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唐太宗李世民的十八学士,流芳后世
创始人
2025-07-08 19:33:07
0

引言

十八学士是谁?

此事需从唐太宗李世民讲起。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千古名君,是皇帝的标准样板,被四夷推为“天可汗”。大唐的文治武功,在李世民时期迅速被推向高峰。造就这一兴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李世民对人才的重视。

通过科举制度、网罗举荐、积极纳谏,李世民为知识分子人才的涌现提供了广阔的通道。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当李世民站在金殿之上,看着新参加殿试而被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入时,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指箭能射到的范围,即射程范围之内,进到我的弓箭的射程之内了。比喻他人进入所设的圈套之中或自己的掌握之中。

从这份史料记载可窥知李世民对人才的喜爱。

十八学士的由来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次子李世民因创业征战之功,特授天策上将、领司徒、封秦王。621年十月,李世民就在宫城西开文学馆,罗致四方文士,收拢十八位饱学之士,为治国平天下做人才储备。

据《唐会要》卷六四载: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十月,秦王既平天下,乃锐意经籍,于宫城之西,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于是以僚属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及于志宁,军谘祭酒苏世长,安策府记室薛收,文学褚亮、姚思廉,太学博士陆德明、孔颖达,主簿李元道,天策仓曹李守素,记室参军虞世南,参军事蔡允恭,颜相时,著作佐郎摄天策记室许敬宗、薛元敬,太学助教盖文达,军谘典签苏勖等,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及薛收卒,征东虞州录事参军刘孝孙入馆,令库直阎立本图其状,具题其爵里,命褚亮为文赞,号曰十八学士,写真图藏之书府,用彰礼贤之重也,诸学士食五品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阁下,每日引见,讨论文典,得入馆者,时人谓之“ 登瀛洲”。

人名在前,时任官职在后,李世民的“十八学士”名单如下:

1、杜如晦、大行台司勋郎中

2、房玄龄、记室考功郎中

3、于志宁、记室考功郎中

4、苏世长、军谘祭酒

5、薛收、记室

6、褚亮、文学

7、姚思廉、文学

8、陆德明、太学博士

9、孔颖达、太学博士

10、李玄道、主簿

11、李守素、仓曹参军

12、虞世南、记室参军

13、蔡允恭、参军事

14、颜相时、参军事

15、许敬宗、著作佐郎摄记室

16、薛元敬、著作佐郎摄记室

17、盖文达、太学助教

18、苏勖、军谘典签

▲“十八学士辅秦王”,这一群人是李世民的智囊团。

李世民让著名画家阎立本给他们画肖像画,让褚亮依次写下题赞,号为《十八学士写真图》,将他们的肖像画收藏于书府之中,以示礼遇。李世民同时给他们每日提供五品官员的精美食宿,18个人分成三班,轮流在书府中值班,李世民与他们每天相处,讨论文献,商谈古今,为国家统一和未来治国积极准备。当时天下文人士大夫,无不以入选为无上荣光,名之曰“十八学士登瀛洲”。

“登瀛洲”本意指成为仙人,长生不老,文人士大夫将之喻为走上人生巅峰。这十八位中最后又有三位荣登唐朝开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分别是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

十八学士,博古通今,各出其力,为唐太宗一统天下,开创贞观之治,成为千古名君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唐太宗任人唯贤,也回馈以十八学士最高的礼遇。君臣合作,共同成就,遂成后世典范。

十八学士生平介绍

十八学士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两个人物是杜如晦、房玄龄,二人分别以多谋和善断,史称“房谋杜断”。

1、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陕西长安人,唐初名相,其父为隋朝襄州刺史杜吒。杜如晦喜欢研谈文史,富有应变之才,曾任隋朝滏阳尉,投靠李世民后,迅速成为幕府谋臣,授予兵曹参军,跟随李世民平定四方,不断升迁,他也是十八学士之首。

他与房玄龄等人积极为李世民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策划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登上大唐帝位。李世民在位期间,杜如晦受封蔡国公,官拜兵部尚书、检校侍中、吏部尚书等要职。

杜如晦去世较早,贞观四年(630年)即病逝,追赠司空、莱国公,谥号为成。死后被唐太宗李世民长期怀念。

2、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山东淄博人,唐初名相、政治家、史学家,其父为隋朝泾阳令房彦谦。房玄龄自幼擅长诗文,博览经史,曾任隋朝羽骑尉,投靠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成为李世民的得力谋士之一。他与杜如晦举荐人才,策划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登上大唐帝位。

李世民在位期间,房玄龄受封梁国公,官至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官,统领政务长达二十年。兼修国史,主修了“二十四史”中的《晋书》,与名臣魏征同修“唐礼”。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李世民昭陵。

房玄龄、杜如晦都曾做过唐朝宰相,是历史有名的“良相”,后世合称“房杜”。二人最终也荣登唐朝开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为后世景仰。

3、于志宁

于志宁(588年-665年),陕西西安高陵区人,鲜卑族出身,北魏时先祖改汉姓为于,迁居洛阳。祖上累世为北朝高官,曾祖于谨为北周太师,祖父于义为隋朝潼州总管、豫州刺史,父亲于宣道为隋朝中书舍人。于志宁初仕隋朝,授冠氏县令。唐高祖李渊起兵攻入长安城后,他投奔李渊,被划入李世民麾下,为其出谋划策,位列十八学士之中。

他在十八学士中,年龄较小,但做事有分寸,坚守法度,是律令专家,备受李世民重视,历任中书侍郎、散骑常侍,受封黎阳县公。于志宁以辅佐太子最闻名,综观其一生,几乎都是从事辅佐太子的工作。曾授予太子左庶子之职,兼太子詹事,先后教导过李承乾、李治,后来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于志宁历任侍中、左仆射、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燕国公。位列宰相,监修国史。

永徽六年(655年),于志宁因在唐高宗李治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事件中不表态站队而受牵连,遂被罢去相位,后又再次左迁,远离朝堂中心。

麟德二年(665年),于志宁病逝,享寿七十八,追赠太师、左光禄大夫、幽州大都督,谥号为定。

4、苏世长

苏世长,生卒年不详,陕西武功县人,祖上为北朝高官,祖父为西魏通直散骑常侍苏彤,父亲为北周宕州刺史苏振。苏世长自幼聪颖,11岁时曾得到北周武帝宇文邕召见,袭封建威侯。隋朝建立后,授长安令,迁都水少监。隋末,苏世长成为占据洛阳的军阀王世充的幕僚,王世充被击败后,苏世长归顺唐朝。

苏世长跟唐高祖李渊关系密切,曾谏止李渊去武功围猎,以免践扰百姓。在披香殿陪李渊宴会,直劝其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受到李渊器重,调为陕州长史,后被李世民选为麾下十八学士之一。

苏世长十分博学,且善于辩论。贞观初年,他出使突厥,不辱使命,为大唐王朝赢得了荣誉。后调升为巴州刺史,赴任途中因乘舟落水而亡,追赠雍州刺史。

十八学士之一的褚亮题赞道:“军咨谐噱,超然辩悟,正色于庭,匪躬之故。”

5、薛收

薛收(591年-624年),山西运城人,李世民麾下十八学士之一,祖父为东魏仪同三司薛孝通,父亲为隋朝著名诗人、内史侍郎薛道衡。薛收自幼刻苦好学,14岁那年,父亲薛道衡因上书隋炀帝获罪,被迫自尽,薛收决定绝不仕隋。唐朝初年,28岁的薛收由房玄龄举荐,成为李世民麾下秦王府主簿、金部郎中,曾跟随李世民征讨王世充与窦建德,此后又随从征讨窦建德部下刘黑闼势力,因功封汾阴县男、记室参军。

可惜天不假年,薛收在李世民尚未登基的武德七年(624年)即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三岁,他并没有看到李世民登上帝位的那一天。

李世民对薛收的早逝非常悲痛,登基后还对中书令房玄龄说:“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意即薛收要是还活着,我一定给他中书令的高位。薛收后被追赠定州刺史、太常卿,陪葬于昭陵。

薛收死后,李世民让刘孝孙(?-641年)以录事参军的身份递补进来,不过后世在十八学士的名单里均无视了刘孝孙的存在。

6、褚亮

褚亮(560年-647年),浙江杭州人,家族为南朝累世高官,曾祖为梁朝御史中丞褚湮,祖父为梁朝太子中舍人褚蒙,父亲为陈朝秘书监褚玠。褚亮本人是著名诗人、大文豪,历仕陈、隋、唐三朝。他自幼聪敏好学,善于属文,博览而高谈,曾任陈朝尚书殿中侍郎,隋朝东宫学士、太常博士。后因才华而被隋炀帝杨广所妒忌,遭贬官。隋末,他投靠西北的军阀薛举,担任黄门侍郎一职,薛举死后,其子薛仁杲被李世民击败,褚亮又归顺李世民,担任铠曹参军,自此完成华丽转身,成为十八学士之一。

每逢李世民出征,他总随从左右,在战争期间,“尝预秘谋,有裨补之益”。李世民登基后,褚亮受封阳翟县男,累迁至通直散骑常侍。贞观十六年(642年),褚亮进爵为阳翟县侯,然后退休。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褚亮去世,高寿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褚亮的名气或许不够大,但他的儿子名气更大,唐朝著名大书法家——褚遂良。

7、姚思廉

姚思廉(557年-637年),原籍浙江湖州,其家为世代相传的史官之家,其父姚察曾任陈朝的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但未成。陈朝灭亡后,姚察举家迁往长安,故姚思廉的籍贯又称陕西长安人。姚思廉自幼习史,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朝初立后,姚思廉归顺李世民,成为十八学士之一。历任太子洗马、著作郎、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

贞观十年(636年),姚思廉终于完成父亲姚察未完成的遗愿,著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位列“二十四史”,姚思廉也成为后世敬仰的史学家。

贞观十一年(637年),姚思廉在完成《梁书》与《陈书》的著书工作后第二年去世。

8、陆德明

陆德明(550年-630年),江苏苏州人,著名经学大师。陆德明生于梁末陈初,历经陈、隋、唐三朝。他青年时期从名师学习,善于谈论《老子》、《庄子》、《周易》等典籍,曾担任陈朝国子助教,教导太子陈叔宝,陈朝灭亡后返回家乡隐居。隋炀帝时期,陆德明被任命为秘书学士、国子助教等职。隋末军阀王世充占据洛阳,欲邀请陆德明担任王世充儿子的老师,陆德明深以为耻,于是自服泻药,故意在王世充儿子面前拉屎装病,拜师一事因此作罢,陆德明而后躲入乡间。李世民击败王世充,平定洛阳之后,派使者召陆德明入长安,选为十八学士之一。

陆德明进入十八学士群体的主要作用是为李世民培养接班人,以经授李承乾。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基后,陆德明官拜国子博士,受封吴兴县男。

贞观四年(630年),陆德明去世,传世作品有《经典释文》30卷等。

9、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河北衡水人,是孔子第三十一代孙,著名经学学者。孔颖达自幼勤奋好学,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炀帝初年,孔颖达被选为“明经”进士,授河内郡博士,候补太学助教。隋炀帝在洛阳举办天下名儒辩论大会,孔颖达被评为第一,但因为年龄小,导致众多“先辈宿儒”瞧不上他,甚至欲派刺客加害,幸得大将军杨玄感庇护,才躲过一劫。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平定洛阳,搜罗文学之士,避乱于洛阳虎牢一带的孔颖达也被选中,入召长安,成为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基后,孔颖达历任国子博士、给事中、太子右庶子、散骑常侍,参与修订五礼,编纂《隋书》。贞观十四年(640年),授国子祭酒、银青光禄大夫、上护军,受封曲阜县公。他的著名传世作品是主持编篡《五经正义》180卷,前后历时三十年完成。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孔颖达去世,享寿七十五,获赠太常卿,谥号为宪,陪葬于昭陵。

10、李玄道

李玄道(577年-645年),祖籍甘肃临洮,出生于河南郑州,西凉开国君主李嵩的七世孙,曾祖为北魏司空、定州刺史李韶,祖父为西魏著作佐郎、通直散骑侍郎李瑾,父亲为隋朝都水使者、下溠郡守、固始县男李行之。李玄道曾任隋炀帝杨广次子、齐王杨暕的幕僚,隋末战乱中,他投靠瓦岗军首领李密,担任记室参军。军阀王世充击败瓦岗军后,李玄道成为王世充的俘虏,被授予著作佐郎之职。王世充后来又被李世民击败,李玄道又以李氏族叔的身份,担任秦王府主簿,成为十八学士之一。

李世民登基后,累迁给事中,封姑臧县男,出任幽州长史,成为幽州都督王君廓的僚属。此后王君廓意图谋反,李玄道受到牵连,被流放巂(xī)州(今四川西昌市)。不久,李玄道重新得到朝廷启用,担任蕲州刺史、荆王(李元景)长史兼荆州司马、常州刺史等,政绩优秀。

贞观十四年(640年),李玄道退休,被朝廷加银青光禄大夫。贞观十九年(645年),卒于郑州府邸,享寿六十九,留下著作《李玄道集》。

11、李守素

李守素(?-628年),河北赵县人,祖上为东魏、北齐官员,祖父李公绪为东魏冀州司马,父亲李少连为邵州司户参军。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苏世长发现在李世民的幕僚中,北方士族背景的学士不多,遂引荐了拥有北方士族背景的李守素。李守素遂被任命为仓曹参军,他为士族出身,尤谙氏族学,“自晋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诸勋贵华戎阀阅,莫不详究”,人称“肉谱”。意即从晋朝、刘宋以来,全国各地的士族及各种功臣权贵,华夏及少数民族的世家大族,没有不详细研究的,当时号称“人肉谱牒”。

贞观初年,李守素即去世。

苏世长和李守素在十八学士中的作用,可理解为公关部。

12、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浙江宁波慈溪人,隋唐时期著名大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其父为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其兄为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虞世南勤奋好学,书法精绝,历仕陈隋二朝,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末曾任夏王窦建德的黄门侍郎。窦建德死后,归顺李世民,授予记室参军。他是李世民身边最重要的秘书侍从,直言敢谏,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和书翰,曾被李世民称为“五绝”。李世民在位期间,虞世南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获封永兴县公,世称“虞永兴、虞秘监”,曾参与编辑《群书治要》。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高寿八十一,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陪葬李世民昭陵。

13、蔡允恭

蔡允恭(561年-628年),湖北荆州人,隋末唐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历仕西梁、陈、隋、唐四朝。其父亲蔡大业、叔叔蔡大宝,早年都跟随南梁岳阳王萧詧镇守一方,担任幕府参军。承圣三年(554年),梁元帝萧绎被杀,萧詧建立西梁。蔡大业受封为左民尚书、太常卿,蔡大宝为司空、中书监、吏部尚书,二人均获得器重,身居西梁高位。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蔡允恭,姿容俊美,颇有风采,善于缀文,担任过西梁著作佐郎,梁灭后仕陈,被授予库部郎中。隋朝统一南北后,蔡允恭受友人虞世南的邀请担任隋炀帝的起居舍人,因厌恶隋炀帝的辞赋,遭疏远。隋末战乱时,先后成为宇文化及、窦建德的僚属。此后,受虞世南的举荐,归顺李世民,担任参军事,成为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登基后,蔡允恭历任大学士、太子洗马,负责教导太子李承乾。

贞观二年(628年),蔡允恭卒于任上,留下著作《后梁春秋》10卷。

14、颜相时

颜相时(?-645年),祖籍山东临沂,出生于陕西长安,著名儒家学者。系出身名门,祖父为创作《颜氏家训》的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颜之推,父亲为隋朝东宫学士颜思鲁。颜相时与其大哥颜师古齐名,共同研究儒学出名。唐朝初立,与其父颜思鲁共同觐见唐高祖李渊,被划入秦王李世民麾下,授予参军事之职,成为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登基后,拜为谏议大夫,后任礼部侍郎。

贞观十九年(645年),颜师古与颜相时,兄弟二人先后去世。

颜相时在后世的名气不算大,但他的三弟颜勤礼的曾孙却在中国历史上名气很大,这位曾孙就是唐代名臣、伟大书法家颜真卿。颜相时是颜真卿的曾祖二伯父。

15、许敬宗

许敬宗(592年-672年),浙江杭州富阳人,他是东晋名士许洵的后裔,其父为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许敬宗很有文采,隋炀帝在位时期中秀才,曾授淮阳书佐。其父许善心在隋亡之时,于江都被叛军首领宇文化及所杀,许敬宗为求生,在杀父仇人面前跳舞求生。后投奔农民起义势力瓦岗军,担任首领李密的记室。李密兵败后,许敬宗归顺李世民,成为十八学士之一。

李世民在位时,他历任秘书省著作郎、中书舍人。李世民远征高丽时,他跟随出征,参与军机要事,并在激烈的战斗中起草诏书,文辞精彩,深受赞赏。

但其人道德上不完美,后世对其颇多微词,多有贬议。与他相反的是,十八学士之一的虞世南。他哥哥虞世基在遭遇叛军被杀之时,虞世南曾下跪请求刽子手放过哥哥,来杀自己。二人气节高下立判,时人有诗曰:“世南匍匐请代,敬宗蹈舞求生”。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长孙皇后逝世葬礼上,因嘲笑欧阳修貌丑而哈哈大笑,失礼而贬官。许敬宗仕途起起落落,历任给事中、检校黄门侍郎、检校右庶子、检校礼部尚书等职。因参与撰写《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等,受封高阳县男,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加银青光禄大夫。

唐高宗时期,许敬宗因支持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受李治的垂青,不断升迁。许敬宗历任礼部尚书、太子宾客、侍中、中书令、进爵高阳郡公、拜右相,加光禄大夫头衔。龙朔三年(663年)又任太子少师、加同东西台三品,所获恩宠之隆重,朝中无人可比,可谓位极人臣。也正是因为他支持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促使武则天一步步走向女皇之位,因此德行有亏,屡屡遭受后世指责。

咸亨元年(670年),许敬宗退休。两年后(672年)去世,高寿81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缪”,后改“恭”。

16、薛元敬

薛元敬,生卒年不详,山西运城人,薛收的侄子,与叔叔薛收同为十八学士之一。年少以文学与叔叔薛收及薛收的族兄薛德音齐名,世称“河东三凤”。武德初年(618年),被唐高祖李渊授予秘书郎,后转仕李世民麾下参军兼直记室、文学馆学士,杜如晦称他为“小记室”。李世民为皇太子时,薛元敬担任太子舍人,专掌文翰,号为称职,深受李世民赏识。

薛收、许敬宗、薛元敬三人,专掌军府书檄和朝廷诰令。

17、盖文达

盖文达(578年-644年),河北冀县人,是当时有名的《春秋》学者,著名大儒。盖文达博览群书,师从刘焯,尤精于《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与族弟盖文懿皆名儒,人称“二盖”。唐朝初立,唐高祖李渊授予他国子助教之职,后被李世民招为麾下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登基后,历任谏议大夫、崇贤馆学士。

贞观十八年(644年),盖文达去世,死后荣归故里。墓碑由于志宁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

18、苏勖

苏勖[xù](生卒年不详),陕西武功县人,祖上累世为北朝高官,其曾祖为西魏度支尚书苏绰,祖父为西魏大冢宰宇文护的女婿、邳国公、隋朝宰相苏威,父亲为隋朝通议大夫苏夔。苏勖十分博学,唐朝初立,李世民为秦王时,以军谘典签之职成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登基后,苏勖娶唐高祖李渊之女南昌公主,拜驸马都尉,成为李世民的妹夫,后历任吏部侍郎、太子左庶子等职。

苏勖曾策划编篡了著名的历史地理著作《括地志》550卷,以州为单位,分述各县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十八学士青史留名

“十八学士”,个个都是文曲星下凡。

这一群人,为唐朝初年李世民夺取政治权力,稳定社会,起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当中,有政治幕僚、随军参谋、法律专家、公关人才、儒学博士、史学家……共同辅佐李世民打天下、治天下。李世民即位后,他们继续兼职辅佐太子。在唐初政治舞台上,“十八学士”是一个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人集团。

“十八学士”这个典故由此流传后世,成为文人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历史佳话。

有了唐太宗李世民这个优秀范例,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五代时期割据湖南的楚王马希范纷纷效仿,也都有模有样的搞了自己版本的“十八学士”。但提起“十八学士”这个词,人们第一反应仍旧是李世民手下这十八位。

相关内容

茶百道、奈雪的茶、古茗、沪...
茶百道、奈雪的茶、古茗、沪上阿姨,近期纷纷呈现出集体大涨的态势!茶...
2025-07-08 12:37:12
原创 ...
腐败、软弱、固步自封的晚清政府,你知道它有多努力吗?我们熟知晚清时...
2025-07-08 12:34:14
原创 ...
1856年的天京事变,是洪秀全全面掌握权力的标志,却也是太平天国衰...
2025-07-08 12:33:53
原创 ...
1938年8月的一天,冀北崇礼县喇嘛庙镇伪警察署署长王耀光突然暴毙...
2025-07-08 12:33:45
原创 ...
从上面几文的梳理中,小包萝知道对于大多数人,是把上古史简单化了,更...
2025-07-08 12:33:36
原创 ...
在早年组织和改造新民学会的过程中,关于如何才能成功,毛主席曾这样说...
2025-07-08 12:33:25
原创 ...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中经济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唐朝时期的政治形态也是异...
2025-07-08 12:33:23
原创 ...
大家都知道伟人是一个很简朴的人,尤其是在公家的立场上,一点儿也不允...
2025-07-08 12:33:16
原创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北洋史上,“水晶狐狸”徐世昌的名号,断...
2025-07-08 12:33:11

热门资讯

原创 彭... “这个孩子不太适合干咱们革命,有反骨,你需提防啊!”这是主席第一次见到郭炳生后对彭老总说的话。 前...
她是咸丰身边的宫女,慈禧见了也... 后宫之争向来是风云突变的,后宫能闹出多大的事情,也与皇帝的喜好有关,若是遇到了多情的皇帝,那么后宫必...
原创 毛... 1947年,毛主席带兵打了场大胜仗,对李银桥说:“帮我搞碗红烧肉”。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饮食以简单为...
原创 回... 在俄罗斯境内,有一个面积17.05万平方公里的自治共和国,名叫图瓦共和国。 图瓦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基...
原创 朱... 通宝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此后,历代皇帝都试图复兴明朝,但都未能恢复昔日的辉煌。 专...
冯志业:痴心汝瓷追逐梦 不善言谈、穿着朴素,是冯志业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但谈起汝窑和汝瓷文化,他却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有说不...
原创 古... 1983年的夏天,成都考古圈突然传出一条爆炸新闻:一座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古墓中,发现了一些植物种子,令...
原创 民... 民国初年,国局动荡,清朝一位王爷把自己的38个儿女送到国外,并且告诫他们:“以后不许为中国效力!” ...
原创 谁... 在当今世界,朝鲜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国家。朝鲜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发展程度很一般,但是非常硬气,可以说谁...
美美与共 中乌对话激活古老文明... “土地沃壤,稼穑备植,林树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马。”1300多年前,中国唐代玄奘法师这样描绘撒马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