。此为汉。至唐,《旧唐书·本纪第七·中宗睿宗》记“(景龙)四年春正月乙卯,于化度寺门设无遮大斋。丙寅上元夜,帝(中宗)与皇后微行观灯,因幸中书令萧至忠之第。是夜,放宫女数千人看灯,因此多有亡逸者。丁卯夜,又微行看灯”。同一事,《新唐书·本纪第四·则天皇后等》记“四年正月丙寅,及皇后微行以观灯,遂幸萧至忠第。丁卯,微行以观灯。”顺便一说,“景龙四年”即公元710年,再顺便一说,观灯不久即景龙四年夏六月,中宗李显被韦后及其女安乐公主毒杀。
此为正史。
在野史和传奇里,观灯也为唐皇室的某种必需的礼乐之数了。《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引《唐两京新记》记“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太平广记·神仙二十六·叶法善》引唐人传奇《集异记》记“开元初,正月望夜,玄宗移仗于上阳宫以观灯。尚方匠毛顺心,结构彩楼三十余间,金翠珠玉,间厕其内。楼高百五十尺,微风所触,锵然成韵。以灯为龙、凤、螭、豹腾踯之状,似非人力。玄宗见大悦,促召师观于楼下,人莫知之。”可见唐人上元观灯,已是十分的盛大和浩繁,同时也是盛唐的某种标识。唐人多有礼赞上元灯节的诗,其中,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④、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⑤和李商隐的《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⑥最为有名。唐诗里的这些诗句为后来宋、元、明、清的诗、词、曲提供了蓝本。
二、灯节的放与罢
三元灯在宋,并非定制,是放时罢。或者说,三元灯在宋,因事因人,往往时放时罢。
关于放:
《宋史》记:“三元观灯,本起于方外之说。自唐以后,常于正月望夜,开坊市门然灯。宋因之,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张灯,大内正门结彩为山楼影灯,起露台,教坊陈百戏。天子先幸寺观行香,遂御楼,或御东华门及东西角楼,饮从臣。四夷蕃客各依本国歌舞列于楼下。东华、左右掖门、东西角楼、城门大道、大宫观寺院,悉起山棚,张乐陈灯,皇城雉堞亦遍设之。其夕,开旧城门达旦,纵士民观。后增至十七、十八夜。”
《宋会要辑稿》记“三元观灯,本起于外方之说。自唐以后,常于正月望后开坊市门然灯。宋因之。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张灯,大内正门结绿为山楼影灯,起露台,教坊陈百戏。天子先幸寺观行香,遂御楼,或御东华门及东西角楼,饮从臣,四夷、蕃客各依本国歌舞列于楼下。东华左右掖门、东西角楼、城门、大道、大宫观寺院悉起山棚,张乐陈灯。皇城雉堞亦偏设之。其夕,开旧城门达旦,纵士民观。后增至十七、十八夜。”
两记除个别字外,几于一致。此记,大约有四层意思:一、观灯的由来;二,观灯为皇室所为;三、观灯的内容和气派;四、观灯时皇室与百姓齐乐。可见上元观灯在宋时并非皇室独享,而且皇室高兴时,将观灯从三天(十四、十五、十六)延长到五天(十七、十八)。由此,也亦可见宋时文治时的社会平安与祥和。至于中元观灯,《宋史》(《宋会要辑稿》同)“太平兴国二年七月中元节,御东角楼观灯,赐从官宴饮。”“太平兴国二年”即公元977年,即宋太宗登基翌年的中元节。可见太宗从太祖手中接过大宋朝王朝大宝后的高兴。此为“中元观灯”的第一次史家记载。下元观灯,第一次记载也来自太宗年。“(太平兴国)五年(980)十月下元节,依中元例张灯三夜”。至此“三元观灯”在正史上有了完整的记载。至此,观灯,或“三元”观灯,不再是“外方”之乐和外方之仪,而是唐宋皇室尤其是宋朝皇室的礼乐和雅好。也就是说,到了大宋,放灯观灯,自唐之后开始成为祖制。
《宋会要》记“国朝之制,每岁正月十一日,车驾谐寺观祖宗神御殿朝调,十四日始幸诸寺观焚香。是夕,还御正阳门楼观灯”。太祖建隆二年(961),也就是赵匡胤上年“皇袍加身”后的第二年正月上元节,赵太祖在汴京皇城御明德门楼邀宫廷众臣观灯,并会见各节度使。《宋会要》记,楼前张灯结彩,好比大宋王朝江山里的山楼灯影。楼上,搭有露天舞台。舞台中央,是官办的教坊乐师和乐伎方队(即皇室歌舞团),两侧是穿着各种戏服的军人方队(即军人歌舞团)。楼下,除了大宋王朝的合唱团,四周全是前来友邦的朝拜团队。于是,皇上赐宴;于是,皇上赐酒;于是,尽夜方散。
一场上元观灯,尽显新建的大宋王朝的欣喜若狂和繁花似锦。或许,这是大宋王朝的另一种形式的开国大典。
关于罢。
《宋会要辑稿·上元灯》共录“放”灯三十三条。凡“放”灯皆为皇家或庆贺去年丰收,或期冀来年丰盛,或显大宋王朝声名远播等,总而言之就是皇家的高兴展示与民同乐的太平时代。乾德三年(965),上元观灯时,宋太祖极为高兴,江浙两湖两广和四川全部重归大统,因此,赵宋太祖在灯会上,专门设宴招待江南、两浙的进奉使,而且还把投降的后蜀蜀主孟昶一并请上了门楼观灯。
这,特别是“上元灯”,既可以展示皇家的浩大和礼乐的灯会,又可显示官定与百姓的君臣一体、君民一体欢快祥和的灯会,为什么又会罢、又会禁呢?
《宋会要辑稿·上元灯》共录 “罢”三十一条。“罢”的理由又是哪些呢?粗粗统计,大约五类:
丧事。太平兴国四年(979)因为“皇侄女云阳公主发哀”禁灯。再如庆历三年(1043)“鄂王薨故”而罢灯。在禁灯的31条中,因皇亲、国戚、爱将、重臣丧葬而罢灯的条最多。
天灾。嘉祐四年(1059),因京城大雪而罢灯,再如嘉祐六年(1061)因水灾而罢灯。
用兵。端拱二年(989)因“北面用兵”罢灯,淳化二年(991)因“夏州用兵”⑦而罢灯。
外巡。外巡时皇帝不在京城,可能就没有放的必要。大中祥符七年(1014)因“车驾发赴亳州”而罢灯。
星象。星象,历来贞(占)吉贞(占)凶,崇宁五年(1106)因“慧星现于西方”而罢灯。
在大宋,上元灯节,“放”是皇室的常态和礼乐的必备。“罢”,则可能是非常态的。即便非常态时,理由也充足。不过,“三元灯”并没有列入大宋王朝的“正礼”之中。《宋史》编礼共二十八卷,从“祈谷”到“先蚕”、从“宗庙”到“朝仪”等都无“三元灯”(《太平御览》“礼部”共四十一卷,也无“三元灯”)。“三元灯”仅录于《宋史·礼十六·宴飨 游观 赐酺》之“游观”一目,文字也极短(如前文已引)。或许,“放”、“罢”才这般的时放时罢。
三、放罢缘由
宋太祖乾德五年(967)的灯节,因“年保屡丰”,上元灯节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两夜增到十七、十八共五夜。由此,打破惯例,增加两天。这样一来,灯节的举办全然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大好年代的标识。灯会的举办,印证了历史(包括西方史学界)对赵宋朝王朝的文治重于武治的高度评价:宋太祖“打开了从武人主政政府(他从五代继承而来)到文官主政政府(他的继承者加以巩固)之路”。紧接着,宋太祖的继承人宋太宗“开始制造一个由文官主宰的官僚机制”从而换得了“和平回报”。⑧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因“岁饥”罢灯。丰收时灯节可以大办;岁饥时,灯节便停办。择时而行、因事而宜,古代有善举善行的帝王,并没有因为面子或祖制而忘了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的艰辛与苦厄。 因此,大宋第四位皇帝赵祯的庙号为“仁宗”,仅此一例,大概与宋仁宗治世平和相关吧。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7),因为修建皇后园陵,一罢御楼观灯,二斋殿不作乐。但却开放“宫观寺院”,而且一“不禁夜”,二“放庶士烧香”,三“许民间点灯”。后人对宋徽宗治国(且不说北宋因徽宗而亡)多有诟议和批评,但就其这一条,上元灯节分门别类不同的处理,历史地可以赞一赞。在这里,至少在这一年,“严管宫廷放火、可许民间点灯”。这与“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桩与民相和与民有利的善事。
以上三例,清楚地看到,从北宋初到北宋朝末,在“放灯”与“罢灯”上,服从于一个道理:当欢乐喜庆时便欢乐喜庆,遇凶遇灾时便禁止。下一例,我们会看到三元灯会由皇室向民间演变的轨迹。
三元灯尤为上元灯,一开始为皇室操办,《东京梦华录》卷六《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武林旧事》卷二专记《元夕》“一入新正,灯火日盛,皆修内司诸珰分主之,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从宋起,三元灯会,尤其是上元灯会即元宵灯会逐渐走入民间(即“放庶士烧香”和“许民间点灯”)而又逐渐演变成民间的节庆和习俗。以宋朝为历史背景的《金瓶梅》(词话本)有专回即第四十二回《豪客拦斗玩烟火 贵家高楼醉赏灯》(绣像本作《逞豪华门前放烟火 赏元宵楼上醉花灯》)写灯会的。此回里的元宵灯会,不是由官方所办,而是由清河县暴发户西门府独家举办。考虑到《金瓶梅》是明中后期所写,它的参照物有可能或者说就是明中后期这一事件的真实摹写,因此,这里关于元宵灯会的描写,显示出上元灯会从唐到宋的演变,又由宋到明的演变历程。其民间市井的灯会,其豪华程度以及描写,大约史无前例:
“一丈五高花桩,四围下山棚热闹,最高处一双仙鹤,口里衔着一封丹书,乃是一枝起火。起去萃山律一道寒光,直钻透斗牛边。然后正当中一个西瓜炮迸开,四下里人物皆着,觱剥剥万个轰雷皆燎彻。彩莲舫,赛月明,一个赶一个,犹如金灯冲散碧天星;紫葡萄,万架千株,好似骊珠倒挂水晶帘箔。霸王鞭,到处响亮;地老鼠,串绕人衣。琼盏玉台,端的旋转得好看;银蛾金弹,施逞巧妙难移。八仙捧寿,名显中通;七圣降妖,通身是火。黄烟儿,绿烟儿,氤氲笼罩万堆霞;紧吐莲,慢吐莲,灿烂争开十段锦。一丈菊与烟兰相对,火梨花共落地桃争春。楼基殿阁,顷刻不见巍峨之势;村坊社鼓,彷佛难闻欢闹之声。货郎担儿,上下光焰齐明;鲍风车儿,首尾迸得粉碎。五鬼闹判,焦头烂额见狰狞;十面埋伏,马到人驰无胜负。总然费却万般心,只落得火灭烟消成煨烬。”⑨
这是对《东京梦华录》“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的从大内到民间市井的放大和张扬。稍晚于《金瓶梅》的《陶庵梦忆》记载了张岱叔辈张龙山于万历辛丑年(1601)的《龙山放灯》专节:“剡木为架者百,涂以丹雘,悦以文锦,一灯三之。灯不专在架,亦不专在磴道,沿山袭谷,枝头树杪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萤火于山谷间,团结方开,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⑩此,与兰陵笑笑生所叙,何其想似乃尔!始于唐皇室的上元灯会,经宋至明,完全成了民间的盛大节日!
注:
① 引《东京梦华》皆出中州古籍出版社本,
② 引《武林旧事》皆出中州古籍出版社本
③ 引《宋会要辑稿》皆出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④ 《全唐诗》卷四十二
⑤ 《全唐诗》卷五百一十一
⑥ 《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一
⑦ “北方用兵”,指宋与契丹王朝即辽的战争;“夏州用兵”指宋与西夏王朝的战争。
⑧ 《剑桥中国宋代史(上卷)》第四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⑨ 戴鸿森校点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⑩ 中华书局, 2020
参考文献:
《宋会要辑稿》(《巴蜀全书》编纂领导小组,刘琳、舒大刚等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二十四史/宋史》(横排简体精装 中华书局 ,1999)
《二十四史/新唐书》(横排简体精装 中华书局 ,1999)
《东京梦华》(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武林旧事》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9)
(崇祯本《金瓶梅》第四十二回插图。如果没有其他关于元宵灯会的图版,这帧图版有可能是最早的关于上元灯会的图版。《金瓶梅插图集(明代崇祯刻本》,广西美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