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秦始皇他叫什么名字,你肯定会一头雾水。我们还需要问吗?当然,即使是几岁的孩子也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但不用担心。严格来说,不仅是秦始皇的名字叫错了,而且秦始皇的名字也有问题。历代秦王的名字都是有问题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古代的姓氏制度说起。
先秦之前,“姓”和“姓”是独立的概念,姓是用来追踪血统的,一般不会发生变化,而姓则与家族血统的变化相关联。姓氏可能会改变。
战国时代之前,男性应该被称为“氏”(总书记/宗族说明会):“三代以前,姓氏分为二,男性称为姓氏,女性称为姓氏。”因为姓氏以高矮区分,三代后,不分婚姻,合为一姓。”
因此,秦始皇时期,男子开始被称为“姓”。以项羽为例,他姓糜、项,所以天下人都称他为项羽。如果秦始皇被认为是英文姓氏并被称为“Yuzheng”,那么为什么项羽不被称为“Meiu”呢?
又如商阳。他原姓姬,商是他的封地和姓氏,所以民间称他为商鞅。
从商鞅、项羽的故事中,我们得知,直到秦代,男子是有姓而不是姓氏。
那么,秦始皇到底姓什么?
答案是“赵”。
关于秦始皇赵氏的身份,有两种说法。
一是秦始皇出生于赵国。关于秦始皇的生死至今仍有疑问,虽然有说秦始皇的父亲是赵国的弟子,但民间传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不过,无论采用哪种说法,秦始皇出生在赵国都是可以肯定的。所以,秦始皇姓赵。
另一种说法是,秦朝和赵国的统治者有同一个祖先。有句话叫“秦赵不分家”,其原因是秦赵同源同宗。他们的共同祖先叫姬胜,是一位优秀的马车夫,平定叛乱有功,被周武王封为昭城。从此,赵国的统治者都称他为“赵氏”。
周孝王时期,造父之孙非子因养马有功,镇守周朝边境,被任命为秦地人。费子是后来秦国嬴氏的始祖,秦始皇非子就是赵氏出身,秦国的所有统治者都是赵氏出身,秦始皇也不例外。
如果要完整称呼秦始皇,就用“颜姓赵氏明正”。不过周朝的男子都是以姓氏来称呼的,所以秦始皇应该被称为“赵政”。
为什么后人称秦始皇为嬴政呢?
有人认为问题在于写《史记》的司马迁,但这确实是对太史公的不公。
由于缺乏史料,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对先秦时期“姓”与“姓”的区别了解不多。在《志木》中也有出现。记载:秦始皇”“季圣,名郑,姓赵”,但可以肯定的是,称秦始皇为“亚政”的人并不是他。
司马迁在《史记·楚氏》中有这样的记载。 “十六年,秦庄襄王去世,秦赵政即位,至少在司马迁时期,秦始皇还是“赵政”,而不是“嬴政”。
事实上,许多史料都称秦始皇为赵政。例如,宋代《太平御览》中记载:“赵政不增德,劳损身躯,因而被灭”。
第一个被杀的是谁?那么秦始皇呢?虽然我们无法证实最早将秦始皇称为嬴政的史料,但已知的是,西汉时期就有人称秦始皇为嬴政。西汉在宋朝之前,甚至在宋朝时期就有人称呼秦始皇为赵政。这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始皇被称为叶政、赵政等多个名字。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人们对秦始皇的称呼从赵政变为嬴政的呢?
社会的发展,礼乐的崩坏,导致姓氏不分。
在秦朝以前,氏用以体现身份,姓用以区别血缘,贵族才能有氏,普通人只有姓,贱民则姓氏都没有;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废除了分封,以封地为氏的情况很少再发生,普通百姓也出现给自己取氏的浪潮,他们或以职业,或以家乡,来为自己取氏。
这样一来,氏作为体现阶级差异的特殊性逐渐消失,到了西汉,人们还能勉强分清姓和氏的概念,所以司马迁还在《史记》中称秦始皇为赵政。但到了东汉,普通百姓已经无法理解姓氏的分别,所以部分史料上也开始称秦始皇为嬴政。
到了近代,氏基本上消失不见,姓反而成为重要的身份区分标识,所以“嬴政”的称呼逐渐流行,大部分史学家都开始将秦始皇称为“嬴政”。教科书采纳了这种称呼,故而如今人们都称呼秦始皇为嬴政,而不是赵政。
如果按照周朝的习惯,喊秦始皇为“赵政”才是正确的,不过,兴许是“赢姓,赵氏,名政”的完整介绍更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所以索性称呼秦始皇为嬴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