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史,千余年历史上的辉煌不复存在,只留有无尽的忧伤和失望。但华夏民族不会就此沉沦,一些心负大志的热血青年一直在努力探寻富国强民的道路,但这条革命之路终究不好走,路途中不知有多少英雄先烈为此付出自己的生命。今天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他叫做张浩。
投身革命事业
张浩只是他众多化名中最为出名的一个,他原名林育英,1897年生于湖北黄冈的林氏家族。林家在当地也算是名门望族,不说之前,就是在近代林家就走出三位大人物,林育英就是其中的一位,另两位就是林育南和林育蓉。
林育南是我党早期领导者之一,1922年的老党员,也正是在他引导下,林育英投身革命事业的。而林育蓉这个名字或许不熟悉,但他另一个名字林彪就是众所周知的了,没错,林育英就是开国元帅林彪的堂兄。
1919年结束学业的林育南,返回家乡创办了浚新小学。他以教学的方式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受族弟林育南的影响,林育英接受马列思想的洗礼,后来他进入武昌中华大学附中部工作时,又认识了教导主任恽代英。
1921年三个人在浚新小学成立了带有共产主义小组性质的组织——共存社。1922年2月,他由恽代英、族弟林育南介绍光荣入党,成为我党的早期党员。
优秀的工运领袖
随着工人运动在全国的兴起,林育英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他先后参与领导过汉阳钢铁厂工人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长沙人力工人大罢工等,在他的动员领导下,受尽压榨的工人兄弟们团结起来,一起与狠心的资本家作斗争,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促进共产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
1924年他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获得空前的成功,产生极大的震撼力,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不久就遭到了通缉。组织上基于他的安全考虑,派他去莫斯科学习。很快两年过去了,林育英结束学业回国,立刻投入到上海的工人运动中。
革命历程艰难困苦,林育英也经历了很多危险。在上海总工会举行的一次集会中,遭到反动军警的血腥镇压,他这位领导者更成为敌人关注的对象,头部不但被枪托打伤,还被刺刀刺伤,要不是同志们拼命营救,恐怕他就要遭遇不测了。
1930年,由于满洲省委对敌斗争采取错误的“左”倾冒险行动,而且党内还出现了叛徒,省委组织受到敌人致命打击,省委书记李子芬以下多名重要领导者被捕,东北党组织的工作一时陷入瘫痪的状态。
重建满洲省委迫在眉睫,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遣由领导工人运动经验的林育英去完成这个重任。他出任临时省委书记后,采取一系列措施,还派人深入皇姑屯车站、沈阳兵工厂、抚顺煤矿等地,秘密宣传革命思想,筹建党支部。
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满洲党组织工作恢复正常,党员还由当初的206人发展到700多人,党支部也由30多人扩增到180多个。这些辉煌成果足以看出林育英过人的领导组织能力。
党组织发展再好,也无法避免叛徒的出现,当年11月,林育英就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敌人对他严刑拷打,逼迫他说出组织机密,但顽强的林育英坚贞不屈,誓死与敌人作斗争。
经过党组织的全力营救,入狱一年后林育英才重获新生,但遍体鳞伤的他,身体受到严重伤害,对他以后的健康状态影响很大。出狱后不久林育英就离开了这片他战斗三年的黑土地。
革命功臣
1933年1月,共产国际召开国际职工代表大会,党组织考虑到林育英懂俄文,也有长期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就安排他去莫斯科出席这次会议,同时担任中国总工会驻职工国际代表。
此时上海中央也迁往瑞金,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完全通过电讯,不过自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与共产国际就断了联系,为了恢复电讯,共产国际派林育英回国,寻找中央红军,将新的密电码交付给党中央。
1935年9月林育英出发,一路跋山涉水、忍饥挨饿,走了两个多月终于抵达瓦窑堡。他汇报完密电码后,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紧握他的双手说:“你终于回来了,我们队伍又多了一员大将!”
就在林育英回来后不久,张国焘公开致电党中央,自称“中央主席”,宣布开除毛主席、周公、博古等人的党籍。他的这种想法和做法是十分危险的,如果任由其发展,后果不堪想象。
不久林育英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致电张国焘,使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取消了第二“中央”,率领第四方面军北上,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林育英此举避免了红军内部的分裂,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壮大做出巨大的贡献。
抗战爆发后,陕北的工农红军整编为八路军,林育英担任一二九师政训处主任,两个月后改任师政委,他的两位搭档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建国后都成为了开国元帅。
一二九师刚成立时,面临的问题很多,因为队伍基础是红四方面军,除了张的原因,也很多人对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很反感,特别是穿国军军装。虽然林育英没有带兵经验,但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在部队一次次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慢慢转变官兵的思想态度和想法,增强部队内的团结、统一,同时他以自己的高尚风格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赢得了全师指战员们的爱戴。
由于林育英头部和身体都受过伤,长期超负荷工作引起脑部旧伤发作,而且越来越严重,后来在张闻天等人商议下,安排林育英回延安休养,由邓公接替师政委的职务。
组织对他的身体状态考虑周全,但无奈医疗水平有限,生活条件也不好,林育英的身体越来越差,1942年3月6日病逝于延安,时年45岁。
噩耗传来,李富春、彭真等领导人怀着悲痛的心情料理后事,朱老总和叶帅等人轮流为他守灵,8日上午,延安各界人士和地方群众万余人来送别林育英最后一程。当时毛主席还为他题写了挽联
“忠心为国,虽死犹荣”
遗体告别结束后,毛主席、朱老总、任弼时、徐特立等领导人亲自将林育英棺柩抬到桃花岭,这是主席一生唯一一次为战友抬棺、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