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我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收到了一封来信,信中说,她是郑和下西洋船员的后裔,希望能够寻求中国的帮助,让她到中国看看。
这件事立马在大使馆引起了轰动,毕竟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了,如今突然冒出一个自称是船员后人的人冒了出来。通过翻阅史料,郑和下西洋的队伍确实会经过东非地区,但并不会在肯尼亚停靠,可信度并不高,不过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决定去一探究竟。
远在非洲的肯尼亚真的会有中国人的后代吗?真实情况如何?这位自称是中国后裔的肯尼亚女孩如今怎么样了?
探明真相
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在收到信后就决定到来信人的家里看看情况。这家的房屋看起来很破,家庭条件看起来很贫困,不过主人应该十分爱干净,家里并不脏乱。
刚进门,家里的人都抬头望去,看见是一群黑头发黄皮肤的人,有一位女孩十分开心地迎上来,询问他们是否是因为看到她的来信才过来的,她说她叫“沙里夫”,她的母亲就是中国人的后裔。
沙里夫想叫她的母亲上前迎接,可是她的母亲显然有些警惕,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沙里夫告诉工作人员曾经他们有过被骗的经历,母亲这是不相信他们是真正的中国人。工作人员听到后也表示理解,并拿出了相关身份证明以证实自己的身份。
肯尼亚的母亲这才稍微放下心来,招呼他们进屋说话,并给他们每人端上了一杯热茶。他们注意到了屋里的摆设,陌生中又透着一些熟悉感,而且手中的杯子与桌上的茶具都与中国所用的有些相似。
工作人员觉得应该没有人会特地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布置场景欺骗他们,而且看这一家人的长相,虽然绝大多数的特征依然是非洲普遍有的特征,但是在一些细节之处还是有些不一样的。这时工作人员心中隐隐已经有些猜测了,她们可能真的是中国后裔。
随后沙里夫的母亲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包裹,打开后里面竟然是一件已经破碎了的青花瓷碗,这让工作人员瞬间有些激动起来了,纷纷起身去围观那件瓷器。瓷器的花纹与样式确实是明朝的,而且瓷器底部还写有“大明宣德”的字样。
沙里夫说,几年前村子里也来了几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她们起初以为是中国人,就热情地招待了他们,还将青花瓷拿出来给他们看,想让他们帮助她们去中国认祖归宗。可是那几个人对她们爱搭不理地,她拿瓷器给他们看,他们却不耐烦地将她推开了,瓷器就这样掉在地上碎了。
这让她们感到很失望,可是后来她们才知道,原来那几个人并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这让她们又生了好久的气,这也就是为什么刚开始沙里夫母亲并不热情的原因。肯尼亚本来也没对那封信抱有太大希望,没想到他们真的会上门找来了。
在喝过茶后,沙里夫与她的母亲又带着他们走过一段山路,来到了一处墓地。当看到墓碑时,他们无比地震惊,上面刻着的都是中国的汉字,上面还镶嵌着中国的瓷器,墓碑的朝向也是中国,他们更进一步确定了沙里夫就是中国人的后裔。
沙里夫还说她们村子里有很多像她这样的,经过工作人员一番走访,确实在不少人家里发现了与中国有关的痕迹。工作人员就开始好奇她们是怎么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后裔的,难道仅凭这些瓷器吗?
接下来,沙里夫给他们讲述了一段流传了百年的故事。流传百年的故事
在六百年前,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过后,海滩上出现了一艘破了的船,旁边还躺着几个人。外出捕鱼的人发现了他们,因为这几个人跟他们长得不一样,最先发现的人也不敢轻举妄动,担心是外族入侵,于是就回到村子里喊了几个人来。
而在沙滩上躺着的正是郑和与跟随他的船员们,最先苏醒的人有些劫后余生的喜悦,随后又看到身边躺着的同胞们,就将他们一一唤醒。之后观察这个陌生环境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不远处围着一圈长得黢黑的人,他们人手一个鱼叉木棍。
刚看到这群长得十分奇怪的人时,他们也是吓了一跳,不过好在有郑和主持大局,让他们不要恐慌,他们看到他们跟他们长得不一样也害怕,这只不过是他们本能的防御罢了。
因为语言不通,郑和他们只能尝试用肢体语言去交流,可是当地人看着他们手舞足蹈地就更加警惕了。郑和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将船上没有被风浪破坏的物资拿了出来。他将一个饼伸手递给他们,同时也掰下一块送到自己嘴里。
当地的人也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们对视一眼之后,其中一个像是首领的人站了出来,接过郑和手中的饼,然后吃了一块,顿时眼睛都亮了,然后将剩余的饼子分给了其余人。在他们那个贫瘠的地方,平常都是吃野菜,或者打鱼充饥,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饼。
当地人这才稍微放下戒心,郑和又拿出了更多的食物分给他们,当地人才明白他们并没有恶意。于是郑和就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村子里安营扎寨了,他们还要想办法修缮一下他们的船,不然就没有办法回去了。
只不过这里的工具很少,修起来十分麻烦又耗费时间,于是他们只能暂时住了下来。在此期间,船员们向当地的居民普及了更先进的耕地方式,教他们制作简易的工具。他们还将他们携带的瓷器送了一部分给当地人,他们都十分喜欢,对那些杯碗都爱不释手。
不仅如此,他们还帮助村民们制服了危害他们很久的蟒蛇,他们在这里停留了很久之后,船终于修好了,就在临行之际,有几个船员表示他们不想走了,他们在这里有了心仪的姑娘。郑和也表示理解,临别前,他将船上的瓷器布匹等剩余的物资给他们留了下来,只带走他们路程中需要的。
就这样,那几个船员就在这里结婚生子,他们将这个故事告诉他们的孩子,又告诉他们的孙子孙女,让他们永远不要忘了他们的祖先来自中国。
学习中医,造福人民
这个故事被沙里夫的祖先们口口相传,直到她这一代,而她向大使馆求助除了想去中国之外,其实还有一件事,就是想要在大使馆的帮助下获取公费留学的资格,他知道中国正在进行这个项目。因为他们家庭贫困,都没有怎么好好读书,不得已才向中国求助的。
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也明白了她的诉求,不过为了严谨起见,他们带了一些沙里夫的头发和血液回去做了鉴定,证明她确实有中国的基因存在。
2005年,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这天,沙里夫终于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第一站她来到了南京。得知她想要学习中医治病救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就表示他们可以录取她,并给他提供资金帮助。不过为了能够无障碍的沟通交流,沙里夫先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中文学习。
教她汉语的老师还给她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夏瑞馥”,后来沙里夫学习了更多的中文知识后,又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郑华”,以纪念自己的祖先。
后来在大学期间,她努力学习知识的同时游览了中国的大好河山,踏足每一寸祖先曾经生活的土地,吃了中国很多种美食,也穿过中国各种传统服饰。后来她又读了研究生,读了博士,学习了扎实的中医知识。
在完成学业后,他拒绝了各大医院和研究室递来的橄榄枝,下定决心要回到肯尼亚,他的同学们都十分不解,在中国她会有更好的生活以及更光明的未来。可是沙里夫认为,医疗条件落后的肯尼亚更需要她的帮助,她已经来过祖先的故乡了,她已经没有遗憾了。
回到肯尼亚的沙里夫开了一家诊所,治病救人,改善了当地的医疗条件,人们不再因为简单的疾病就不治身亡,她真正的做到了知来处,明归处。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感叹缘分的奇妙,六百年前的船员们根本不敢想象有一天他的后代们能够再次回到中国,用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