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方派遣外交代表团前往朝鲜。
在前往朝鲜的专列火车上,一男一女两个吉林孩子紧张而局促地在一群外交官之中坐着。放眼望去,在全是形制统一的服装的外交官中,孩子们的身影格外突出,但,令人意外的是,在这场两国的外交活动中,这两个孩子却是十分重要的角色。
很快,专列到达朝鲜,两个孩子被外交官牵着走下专列。不远处,时任朝鲜人民共和国主席的金日成张开双臂向两个孩子走来。眼见着三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对着兄妹俩,金日成还说出一句让人诧异的话:“今后我就是你们的父亲!”在朝鲜受到热情款待后,回国之前,兄妹俩还被赠予一个皮箱,打开一开,里面是整整20捆人民币,一共2万元。
这两个孩子是谁?为什么会和朝鲜的领导人在一起抱头痛哭?事情,还要从1907年说起。
缘起:上一代的不解之缘
1907年,日本打败了大韩帝国的军队,宣布正式将朝鲜半岛纳入日本版图。数年的殖民,长期的救国运动,这场战争最终还是以日本的胜利宣告结束。
日本吞并朝鲜后,许多不服输的朝鲜爱国分子依旧在暗中活动。但是,此时的日本已经完全掌握朝鲜,哪里容许这些爱国人士们在暗处发光呢?于是,针对朝鲜爱国人士的屠杀开始了。
由于实力悬殊,朝鲜的爱国势力损失惨重。最终,参与爱国运动的爱国志士们只好离开朝鲜,在其他国家谋求生存。
不少爱国人士的首选便是朝鲜近邻的中国,颇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而在选择来到中国的人当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也就是未来朝鲜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金日成的父亲金亨稷。
1924年,为了保住性命,躲避日本人的追杀,金亨稷来到了中国东北的一个小县城。在短期的居住过后,金亨稷认为中国是很好的藏身之地。
不仅能避开日本,还可以安稳地发展革命。于是,金亨稷便想要拿到在中国的长期居住证明。
但是,那时的东北是北洋军阀张作霖的地盘。张作霖要求东北境内必须限制朝鲜移民的入境。张作霖的铁血手段百姓们也不是没见识过,在这样的情况下,金亨稷申请长期居住的请求被县长刘天成驳回。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时,金亨稷认识了命中的贵人——张万程。
张万程是县城里人尽皆知的富豪。要知道,什么年代的富豪都不少,为什么偏偏张万程人尽皆知呢?
虽然张万程家财万贯,但是他并不攀权富贵,反而是对待任何人都彬彬有礼,并且时常帮助附近的贫苦家庭。可以说,张万程是远近闻名的“善人大老爷”。
正因为是“善人大老爷”,所以张万程就帮了金亨稷吗?当然不是,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他是金亨稷的同乡,朝鲜人崔景明。
就在金亨稷来到中国这年,张万程的夫人身患恶疾,一个好好的人,没几天便下不来床了。爱妻如命的张万程寻遍当地名医,得到的结果都是无药可医。只能眼看着妻子一天天地消瘦、憔悴。
这时,崔景明出现了。作为金亨稷与张万程的中间人,他知道此时的张万程需要有人给妻子看病,而金亨稷身怀高超的医术,是张万程在找的人;而金亨稷苦寻长期居住证明无果,有财有势的张万程,正好可以帮助金亨稷。
于是,崔景明便将金亨稷介绍给了张万程。
金亨稷从小便学习药理,在医术上造诣颇深。金亨稷诊断过后,提笔写下一张药方,表明按照此方煎药,张夫人定会药到病除。
经过不少名医的拒绝,在听到金亨稷的话后,张万程的第一反应就是怀疑。但是,当他看到金亨稷亲手书写的药方时,便颇有些愿意相信金亨稷了。
金亨稷写得一手好书法,而张万程又是一名资深的书法爱好者,二人一拍即合,在你一句我一句的你来我往中,二人一见如故,不由得感叹,竟是这样奇妙的缘分,在这看病时遇见了知音。
不久后,张夫人痊愈,而张万程也履行自己的承诺,带着金亨稷敲开了县长办公室的门。很快,在张万程的帮助下,金亨稷的长期居住证明办了下来。那时的金亨稷已经上了日军的黑名单,不仅是他自己,家人的安危也受到一定威胁。
这也是为什么金亨稷这么着急办理长期居住证明的原因,只有拿下了长期居住证明,他的家人才可以跟着他一起来到中国。
很快,在朝鲜独立军的帮助下,金亨稷的妻子以及三个孩子坐着简陋的马车,来到了金亨稷所在的县城。
这天,与金亨稷一起等待的,还有张万程和他的儿子——张蔚华。
长期的逃亡,让金日成疲惫不堪,他看着那个与自己年龄相仿却身着锦衣绸缎的男孩,发现那个男孩也在看自己。两人四目相对,完全没有想到,此时对视的人,竟会成为自己一辈子的好兄弟!永远的战友!
他乡遇故知
1925年,刚刚在中国安定下的金日成,在张万程的安排下,在县城第一小学就读,同班的还有与他同龄的张蔚华。
二人父亲是知己,在父亲们的有意撮合与同窗情谊的增进下,两人很快便成为了好得能穿一条裤子的好兄弟。
童年是多么快乐啊。张蔚华带着自己的好兄弟在这个县城穿梭。不仅带着金日成到处吃美食,还在县城的周围到处游山玩水。他们形影不离,氛围融洽,有着说不完的话。但是很快,这样的情况戛然而止。
升上中学后,无忧无虑的大少爷张蔚华像往日一般找金日成出门,但是,金日成却很少应约,不仅如此,原本充满笑意的脸上也布满愁容,眉头紧皱。身为兄弟的张蔚华看不下去了,询问起金日成的近况。但是总是被金日成敷衍过去。
但是,张蔚华天性执着,在张蔚华的死缠烂打下,金日成终于说出了实情。
原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金日成明白了父亲的愁苦,也明白了祖国此时深陷在什么样的深渊当中。
国事充斥着少年的心,促使着少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不仅如此,金日成还时常阅读父亲金亨稷那些具有先进革命思想的共产主义书籍。
受到国事与书籍的影响,金日成全身心投进了革命当中,以至于冷落了自己的好兄弟张蔚华。
在张蔚华的死缠烂打下,金日成终于向兄弟说明了自己的“秘密”。他把父亲的书籍摆在张蔚华的面前,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对革命的理解。在金日成沉浸在革命的世界里的同时,一旁的张蔚华也陷进了革命的世界。
张蔚华是少爷,但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少爷,对于张蔚华来说,共产党、共产主义并不陌生。但是之前的他只闻其名,不知其意。
在兄弟金日成的讲解下,张蔚华眼睛一点点变亮,一扇大门徐徐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在张蔚华眼前展现。
后来,受到父亲影响的金日成在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1927年,金日成独自前往吉林上学,并在吉林成立了一个小型的革命组织,那时的他年仅15岁。
但是,他的力量还是太过弱小了,由他成立的组织在发动了几场学生抗议活动后便被强制解散了。
我们都知道,青春期的少年男儿往往鲜衣怒马,心情高涨,越是被人限制,就越是想要拼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在自己成立的革命组织被迫解散后,金日成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地下组织的关注,接触到更加真实的革命后,金日成满腔热血,马上又成立了“朝鲜共产主义青年同盟”,投入了革命,早出晚归地在革命战场中沉浮。
眼见着从小到大穿一条裤子的兄弟拥有了自己为之奋斗的梦想,张蔚华的内心也是蠢蠢欲动。再加上那时的中国也处在摇摇欲坠的状况中,张蔚华看着投入革命的金日成,也开始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但是,张蔚华的革命之火刚点燃,就被父亲张万程给浇灭了。在张万程看来,此时的东北还在北洋军阀的管辖之下,都说强龙敌不过地头蛇,一众北洋军阀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一股新的势力在东北成长。别说是那时还势弱的共党,哪怕是更强盛的政党来到东北,也得盘着走。
在这样的情势下,发展革命无疑是“送命”。于是,张万程浇灭了儿子的革命之火,将张蔚华扣在了东北读书,期望完成学业的张蔚华能够继承家业,让张家传承下去。
虽然被父亲扣下,但是张蔚华想要革命的心思并没有彻底消失。在上学期间,他曾经偷跑出家,独自前往吉林寻找金日成。金日成对兄弟的加入很是开心,但是没过多久,张蔚华便被父亲派来的亲兵给抓了回去。
临别前,张蔚华垂着头,久久不愿金日成看见自己的神情。见到兄弟如此,金日成的心里也很是难过,但是,张蔚华的父亲张万程于他一家有恩,他不能背信弃义,做出伤害张万程的事。
气氛低迷了许久,金日成一把搂住张蔚华的肩膀,出声安慰他,并许诺,只要他张蔚华愿意,他金日成的队伍里永远有他张蔚华的一席之地!
此外,他还安慰张蔚华,虽然不能一起革命,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张蔚华的革命生涯就此终止,他可以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的那一天。
张蔚华将金日成的话牢牢记在心里,离别前,他们四目相对,久久不愿移开视线。时光仿佛回到了他们初见时,时光虽逝,但是他们还是当时的他们,从不曾变过。
此后的他们,良久未曾联系。张蔚华依照父亲的意愿,努力完成学业准备继承家业;而金日成也继承了父亲的遗愿,用张家资助的物资,成功地在日军的地盘发展出了自己的势力。
缘分总是这么奇妙,本以为一别两宽,却不曾想是来日再见。
救赎:守望相助的他们
那次分别后,金日成与张蔚华就再也没见过面,直到1930年8月。
1930年,中共满洲省委组织了“八一”农民暴动。他们沿着吉敦铁路对反动军队的营地进行破坏。
这一行为明显触及了当时的吉林省当局的利益。一时间,整个吉林省的军警都在搜捕共产党人,并禁止了一系列军事活动。
这样的举措,极大地影响了金日成革命团队的行动,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变更营地,迁往吉林的周边城市活动。不曾想,日本人竟然也参与到了其中。
他们与吉林政府合作,在进出吉林的每一个路口,都设置了哨兵。虽然吉林省对共产党的抓捕不会涉及到金日成身上,但是日本人可不会轻易的放过他。
原本打算从吉林车站出发的金日成看着远处的戒严的日本兵,毫不犹豫地更换车站,选择了另一个车站离开。
在吉林10公里外,有一个小车站,那里并没有进行排查的日本兵。金日成凭借自己多年在东北生活的经验,与周遭东北人打成一片,轻松地登上了火车。但是,还不等金日成放松,一队东北军便凶神恶煞的上了车,对各个车厢进行逐一排查。
金日成若是一个人还好,可是此时,他的衣襟中,赫然放着关于他的革命组织的绝密资料。眼看着那群士兵越来越近,车厢又是封闭的环境,金日成看似轻松,背夹却是湿透了。
突然,少年清亮的声音响起:“成柱哥!”(金日成在东北时叫金成柱,金日成是后来改的名字。)
在金日成发蒙的时候,少年一把揽住他的肩膀,装作攀谈地样子,将他带进了VIP车厢中。这名少年,正是张蔚华无疑。
直到在张蔚华的包厢坐下,金日成才回过神来,陡然放松了肩膀。张家在东北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张蔚华此行还带了许多张家的亲兵,东北军肯定是不敢仔细搜查,这一关算是过去了。
不得不感叹,缘分真的是个奇妙的东西。在得知吉林戒严后,张蔚华便察觉到金日成的情况可能不好,于是只身前往吉林,想要帮助金日成,但不曾想,找遍整个吉林,也没能找到他。
无奈之下,张蔚华回到家,带上父亲安排好的亲兵,前往沈阳读书。就是在这前往沈阳的车上,张家人再一次拯救了金家人。
相聚的时间总是那么短暂,到了沈阳后,身怀任务的金日成匆匆离开。这一次,凝望他的背影的,变成了张蔚华。
再次相遇:终于合作的兄弟
很快,7年过去了。
凭着一腔热血与能力,金日成成功地在日伪军的地盘上建立了自己的一支武装力量。但是,相比起拥有精良武器的日伪军来说,他们的实力还是太弱太弱了。
几番交手,利用游击战术,他们让日本人吃了不少苦头,但是,直到日伪军派出真正的精锐,他们才发现,自以为的让日本人吃苦头,不过是过家家罢了。
在日伪军精锐部队的打击下,金日成的队伍节节败退,无奈撤进了他的起点——幼时生活过的抚松县。
抚松县的马鞍山,就成为了他们的临时根据地。但是,马鞍山虽然保护着他们,让敌人无法围剿他们,但同时,也将他们困在了山中。
日伪军打着将他们耗到弹尽粮绝的主意在山下驻扎着,而山中金日成的部队的战士们确实是连三餐都吃不饱了。
无奈之下,金日成只得派人联系张蔚华。
当金日成的手下找到张蔚华时,张蔚华二话不说便答应了金日成的请求,为金日成的部队准备物资。
这时就会有人疑惑了,一个照相馆老板,大规模采购就不会被日伪军发现吗?若是大家以为张蔚华只是一个照相馆老板就太简单了。
其实,张蔚华不仅仅是一名照相馆的老板,他还是一名中共党员,除了经营照相馆外,还会秘密完成组织交给他的任务,以一名地下党的身份活跃着。
于是,当金日成找上张蔚华的时候,张蔚华很快就给金日成凑齐了物资,并且随着运送物资的队伍,来到金日成的营地,与他相见。
二人相见后,搂着对方的手臂流泪,长达7年的分离,不但没有弱化他们之间的感情,反而让他们之间的感情更深了。
得知金日成正在一线与日伪军作斗争,张蔚华毫不犹豫地表示自己想要和金日成一起革命的决心。但是金日成并不同意。
一线的生活的凶险,金日成是有所体会的,他并不愿意自己从小看到大的弟弟也过上这样危险的生活。他背负着家仇国恨,不能把弟弟也拖下水。
于是,金日成用几近于恳求的语气劝张蔚华放弃。最后,张蔚华离开了,身边人出于对他的疼惜不让他上战场,但是在幕后工作他还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此去,竟是永别。
与张蔚华金日成同样在抚松县生活的,还有他们曾经的同学郑学海,他们曾经也是好友。但是,同为好友的郑学海并没有像金日成和张蔚华一样走上革命,反而是成为了一名可恶的汉奸。
同为好友,郑学海是知道张蔚华与金日成的关系的,郑学海在金日成刚来到马鞍山时,立刻就开始关注张蔚华的动静。很快,他就发现了张蔚华的异常。于是,张学海便以探望老友的名义找上了张蔚华。
张蔚华本身就是一个心思澄澈的人,在郑学海三番四次的试探下,张蔚华还是漏出了马脚,将自己知道金日成的下落的事说出来了。
于是,郑学海前脚刚走,张蔚华后脚就被日本宪兵队带走了。
经过几天的拷问,在日本人高强度的酷刑下,张蔚华的精神没有倒塌,但是身体却先撑不住了。
得知消息的张万程动用所有的关系将张蔚华保了出来。但是经过一番医治,张蔚华的伤情还没见好,他就做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决定。
张蔚华知道,自己的身体是撑不住日伪军的严刑拷打的,但是日军若是得不到金日成的消息,又怎么会善罢甘休呢?若是他还活着,想必日军会为了套出消息使出百般手段。
于是张蔚华叫来了妻子,说道:“我只有用一人之死,换取同志们的安全 ;并以此报答金将军的信任和友情。你不要太难过。”
说完,张蔚华便在妻子含泪的注视下,走进了照相馆的内室,拿起一瓶剧毒的升汞液吞了下去。
张蔚华用生命保卫了自己的同志和兄弟。不久之后,当金日成得知张蔚华身死的消息时,痛哭了五天五夜都没有合眼。
结语
张蔚华与金日成的友谊并没有随着张蔚华的离去而消逝,反而在很久以后成为了中朝两国友好和睦相处的助力。英雄已逝,但是,他们的精神与故事,将会永远地流传下去。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金日成》
[2] 百度百科《张蔚华》
[3] 百度百科《朝鲜日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