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请您先点关注,随时阅看一系列各种接近心灵深处的文章,可以参与分享和讨论,感谢关注支持。
曾经有人提议将纪念碑的碑文立为中国共产党英烈的碑文,这个提议遭到了毛主席的强烈反对。毛主席坚定的认为,革命之所以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付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为此付出更多的,是那些在战斗中为保护国家和人民视死如归,付出宝贵生命的勇猛战士,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英雄人物,是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民族英雄。
主席、总理为纪念碑拟写碑文
1949年9月30日这一天,毛主席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中确定了要为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英雄们在首都北京建造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当天下午的6点时分,毛主席与参会代表们一同前往天安门广场,共同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典礼。周恩来总理作为主席团的代表主持了此次的奠基典礼,毛主席则亲自朗读了由他亲手拟写的碑文内容并且铲下了第一铲土。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由建筑大师梁思成作为总设计师,携手吴作人、刘开渠等一批优秀的建筑师设计而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分别由碑坛、柱身、基座等组合而成。碑坛是由石台阶组成,正面绘有国徽图案,柱身由16个大理石垒成,基座是由汉白玉雕琢而成附有浮雕的基座,总占地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成为建国后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建筑。
梁思成先生和建筑师团队将纪念碑的建筑设计理念定为中西方建筑文化相融合的风格,由此设计出了举世无双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纪念碑的设计中,石碑的庄严与巍峨被很好的呈现出来,令人惊叹的是纪念碑里面居然是空的,这样一来的好处是方便后期修缮。不仅如此,空心的设计可以大大减小纪念碑自身的重量,这样做能够防止纪念碑后期发生沉降,还可以节省制造纪念碑所要花费的资金成本。
此外纪念碑的高度也是很有讲究的,故宫之中最高的建筑是午门,高度为37米95,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度恰巧比午门低了一厘米,这一厘米的高度差寓意非凡,这意味着梁思成先生和建筑师团队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有的谦逊态度。
梁思成先生和建筑师团队在当时设计纪念碑的过程中考虑到碑文只是需要刻在一面就可以了,而另一面的内容则是想要由毛主席亲自提笔写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几个字,恰巧当时的市长彭真向梁思成提议说周恩来总理的书法也是极好的,不如请周总理写碑文,就这样纪念碑两面的碑文拟写都找到了合适的人选。
1955年6月9日,毛主席特别认真的写了两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碑文,他还特意叮嘱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多听取意见,若是觉得不太满意,他还可以重新再写。周恩来总理自从得到了要拟写碑文的任务就开始苦练书法,他耐心研究了碑文中的每一个字和每一个笔画,最终挑选出来一份他最满意的小楷字体手稿,与毛主席一样,周总理也表示但凡觉得有写的不好的地方他都可以重新写。
建造困难迎刃而解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开工,参与纪念碑修建的人就多达7116位,纪念碑所用的材料是汉白玉和花岗石。据了解这块巨大且完整无缺的花岗岩来自山东青岛浮山一带,纪念碑施工组长陈志德和专家团队经过频繁的考量后最终定下了青岛浮山一带的花岗岩做原材料,他们认为这种石料最合适,不仅颜色挺别致而且还具有不易风化得以长久保存的优点,当时光是花岗石采集和运输就花费了七个半月的时间,而纪念碑所用的汉白玉则是来自于北京房山汉白玉矿。
纪念碑的浮雕和护栏之所以选择用汉白玉作为原材料,是因为汉白玉作为皇室建筑常用的材料可与天安门、故宫等周围的建筑相呼应。在中国历史上但凡是重要的事情都常被雕刻在石头上做记录,汉白玉质地较润容易雕刻出精美的图案,除此之外,汉白玉还有较强的耐腐蚀性。
在建国初期,运输减重后仍然280吨重的石料是十分困难的,起重工人张合符提出采取传统的老办法,用滚木和推土机慢慢牵引滚移,若是有路过的小桥不结实就用木墩填实,就这样石料终于顺利运抵青岛车站。当时仅有90吨的平板火车皮,而且没有比这更大的,大家商量后决定将280吨的石料先放到一个90吨的火车皮上,将石料放好后进行二次减重成100吨,这样一来石料放在承重90吨的火车皮上仅超载10%。为了在运输过程中确保石料的安全,在加工时工作人员尽量将石料两边减薄,中间保持足够的厚度以防石料损坏。
工作人员们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将石料运到了天安门广场的工地上,在对石料进行最后一次减重时,石料厚度要减到60厘米,重量则要控制在60吨左右,若是想要将这个庞大的石料放置到十几米高的位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防止出现意外需要对石料做好防护,先用结实的木材将石料包裹严实,再使用坚固的铁架将打包好的石料固定好,使用重型卷扬机将石料吊起来,为了确保石料能够摆放到准确位置,在石料两旁分别安置了一个吊高杆以便能及时调整。
指挥安装的人还是张合符,整个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们都屏息凝视,集中精力做好自己负责的工作,在大家团结一致努力配合之下,石料最终如愿的安置到了指定位置,在场的工作人员们激动不已。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字样是由毛主席亲自提笔写在纸上的,要是想要将这些字镌刻在纪念碑上,相当于这些字要均匀的被放大二十倍,仅是一个字就高达两米多。担任此次雕刻碑文任务的魏长青可不简单,他对书法有着深刻的理解,经他的手勾描出的字行云流水且形神具备。
将主席的字原原本本的放大并雕刻在碑上,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此工作人员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利用投影机将字整体放大,按照投影可以将字完整的描绘出来,采用这个方法所雕刻出来的字线条僵硬完全体现不出毛主席手写字体的神韵。魏长青在思索一番后决定先临摹毛主席的字体,然后将镌刻出来的字照相缩放20倍后恰巧与毛主席写的字相互吻合,分文不差。
摆在魏长青面前的困难可不仅于此,纪念碑碑心采用的是花岗石,雕刻极为困难,对力度的要求极高,太过用力花岗石就会崩了,用力太轻又无法完成雕刻。为此魏长青想到用橡胶皮覆盖在纪念碑碑面上,然后将需要刻字部位的橡胶皮裁下来,边缘平整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并不是手工雕刻的,而是使用高压喷射矿砂打磨而形成的。据了解,碑文采用了古老的中华传统鎏金工艺,做成金字无缝镶嵌到镌刻好的碑文中,此碑文总共用掉了约130两黄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确保碑文在后期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不变色。
纪念碑的碑文在雕刻完成之后进行鎏金的工序,之后再由工作人员们使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碑面的每一处,确保没有一丝瑕疵,这样做可以避免日后因雨水冲击而引起变质。这些极致的细节处理体现出了设计师和建筑工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设计师和建筑工人们的不懈努力之下,这座高达37.94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4月建成。纪念碑的碑顶建筑造型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庑殿顶,这种碑顶的样式和不远处的天安门楼顶造型相互呼应,看起来十分协调。纪念碑须弥座的十块浮雕分别雕刻了八个历史题材,浮雕的创作者和雕刻者各有不同。在雕刻浮雕之前毛主席就一再强调必须将人民英雄作为浮雕的主要内容,这十块浮雕中没有一幅有关于领导的,有的只有人民英雄的英勇形象。
结束语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华人民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建筑,这座纪念碑上究竟有多少位英雄呢?答案是有172位。其中包括了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人代表的伟大科学家们,以黄继光、李大钊等代表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以焦裕禄、雷锋等代表为人民服务的好同志,以白求恩同志、中西功同志等代表的国际战士们。
人民英雄纪念碑耗时九年才得以完成,是为了纪念从1840年以来在斗争中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因人民解放战争和因人民革命而牺牲的革命烈士们。它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中华儿女如今的幸福生活都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除此之外,修建纪念碑也是为了激励后辈争取为国家做贡献,鼓励中国人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