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80年代,徐向前元帅的晚餐,两菜一汤,为什么元帅这么艰苦朴素
创始人
2025-07-08 17:33:39
0

80年代,徐向前元帅和妻子,两个人在家里吃晚饭,警卫员给他们拍下了这张老照片。

两个老人相对而坐,晚餐是两小碟素菜,没有一点荤腥,依然吃得很开心。

生活中的徐向前心灵手巧,爱好广泛,生活简朴,不讲究吃穿,一生喜欢说家乡方言,爱好山西饭,平生没有官气,给人的印象比较“土气”,人称“布衣元帅”。

徐向前元帅在军事上的才能,让毛主席都夸赞道:“他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沉稳、内敛、含蓄。”

邓小平评价他说:“徐总是出奇制胜的高手。”

为什么徐向前会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呢?

从贫苦走出来的元帅

1901年11月8日,徐向前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家里一贫如洗,他念了几年书因交不起学费,只能到杂货店当学徒贴补家用。

徐向前从来没有放弃学习,抽空就会看书。后来考入山西国民师范学校速成班学习,毕业之后到小学任教。

面对动荡的社会局势,徐向前深感想要保护家人必须要强大自身。1924年4月,徐向前考入黄埔军校,参加讨伐军阀的混战。

北伐战争时期,徐向前任南湖学兵团指导员,率学兵团参加攻打夏斗寅的斗争。

后又到广州,担任赤卫总队第六联队的队长,先后担任第四师参谋长、师长。

1931年7月,徐向前担任红四军军长,他指挥了黄安、苏家埠、商潢、潢光等战役。粉碎敌人多次围剿计划,靠着赫赫战功征服了将士。

大败蒋介石

1931年11月,蒋介石准备发动两次“围剿”,但都被徐向前指挥的红军打败,兵败黄安、商城,他不甘心忍下这口气。

1932年3月,蒋介石再次集合兵力,进攻皖西苏家埠、麻埠等地,意图破坏革命根据地,打散红军阵地。

本来大部分的意见都是正面对抗,但是徐向前说:“敌军分布太过广泛,兵力分散各处不好集中,逐个击破是个最好的办法,一定要把握这个机会。”

于是徐向前指挥红军红军从东边出皖西,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吸引敌人守军出兵援助,之后逐个击破,消耗敌人兵力。

随后在3月21日晚上,红四军的第10、第11、第73师悄悄渡过羿河,清晨摸进了敌军的3个据点。同时对青山店、苏家埠、韩摆渡发起围攻。

红军一边进攻,一边联系当地群众开挖交通壕、盖沟、掩体等工事,让敌军跑也跑不出去,突围也突围不出去,只能原地等救援。

收到消息之后,国民党第四十六师派出两个兵团的兵力,从六安出发沿羿河南下增援苏家埠,这刚好就掉进了徐向前的埋伏之中。

红军早在路上设置好了埋伏,大部分都敌军都被全部歼灭,少部分四处逃窜。蒋介石无奈之下,只能再次派出增援。

蒋介石知道这一路上会有埋伏,但是他不能不救。

3月31日,国民党第四十六师出动六安和霍山4个团的兵力增援。2个团打头阵向红军十一师阻援阵地冲击,差点突破防御。

在此紧要关头,徐向前指挥红四方面军立即将总预备队投入战斗中。

援军一到,大大挫伤了敌军进攻攻势。守卫军和援军两军形成钳形夹击,直接将敌人都包围歼灭。

青山店据点的国民党守军听说援军已到,跑出防御地带想突围,没想到被埋伏在此的红军消灭了。

徐向前的预判谋断和谋划布局是极其精准的,在他的指挥下苏家埠、韩摆渡两处的敌军全部投降。

红军歼灭敌人3万多人,俘获敌人1.8万人,缴获枪支1.5万支,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粉碎蒋介石发动的第三次“围剿”。

布衣元帅

虽然是一军统帅,徐向前却十分朴素,跟士兵同吃同住。

临汾战役期间,新鲜蔬菜没法运到前线,他就跟指战员、炊事兵一起四处挖野菜,给大家换换新鲜口味。

新中国建立后,徐向前住的部队大院每周都会放映电影。徐向前很喜欢戏曲、电影和艺术,所以他经常都回去看。

但是他发现自己每次去看电影,全体指战员一见到他就立马起身欢迎。甚至还会推迟放映的时间,等到他来了才会放,影响了大家的观影体验和时间。

徐向前对部队的干部说:“我是来看电影的,跟大家都是观众而已,你们不必要专门迎接我,这是拘礼了,下次再这样我就不来了。”

自此之后就没有专门的起身站立和鼓掌欢迎,但是大家都会投来尊敬的目光。

徐向前的作风低调内敛,生活上是非常俭朴。他不抽烟、不喝酒,一日三餐都是吃玉米、红薯等粗粮。

他喜欢吃野菜,春天野菜肥嫩了,他就叫炊事员采点儿回来做着吃。

他还在家里院子挖了一块菜地,里面常年都种着马齿苋。这种野菜是他和妻子餐桌上的家常菜,家里有人来他也会用这道菜招待他们。

朋友和客人都会很好奇,徐向前为什么这么喜欢吃野菜呢?放着山珍海味不吃,就喜欢吃一些“糟糠菜”。

一位记者在采访的时候问过徐向前这个问题,徐向前笑着说:“野菜有种特殊的香气,每次吃野菜都能想起战争年代,想起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今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更应该忆苦思甜。”

又一年夏天,徐向前身体不适,来到北戴河疗养。

几位曾经的老部下都在这边,专门来看望元帅,徐向前跟他们畅谈许久,留他们一起吃晚饭。

虽然大家都已经功成名就,职位不低,但是晚餐非常朴素。

炊事员煮上一大锅稀饭,里面放上面条、豆角、土豆和肉,炖烂炖软就可以吃了。

卖相上不太好,一锅乱炖,但是大家穿着背心吃得很开心。

徐向前儿子徐小岩至今都能记得当时的场景,父亲给他一生难以磨灭的教育。

随身不留破箱子

徐向前家里放着一只白木箱,那是他用几块木板钉成,做工粗糙。

但是这却是他的随身之物,不管是在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安稳幸福的和平年代,他都带在身边。

以前是确实没有条件,但新中国建立之后,生活水平大为提升,破破旧旧的箱子跟首长的作风不太符合。

很多工作人员都想把它换掉,但是都被徐向前拦下来了,不允许他们扔掉。

1950年,徐向前要从青岛赴北京参加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收拾行李的时候,秘书心想:“这种正式场合不能带着破箱子参加会议吧?”

所以他就和徐向前提议买个皮箱换掉,但是徐向前却说:“不用买了,我的小木箱很好,它跟着我南征北战几十年,去北京也能带上,能省一点就省一点吧。”

徐向前最后还是拎着破旧的小木箱,里面放上文件、书籍等重要东西。

秘书都被他感动了,反思自己的生活作风还有待改进。

20世纪60年代初期,徐向前一家搬到位于北京什刹海,住进了柳荫街。附近许多居民听说过徐向前元帅的大名,但是没有人能认得出来他。

大家都不敢相信,面前这个衣着简朴还带着补丁,面容慈祥和蔼的老人,会是战功赫赫的徐向前元帅。

居委会干部都感慨:“徐向前元帅一家真的都非常好相处。”

他们每次去他家办事,徐向前夫妇都会热情接待,仔细询问这条小街的居民情况,关心街道建设情况。

居委会干部不想麻烦他,但他却对居委会的干部说:“我是柳荫街的普通居民,理应为街道做贡献!”

他带着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

尽管已经年过80岁,却依然和大家一起植树种花、清除垃圾、整修街道、疏通水道。

徐向前平时在家就是穿一身旧衣服,衣服的袖口领口有很多补丁,这都是他亲自缝补的。

总来不会假手于人,就算是连爱人都不会麻烦。他就拿出针线,自己缝补。

他衣柜里还有一件毛背心,这是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空闲的时候织的,一直都穿着。后来徐向前元帅去世后,这件毛背心被捐给了博物馆。

徐向前除了在正式场合外,一般都身穿便服,衣服上都有补丁。他不讲究穿着,衣服补补还能穿,这是他的口头禅。

一次,徐向前元帅的妻子过生日,他问妻子说:“今年过生日了,你要什么礼物呢?”

黄杰想了想笑着说:“我什么东西都不缺,就是有一件事情一直都很遗憾。你自从成为元帅之后,人家送过来的元帅服一次都没有穿过,你能不能让我穿上看一眼?”

徐向前回答道:“这有什么难的,我现在就可以满足你。”

徐向前元帅从箱子底下拿出元帅服,在妻子面前穿给她看。英姿飒爽,老将不老。

但从此以后,象征元帅荣誉的元帅服一直都放在箱子里,再也没有拿出来穿过,徐向前从不需要这些荣誉束缚自己。

对于他来说,比起珍贵的元帅服,还是补丁衣服更舒服。

衣着朴素闹笑话

80年代后期,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改善,几乎很少能看到穿着补丁衣服的人了。

但是徐向前还是穿上几十年前的旧衣服,领子上依稀可见补丁的痕迹,就连拍照都是穿这些衣服。

由于徐向前衣着太过朴素,根本看不出曾经是个指挥百万大军的元帅,为此还闹出个笑话。

一次,徐向前曾经的部下结婚,他准备带着新娘子来看望首长。新娘子之前都听过元帅的大名,但是从来没有见过真人。

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心情十分激动,想象中元帅肯定是一个威武雄壮的人,住处周围都是警卫员,肃穆又威严。

没想到丈夫带着她来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巷子,敲响了一个油漆都脱了的大门。

开门是一位穿着蓝色补丁衣服的老人,新娘打了声招呼就进去了。

她的丈夫马上着急拦住她说:“首长都在门口,你怎么这么没礼貌?”

新娘子左看右看面前这位老人,心里想这不像是元帅啊。新郎看她迟迟没有反应,拉扯到面前来说:“这是徐帅!”

“啊!”新娘不好意思地惊叫起来,脸都白了。

刚才她真的没想到面前的老人是徐向前元帅,她还以为是看门的大爷。

新娘子很快就恭恭敬敬道了歉,徐向前没有计较,反而是带他们到屋内,亲切问了他们的工作、生活和未来打算。

回去的路上,新娘一直埋怨丈夫不早点儿跟她说,自己也嘟囔说:“做梦也没想到,元帅居然生活这么朴素,比村口老大爷还普通。”

“布衣元帅”是老百姓对徐向前元帅的亲切昵称,他从百姓中走出来,跟百姓和普通人一样的风格。

不仅是来源于他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还来自于他坚定的内心。

从不动摇革命理想,朴素而执着。

徐向前元帅是个值得尊敬的伟人,他的伟岸体现在工作、生活,来自平凡,又回归平凡。

参考资料:

江霙,肖砚编. 徐向前[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08.

张麟著. 徐向前的非常之路[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03.

相关内容

茶百道、奈雪的茶、古茗、沪...
茶百道、奈雪的茶、古茗、沪上阿姨,近期纷纷呈现出集体大涨的态势!茶...
2025-07-08 12:37:12
原创 ...
腐败、软弱、固步自封的晚清政府,你知道它有多努力吗?我们熟知晚清时...
2025-07-08 12:34:14
原创 ...
1856年的天京事变,是洪秀全全面掌握权力的标志,却也是太平天国衰...
2025-07-08 12:33:53
原创 ...
1938年8月的一天,冀北崇礼县喇嘛庙镇伪警察署署长王耀光突然暴毙...
2025-07-08 12:33:45
原创 ...
从上面几文的梳理中,小包萝知道对于大多数人,是把上古史简单化了,更...
2025-07-08 12:33:36
原创 ...
在早年组织和改造新民学会的过程中,关于如何才能成功,毛主席曾这样说...
2025-07-08 12:33:25
原创 ...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中经济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唐朝时期的政治形态也是异...
2025-07-08 12:33:23
原创 ...
大家都知道伟人是一个很简朴的人,尤其是在公家的立场上,一点儿也不允...
2025-07-08 12:33:16
原创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北洋史上,“水晶狐狸”徐世昌的名号,断...
2025-07-08 12:33:11

热门资讯

原创 田... 曾几何时,那个在《爸爸去哪儿》中如风般奔跑、活力四射的小女孩森碟,如今已悄然绽放出令人惊叹的光彩。 ...
原创 曹... 曹参虽然只担任了三年宰相,却因其卓越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远的影响。曹参并非毫无建树,其颇具远见的施...
原创 王... 王尔琢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他也是朱毛红军赫赫有名的参谋长。在红四军前委排名中,王尔...
原创 1... 前言 如果有一天,你的老婆拉着你的手,含情脉脉地说,她曾经是皇上的妃子,不知道你会有何感想?会不会伸...
原创 赵... 三国时期的历史之所以引起史学家和普通人的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三国时期名人众多。比如以奸诈著称的曹操,...
原创 燕... 燕子李三在电视剧中是惩恶扬善的八路军英雄,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李三的身份是一个谜题。民间有很多关于李...
文博时讯丨相约“文博讲堂” 传... 天津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资源优势,在今年上半年邀请到了国内知名学者带来相关主题“文博讲座”十余场次,惠...
钟姓尊微子为得姓始祖 寻根溯源 1.出自子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春秋时宋桓公曾孙伯宗仕...
原创 能... “当年你要是趁机把蒋介石给毙了,现在哪要打这么多仗?”彭德怀副总司令向旁边的一位解放军将领嗔怪道,可...
原创 国... 在民国时期,国民党可谓是将星如云,随便说一个就能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然而在解放战争中,占绝对优势的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