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8月,在给八路军115师344旅首任旅长、原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开国大将徐海东送行的聚餐会上,朱德环顾四周,总是找不着687团团长、爱将田守尧的身影。
朱德若有所思,对344旅政委黄克诚说:“餐后开个民主生活会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八路军的总司令为什么要在旅里召开民主生活会,旅长徐海东又为什么要走呢?
原来,抗战以来,徐海东连续参加平型关战斗,反日寇“九路围攻”,组织町店战斗,长期在华北开展山地游击战。
他的身体一直不好,重重劳累之下,肺病复发,终于病倒在华北战场上,后来回到延安休养。
旅长倒下了,谁来接班呢?参加过平型关战斗的25军老红军,687团的团长田守尧,映入大家眼帘。
田守尧的名字,对不少人来说,有些陌生。实际上在抗战初期,他是我军有名的将领。
田守尧,安徽六安人,1915年出生,16岁时参加革命,曾任红25军交通队政治指导员。
1934年11月参加长征进入陕南,参加庾家河战斗,后任第225团营长。1935年4月被选为中共鄂豫陕省委常委。
1935年,红25军长征来到了陕北,与刘志丹的26军和由陕北独立师改编的27军一起整编为红15军团。
田守尧任红15军团78师师长,率部先后参加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西征回师途中,他抓住战机,指挥部队攻克安边、盐池两县城,受到彭德怀的嘉奖。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这一次的改编,许多干部都是降级使用,田守尧也是如此,他被任命为115师344旅687团副团长。
听起来副团长职务不算高,其实在当时委实不低了。
八路军下辖3个主力师,即115师、120师、129师。三个师下辖6个旅,旅再辖团,一共是15个团。
首任15名团长中,除2名牺牲和1名叛逃外,其余12人,开国上将6人,开国中将6人。
可以直观地感受下687团的兄弟部队688团,团长陈锦秀战斗牺牲,副团长韩先楚、政训处主任刘震(八路军刚成立时没有设立政治委员一职),建国后都是上将。
那一年田守尧22岁,已经是八路军中的中高级干部了。
抗日战争开始,田守尧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斗,负伤后仍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
1938年春,田守尧接替张绍东担任687团团长,参加了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在张店阻击战中,指挥部队勇猛作战,出色地完成了阻击任务。
因此,田守尧很自然地进入了朱总司令的视野,论资格和能力,他接替旅长,再适合不过。并肩作战已久的旅政委黄克诚,也是完全赞同。
于是,朱德和田守尧谈完话,推荐他接替徐海东,任344旅旅长。
但中央有自己的考量,最终出现的是杨得志,代理旅长。
原来,延安总部考虑到344旅作为当时八路军仅有的几个主力旅之一,兵力过万,而田守尧相对资历较浅,因此没有同意朱德的建议。
同时,中央专门回电,陈述了另派人任职的原因,决定将八路军343旅685团团长杨得志调任344旅副旅长、代理旅长。
杨得志,就是那位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红1军团第1师第1团团长。
1928年初,17岁的杨得志参加了朱德、陈毅等领导的湘南起义,并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
他身经百战,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著名的红1团团长。
1935年,长征途中,他先是率领红1团突破乌江天险,再是组织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屡建奇功。
1936年,杨得志参加东征战役后,任红2师师长,率部参加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1937年1月,杨得志离职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黄永胜接任红2师师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的首任团长是黄永胜,邓华任团政训处主任。
1937年8月底,在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驰援平型关途中,黄永胜和邓华因工作发生了激烈争执。
115师师长林彪在向延安总部请示的同时,毅然决定由原红2师师长杨得志接任685团团长一职。
杨得志到任后,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并和兄弟部队一道紧密配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同样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中央选择杨得志代理344旅旅长,的确是有所考虑。
但政委黄克诚有些纠结:这件事情不太好办。
于是他找到朱德,问能不能向上级说明情况,就说这件事情已经和田守尧说过了。
朱德尽管身为八路军最高长官,但他的追求是“终身为党服务,做军事运动”,答复简洁明了:“没有必要,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要服从组织的安排。”
但是田守尧这边就比较难受了,刚刚接受完朱总司令的谈话,踌躇满志地准备上任,一眨眼又换人了。
在给老旅长徐海东送行的聚餐会上,田守尧干脆闹情绪不参加了。
很快,部下的情绪就被朱总司令发现了。朱德要求黄克诚召开民主生活会,对田守尧进行帮助。
《老子·德经》云: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朱德就是这样的人,他生性温和,但意志如钢;他精华内敛,谦逊之中含有过人的韬略和伟力。
民主生活会开始了,但没人愿意开头,因为344旅的干部们,一致认为田守尧确实是旅长最好的接班人,可是突然空降了一个杨得志……
他们不了解,也不知道说什么。
过了一会儿,政委黄克诚先开了口,批评了田守尧,但是比较婉转。
朱德罕见地发火了,站起来一个一个指着与会领导干部说:“你们这是什么民主生活会?不敢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算什么共产党员?”
接着,他对田守尧进行了严厉地批评……
最后,朱德说道:“戏点到谁,谁就唱,没点到你,就不能出台。共产党员嘛!我们都要听党中央的,不能闹情绪。”
田守尧其实是个很明事理的人,只是开始的时候,有点转不过弯来。
他很快从阴影中走了出来,与杨得志配合得十分契合,一同驰骋在抗日战场上。
红1团团长出身的杨得志,战绩的确很红。代理344旅旅长后,他带领100余人翻越太行山,越过平汉铁路封锁线,在滑县与689团会合后,取得全歼伪军扈金禄部的胜利。随后于平汉路东、漳河以南、卫河两岸开辟抗日根据地。
1939年春,杨得志任冀鲁豫支队支队长,率部在冀鲁豫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壮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期间连克曹县、定陶,全歼两县城的反动武装,并接连发起讨伐国民党石友三、丁树本等部数万顽军,创建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八年抗战期间,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最后成为全国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军民控制县城75座,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两千万。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1945年10月,晋冀鲁豫军区整编部队,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与其他部队组成了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
杨得志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故该纵队亦被称作“杨苏纵队”。
1946年3月,“杨苏纵队”临时编入晋察冀军区战斗序列,为晋察冀军区第一纵队,在冀中、冀东地区担负阻击国民党军队北进的作战任务。
1946年12月,“杨苏纵队”奉命调回晋冀鲁豫军区。不过,因为卓越的军事才能,杨得志被他的老首长,晋察冀军区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留下来了。
回归晋冀鲁豫军区的“杨苏纵队”,与同一军区的第七纵队合编为新的第一纵队。第一纵队的名称还称得上是“杨苏纵队”,只是司令员换成了杨勇。
留在晋察冀军区的杨得志屡担重任,在解放华北的诸多战役中展现出突出的军事才华,1946年底任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
1947年6月,杨得志被任命为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罗瑞卿任第一政治委员,杨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员。
在此前后的各大战略区中,西北野战军司令员为彭德怀,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为刘伯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为陈毅,东北野战军司令员为林彪。
和上述数位后来的开国元帅相比,时年36岁的杨得志成为各大战略区野战军中最年轻的司令员。
……
另一位战将的轨迹同样光芒四射,只是革命的历程实在艰辛,他像一颗流星划破了时空,留给人们无尽的回忆。
1939年,战功赫赫的田守尧任第344旅副旅长。1940年,344旅改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田守尧任第2纵队第2旅旅长,后任第5纵队第2支队司令员。
1940年5月,田守尧率部南下华中支援新四军,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组,田守尧任新四军第3师8旅旅长,率部在盐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多次进行打击海盗、土匪、伪军和封建会道门的战斗,成功地指挥了郑潭口和响水口战斗,成长为响当当的抗日名将。
此外,经历了朱总司令民主生活会的思想洗礼,田守尧十分重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特别善于团结干部和密切联系群众,一名文武双全的指挥员跃然而出。
他曾经的同事,8旅的政治委员吴信泉和参谋长李雪三连连称赞,这是“军事干部很突出的一点”。
但令人心痛的是,就在此时,田守尧却发生了意外。
随着抗日战场形势的变化,为了更好地统一思想,迎接即将到来的战略反攻,田守尧奉命去往延安学习。
但没想到的是,延安发出的邀请电报同时遭到了日伪和重庆方面的截获,加上领导干部队伍多达50余人,队伍浩浩荡荡,很难不引起敌人的察觉。
1943年初,田守尧与3师参谋长彭雄率干部队赴延安学习,学习队计划从海路北上,在苏鲁交界的拓汪登陆后,取道转赴延安。
3月16日夜,学习队全体登上一艘木帆船,顺风扬帆向北驶去。
不料,17日凌晨,行驶到赣榆县九里乡小沙东黄海海面,风突然停了,船再也无法前进。
天亮后,日寇的巡逻艇发现船只,强行要求登船检查。双方展开激战,田守尧腿部负伤后仍顽强坚持战斗。
不幸的是,敌我双方实力悬殊太大。很快,彭雄牺牲,田守尧果断指挥大家涉水上岸,并以重伤之躯为同志们开路,最后也壮烈牺牲,年仅28岁。一同牺牲的还有他的夫人陈洛连。
田守尧的身份太重要了,他牺牲后,汪伪汉奸还借机大做文章,派特务假冒田守尧独自一人去延安开会,伺机暗杀毛泽东。
当时因为交通条件和情报条件限制,延安方面并不知道田守尧牺牲的细节。好在陕甘宁边区保安处的同志心细,从这个人的行踪上发现了端倪。
就在计划见毛泽东的前一天(6月21日),汪伪特务被一举抓获。消息报告上去,延安方面终于知晓,田守尧已经牺牲。
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田守尧等英勇牺牲的消息及同他一起出生入死共同战斗过的同志们所写的悼念文章。
同年9月,盐阜区人民怀着悲愤和敬仰的心情为他修建了雄伟壮观的纪念碑,在举行纪念碑落成典礼时,新四军3师师长黄克诚和副师长张爱萍写了挽词,高度评价了田守尧烈士的功绩和品格。
老上级黄克诚十分悲痛:“……此次海上遇敌,奋勇指挥作战壮烈牺牲,真是重大损失。……彭、田及遇难指战员英勇果敢顽强作战的精神,永垂青史,作为后死者之模范”。
历史的长河中,有着无尽的英雄。他们的生命,不会超过一个世纪。但他们的故事和历史,会被无尽的后人,一个世纪接着一个世纪传诵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