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朝小史》记载,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曾“欲祖朱文公”。
公元1384年,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背上长了背疽,第二年因为病情太重,所以因病去世。
这是《明史》中对徐达去世的记载,而在一些闲书中,却演绎出了新的花样,说什么朱元璋晚年为了拔除功臣,对曾经跟他一起奋斗的老将纷纷下了毒手。朱元璋本来也想杀徐达,但是一看徐达年事已高,又生了病,而且也有意退出戎马,所以就有点犹豫。
不过朱元璋对徐达不太放心,于是就前去探望徐达,结果朱元璋发现,徐达虽然躺在病榻之上,但是却依然手不释卷地在看兵书,所以就担心徐达不甘心就此隐退,于是在知道徐达背疽忌鹅等食物之后,专门给徐达整了一只大鹅,徐达以智略闻名于世,自然知道朱元璋的用意,于是只好食鹅而死。
那么徐达去世,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朱元璋的谋害呢?
我认为没有可能。
首先我们来看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原因。
可能有人会说,开国皇帝杀功臣还需要原因,这不就是常规操作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开国皇帝一般情况下,很少有随便屠戮功臣的,你要真这么做了,后果会很严重。
因为你是开国皇帝,天下是你重新打来的,这个时候,天下只是表面平定了,里面还有很多隐患,如果你敢大肆屠戮功臣,那么不光以前跟你打天下的老臣会有想法,就连前朝遗留下来的人,也很可能会“再接再厉”,所以除非必要,开国皇帝是不会乱拿刀子的。
那么什么情况下,拿刀子就变成必要的了呢?
第一,功高震主且不知道放手,不杀皇帝睡不安稳。
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主要凭借的人是“汉初三杰”。这三杰中,萧何主要负责的是后勤工作,负责谋划打仗的人是张良和韩信。可以说如果没有张良和韩信,那么刘邦应该很大概率当不上汉高祖。
而在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张良的表现堪称典范,他一步步地退居幕后,并最终消隐于山林,算是得到了善终,而另一个猛人韩信,则一直“贪恋”权位不舍得撒手,结果最终死于非命。
也就是说,作为开国的猛人,你到了一定阶段,一定要知道进退,如果到了点,你还不想“退休”,那么你可能就要“尽忠”了。
那么从这个原因上看,徐达存在类似的问题吗?
根据《明史》记载可知,徐达的功业在当时是盖了帽了,等到明朝建立之后,他不光担任了丞相之职,还领兵镇守北平,好像徐达确实有被杀的可能。
但我们如果细看《明史》就会发现,徐达的功劳虽然很大,但是人家朱元璋也不白给,人家并不是向刘邦那样“躺赢”的,人家朱元璋也是打仗的好手,教员就曾说,古代能打仗的皇帝,能排在朱元璋前面的,只有李世民一个人,所以你徐达虽然厉害,但是我朱元璋绝对镇得住你。
而且,徐达当时之所以会去镇守北平,是因为朱元璋的一个“新计划”。当时朱元璋为了既能有人保家卫国,又不会让武将坐大,所以打算让藩王取代部分武将的作用。那么如何让藩王学会领兵打仗呢?
朱元璋给出的答案是“结对子”,他让皇子和武将联姻,从而让老丈人来教自己的女婿,当时和徐达“结对子”的正是日后“鸠占鹊巢”的燕王朱棣。众所周知,朱棣贵为藩王,后来还是打着“靖难”的旗号,结果“以一隅打一国”还差点翻车,徐达不过是个大臣,他怎么可能翻出水花。
所以朱元璋在这方面是没有理由忌惮他的。
第二,老皇帝担心新皇帝压制不住你,所以才会不放心。
一般情况下,老皇帝临将去世之前,会对一些可能影响新皇帝的大臣打压一下,以方便新皇帝顺利接班。
而我们仔细对比《明史》中的时间线就会发现,朱元璋的确借着“谋反”的名义屠戮过一批名臣,比如蓝玉、冯胜等人,但是这件事发生在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去世之后,而且根据《明史》记录来看,朱标活着的时候,在朝中是很有威望的,他的兄弟们对他也不敢放肆(朱棣曾对朱允炆放肆,而被朱元璋惩处)。
而朱标去世的时候,是在公元1392年(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也是在这一年之后),而人家徐达去世的时候,是在公元1385年,那个时候朱标还活的好好的,因此朱元璋没有理由担心储君会压制不住徐达,从而把他杀死。不过徐达要是非常长寿,那么徐达能不能逃过那一劫可就难说了。
此外,如果大家熟悉《明史》就会发现,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时候,从来不屑于暗杀,都是找个“谋反”的借口,然后直接就给砍了。如果他真想杀徐达,完全没必要给徐达送只鹅,直接动手就行,玩阴的不符合朱元璋的作风。
综上所述,徐达并不具备被杀的特质,且朱元璋杀大臣的手法一贯鲜明,不会这么下作。
那么徐达真是病死的吗?
有没有第二种可能呢?
如果思维发散一下,你别说,还真有第二种可能。
那么第二种可能又是什么呢?
看过我那篇《对朱棣影响较大的地方有3个,其中1个地方,可能是他想造反的源头》的朋友,可能已经知道,朱棣并不是到北平以后,才动了谋反的念头的,因此他到了北平之后,应该就开始逐步实施自己的计划。
徐达虽然是他的老丈人,但是他对朱元璋的感情也不会比朱棣这个女婿差,因此他对朱棣的事应该不会赞同,如果徐达不赞同朱棣的所作所为,朱棣的摊子铺开之后,又不能避免被徐达察觉,您觉得朱棣会不会谋害了自己的老丈人呢?
这里的朱文公,指的就是南宋理学宗师朱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朱元璋曾想让朱熹当自己的先祖。
那么土生土长的安徽人朱元璋,为什么想把祖籍江西,出生于福建的朱熹认为是祖先呢?是因为一笔写不出俩朱字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另一个主动“认祖归宗”的例子。
唐朝的建立者李渊,在建立了唐朝之后,曾把道教祖师老子李耳尊为先祖,并追封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后来道教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唐朝的国教。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人家李耳是正经的中原出身,你老李家的血统里,鲜卑的基因可有不少,你认人家道教祖师为祖宗,并不是因为真想认祖归宗,而是为了统治需要。
因为你老李家的血统问题,你想统一整个华夏不难,但是你要想坐稳却并不容易。早在汉武帝的时候,人家皇权就已经和士族绑定,人家交换的契约是“君权神授”和“独尊儒术”。
你老李家是以武起家,而且又是凭借武力夺得的天下,如果让你当中原的皇帝,那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又回来了吗?如果大家还是比谁拳头硬,那么我们这些中原的士族大家又如何自处,所以李唐建立之后,山东等地的士族大家,还奉行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三不”政策:不合作、不参与、不联姻。
因为早年“衣冠南渡”,以及北方的你打我我打你,导致士族大家往往集中在山东(当时的山东不止于今天的山东省)以及江南,如果这些人心怀不满,那么唐王朝是非常危险的,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攀祖宗。
这种方式,首先可以证明咱们是自己人,老子是我祖宗,这就证明我的根在中原,
适当地弄下科举,表明士族大家还是可以继续享受福利的,此外,有了道教做辅助,广大的百姓在心理上,也能慢慢地接受我们老李家。
也就是说,老李家因为身份认同问题,才不得不给自己找了一个祖宗,那么朱元璋又是为什么想认朱熹呢?
你朱元璋本来就是中原土著,而且推翻元朝也是代表的广大人民的利益,好像从表上看,你这个皇位可以坐啊,为啥还要“多此一举”呢?
答:你这个皇位在士大夫阶层看来,名不正,言不顺。
我们儒家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和汉武帝达成了协议,我们同意刘汉天下是“君权神授”,刘汉准我们“一家独大”。这么多年以来,虽然朝代一直更迭,但是这个基本原则在我们的心里,是一直都没有变的。
你朱元璋虽然把元朝给推翻了,但是,你凭什么去当皇帝,你有什么资格当皇帝,你是淮右布衣,天上的神灵知道你是谁吗,你学过礼乐吗,你能看懂之乎者也吗,你知道怎么管理这个国家吗......
虽然当时没有人敢当面喷朱元璋,但是人家的心里怎么想,朱元璋不会不知道,要是天下读书人认可你,你在南京登基,人家儒家的领头羊孔家会借故不去?
所以朱元璋在战略和战术上都不惧天下士林,但是他知道这帮人他必须要用另一种方式征服,因为自古只有马上得天下的,而没有马上治天下的,元朝人的刀马那么厉害,但是治理国家依然要依靠读过书的人,依然要把孔家捧起来。
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这些人只能想办法说服,而不能只是打服。所以他也想认个祖宗,不过前朝姓朱的大咖不多,而最拿得出手的就是朱熹,因为人家是一代宗师,人家的《四书章句集注》可是明朝的考试必读,人家在士林的咖位虽然不能超过孔孟,但是如果能把他认为祖宗,天下士林一样会对俺老朱改变看法。
朱元璋的算盘打得很精,但是他最终却并没有这么做,那么他为什么会“反悔”呢?
据一些书籍记载,当时朱元璋曾遇到一个姓朱的官员,问他的祖先是否和朱熹有关,人家当即表示,不是;也有记载中说,朱元璋曾遇见一个姓朱的小贩,于是就问人家和朱熹有什么羁绊,人家的回答是,没啥羁绊。
结果老朱就幡然醒悟,既然一般姓朱的人,都不用朱熹给自己增光,我老朱天下都可以纵横,又何必执着于名声呢,不认了,爱谁谁,我老朱就是“淮右布衣”,我就看谁敢不服。
但真的是这样吗,怎么可能,这件事已经涉及到了朱元璋的皇位正不正,人家怎么可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意气用事”,那么真实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据记载,在朱元璋百般“商量”之下(明军当时已经控制了济宁,孔府所在的曲阜属于济宁),孔家的当代领头羊孔克坚,充分认识到,自己曾经的思想意识不足,思想觉悟不高,在各个方面都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大局意识狭隘......于是赶紧跑去朱元璋那汇报工作。
并在为朱元璋起草的诏书中写到:朱元璋同志虽然出身于基层,但是他是继承了历代君王的衣钵,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也是这样滴,所以“天命所在,人孰违之”。如果朱元璋同志不是得到了上天认可,如果朱元璋同志不是法定继承人,那么他怎么可能从基层,一路带着大家创下了今天这番大业呢?
因此朱元璋同志的当选,是民心所向,是君权神授,是完全合法的,我作为儒家代表举双手赞成......
既然有了孔家的背书,以及在理论上已经讲通,那朱元璋自然是没有必要乱任祖宗了,毕竟朱熹去世时的音容笑貌还宛在,万一有人较真,朱元璋还真不好下台。
天下大事,真真假假,唯一不变的只有一样。#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