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0日,随着淮海战场利好形势的进一步推进,国民党军杜聿明集团已经如同丧家之犬,只能四处流窜。除了少数部队在陈官庄以西负隅抵抗外,当时解放军和老百姓到处都在抓俘虏,大量的国民党军已经被俘。
当时在安徽省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村内,一个农民见到了十几个带枪的国民党兵,第一时间向我军方进行报告。
驻村的华野四纵十一师的我军战士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抓获了这群国民党。当时十几个人宛若惊弓之鸟,抓捕过程非常顺利。
可这些战俘被带到华野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陈茂辉面前时,陈茂辉感觉到了一丝丝的不对劲。
图-陈茂辉(1912年——2015年),男,福建上杭人,毕业于政治学院速成系
这十几个人“鱼龙混杂”,什么身份都有,有随军记者,也有司机和卫士,还有一个是个领导,自称是军需处处长高文明。
可在仔细打量这几个人后,陈茂辉根据多年经验分析,认为这几个人里面,肯定有国民党高级将领。
但这个人到底是谁呢?所以的疑点都指向了那个自称高文明的军需处长,可是对方对此矢口否认,没有确切的证据,根本无法证明对方的身份。
陈茂辉假装中计,让敌人误以为已经蒙混过关,却秘密派人观察。果然,疏于防备的高文明露出了马脚,被陈茂辉抓了个正着。
经过审讯,陈茂辉意外发现,这个自称高文明的军需处长,实际上正是我军大力搜捕的杜聿明!
杜聿明究竟是谁?他被俘后又经历了什么?现在怎么样了呢?
图-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陕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
文武双全,品学兼优
1904年,杜聿明出生于陕西省,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当地的封建地主。富裕的生活条件,让杜聿明从小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
当然,除了能够接触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外,杜聿明能够成为赫赫有名的爱国将领,和他的父亲也有莫大的关系。
杜聿明的父亲杜良奎是清朝末年的举人,后来参加了同盟会,并且鼓动县里的名团赶走清朝官吏,积极参加反袁称帝的斗争。
可以说,杜良奎一直对杜聿明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杜聿明的三观。正是因此,杜聿明才会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这么突出。
图-杜聿明
别看杜聿明的父亲是个举人,杜聿明可不喜欢舞文弄墨,他最喜欢的是玩弄枪支。不过,这也没有耽误杜聿明学习,小时候的杜聿明可是个文武双全的“小天才”。
不过在杜家的长辈相继去世后,杜良奎因为在外教书,从来不过问杜家家中琐事,于是管家的重担,就落在了杜聿明的身上。
幸而杜聿明天资聪颖,接手管家的重任后,把杜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了杜家众人的一致好评。
杜聿明16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回到了家中,看到儿子因为管家荒废了学业,心中十分失望。于是便把管家的任务交给了侄子杜聿成,自己带着儿子到当时陕北二十三县里唯一的一所中学,榆林中学榆中20级丁班继续读书。
这所学校的校长名叫杜斌丞,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杜聿明的堂哥。
在这所学校里,有共产党人魏野畴、李子洲,教育家王森然、朱横秋这样的优秀老师,更有后来成为共产党人的谢子长、霍世杰和以后成为现代文学家的刘蕴华(柳青)等学生。
榆林中学的学习生涯,对杜聿明的影响非常深远,甚至影响到了他的一生。
1923年,从榆林中学毕业的杜聿明,和妻子曹秀清结了婚,次年和同学一起来到北京。
本来他们想共同报考北京大学,但由于目睹了北洋军阀贻误政事、膺窃国柄的黑暗统治,内心那颗压抑不住的爱国之心,让他们感觉十分愤怒。
恰逢此时《新青年》杂志上刊登了黄埔军校的招生广告,受到革命思潮影响和熏陶的杜聿明,经过慎重考虑后,选择报考黄埔军校。而这个选择,成为他一生重要的拐点。
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杜聿明十分刻苦,对待学习从不马虎,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毕业后被分配到何应钦第一教导团、第一营第三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后来因为表现突出,多次晋升。
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杜聿明已经升为了师长。
虽然是国民党将领,但杜聿明的心中始终有一颗爱国的红心。纵然国民党当局不作为,杜聿明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大大挫败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扩编后改名200师,杜聿明任师长。
在湖南期间,长沙经历了一场大火,但国民党长沙市警察局人员与放火队员,竟然趁机来到湘潭城下,意欲火烧湘潭城。
杜聿明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不仅收缴了放火队的器械,还派人对放火队成员严加看管,而且狠狠斥责了这种草菅人命的做法。杜聿明还特意张贴的布告,严禁放火焚烧湘潭县城。
杜聿明用一己之力,救下了湘潭城数十万人的生命,事后湘潭万民感恩戴德、万民称颂!
1939年11月,杜聿明担任国民党第五军军长,率领部下参加了桂南会战,在昆仑关和日军进行了激烈的作战,重重挫败了素有“钢军”之称的日军第五师团,成就了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杜聿明
步步深渊,万劫不复
正所谓人无完人,杜聿明在军事领导上也有自己的缺点,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善断,这一点是兵家的大忌。
古话说得好,“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带兵打仗的人在外,对于领导的一些指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军事形式进行合理判断,不能一股脑全盘照收。毕竟在战场上的人和远在千里之外朝堂上的人,对战场的了解度不同。
杜聿明此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在战场上“太听话”,不能做到“善断”。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杜聿明率领部下远征滇缅,在此期间蒋介石对其进行遥控指挥,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定。
杜聿明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和蒋介石进行汇报,并且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而是按照蒋介石的命令行事。最后导致大军误入了野人山,延误了战机不说,还导致我数万中华儿郎葬身荒野,可谓一重大军事失误。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但“满腹经纶”的杜聿明,却似乎并不是很理解这句话。前有抗日战争时期血的教训,后又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蹈覆辙”。虽然杜聿明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成绩优秀,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理论,也有非常多的军事实践,但他“不善断”的缺点却让他本该平顺的人生,步步走向了下坡路。
其实杜聿明对时局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但每每和蒋介石因此发生冲突时,杜聿明却不能坚持己见,而是选择了屈服,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形式。纵然一次次实践证明了蒋介石的判断失误,杜聿明仍然不懂得如何争取,更不懂得如何说服,只知道“按部就班”。
解放战争时期,杜聿明从徐州撤退的时候,他和麾下各个兵团的司令光一致认为,撤即不能打。
面对蒋介石的压力,杜聿明最终还是选择了屈服,也同时把自己麾下30万的士兵,通通带到了陈官庄的绝境中,走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图-蒋介石、杜聿明
杜聿明被俘记
1949年1月10日的清晨,一个起来做农活的农民,遇见了十几个形迹可疑的国民党士兵。当时淮海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我军战士和老百姓都在奋力抓捕国民党军。
由于当时的战争形式对我军利好,所以私下逃窜的杜聿明集团,各个宛若惊弓之鸟。
这十几个国民党军被俘的时候,过程也十分顺利,不过华野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陈茂辉,却敏锐地发现这几个战俘的身份,可不像他们说的这么简单。
“报告!陈主任,人已经带到了!”负责押送的干部,在进门前向陈茂辉报告。
陈茂辉仔细打量了眼前的战俘,其中有一个人看着40来岁,身上穿了一件士兵的棉服,还披了一件破旧的军大衣。这个人缩着脖颈,弓着腰,耷拉着脑袋,看起来垂头丧气,像个老伙夫。
这个人自称高文明,是国民党军的军需处长。陈茂辉等人仔细打量了这个人,看起来有股子说不出来的不对劲,一个小小的军需处长,做事为何如此沉稳干练?
但仔细询问了一番,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对劲。就在陈茂辉以为自己是过度紧张时,这个人的一个动作引起了陈茂辉的怀疑。
听到陈茂辉客客气气招呼自己坐下,高文明竟然从自己衣服的口袋里,拿出了一根玻璃纸包装的香烟,然后微笑着递给了陈茂辉,随后自己才放到了嘴里。
这时,一个自称是记者的人,见到高文明要抽烟,赶紧掏出打火机,“招呼”着这位军需处长抽烟。
陈茂辉含着笑意看着二人,心里却已经有了打算。
“高军需,你是哪个部分的?”陈茂辉单刀直入,直接开始问讯。
“第13兵团的。”
“你们第13兵团有几大处?”
“6大处。”
“你把6大处处长的名字写出来。”陈茂辉说完就递给高文明一个本子。
结果这高文明开始伸手掏自己的大衣口袋,捣鼓了半天,拿出了美国香烟、美国牛肉干、高级水果糖......最后终于从棉衣口袋里找到了那支派克金笔,开始在陈茂辉递给他的本子上,陆陆续续写出六大处处长的名字。
当时美国大量援助的“骆驼牌香烟”
派克笔(非杜聿明所有)
但此时的陈茂辉,看似表情波澜不惊,实际上心中已经有了“小心思”。
陈茂辉看着眼前的香烟、牛肉干、水果糖和派克金笔,他知道这些可不是包围圈里一般的蒋军军官能享受的!
高文明握着笔,只写了几个名字,就写不下去了。此时那个记者赶紧作揖打圆场:“长官,高处长的头脑被炮弹震坏了,由我替他写吧!”
陈茂辉制止了,随后板着脸问:“说吧,你们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
说完,陈茂辉拿起了桌上那份《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大声地朗读了起来,意欲非常明显。
见到高文明等人没有反应,陈茂辉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把以前经常给杜聿明等人唱戏的京剧团琴师叫来问话。
此时这个高文明行为更加诡异,他一个劲儿地往火塘里加高梁秸,一个屋子里搞得青烟缭绕,直到琴师被带走。
后来,安排这几个战俘吃饭的时候,一个人窃窃地说了句“总司令”,虽然声音很小,但还是被陈茂辉安排的人听到了,随后便报告给了陈茂辉。
通过对这些疑点的分析,陈茂辉基本确定了自己的猜测,但他还需要进一步的认证,于是他把那个自称记者的人单独交到了审问室。
经过一番心理战,这位记者早就已经情绪崩溃,陈茂辉软硬兼施,讲清了利害关系后,对方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
“我交待!我交待!他是杜……杜长官,我……我是他的随从副官。”
这个时候,敌工部也派人送来了杜聿明的照片,和那位自称高文明的军需处长对比后,陈茂辉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就这样,国民党中央委员、徐州“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部主任、大名鼎鼎的杜聿明狼狈被俘。
图-位于安徽省萧县张老庄村的被俘处
积极改造,宽大处理
虽然我党的政策非常宽容,对待这些战俘也采取了优待的政策,但很多时候一些战犯和我军的立场不同,不能理解我党的良苦用心,不认为自己有错,更不愿意接受管教。
杜聿明却与之完全相反,他一直对自己的过往耿耿于怀,认为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我党和人民肯定不会放过他,被俘后三次尝试自杀,希望能够“以死谢罪”。
但杜聿明没想到,我党竟然对其十分宽大,不仅及时派医生救了他的命,而且还对他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对于以前行军打仗落下的旧疾,我党也安排了医护人员对其进行治疗。
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杜聿明慢慢改变了自己以往的态度。
本来杜聿明这个人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封建地主,父亲也是一个清末的举人,所以杜聿明的骨子里虽然有股子爱国的热情,但也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残余。
这种从小就认定的思想模式,在一个人的中晚年时期,想要更改,简直难于上青天。
可是为了争取宽大处理,早日回到正常人的生活,杜聿明开始敞开心扉,积极接纳新思想,积极配合战犯管理所工作人员的工作,虚心学习,态度端正。
正因为如此,1959年新中国特赦战犯时,杜聿明便作为第一批特赦犯被释放,成为了一名合法的新中国公民。
此时的杜聿明第一件事,就是给远在美国的妻子写了一封信。
当年妻子跟随蒋军一起去了台湾,被许诺衣食无忧,结果却连维持生计都困难。一直到后来女儿杜致礼嫁给了杨振宁,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才跟随女儿去了美国,算是过了几年的安稳日子。
如今杜聿明已经被特赦,他想念自己的亲人,虽然此时生活困顿,但还是想着能和妻子团聚。
一边是女儿,一边是丈夫,这让曹秀清有些难以抉择,最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曹秀清还是回到了祖国大陆,回到了丈夫杜聿明的身边。而这件事,也给了杜聿明新生的希望。
图-曹秀清、杜聿明
此时,杜聿明接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人民政府请他做政协委员。杜聿明得知这个消息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一个战俘,竟然能去做新中国的政协委员?
杜聿明的心中百感交集,他认为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自己能做的就是不断去弥补、去改正,他甚至从来没想过会被原谅。
而我党不仅原谅了他,还十分信任他,这让杜聿明深感一定要好好把握机会,用实际行动感恩我党,感恩新中国。
1961年3月1日,杜聿明就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文史专员,把自己在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中的亲身经历记载了下来,完成了组稿、审稿及整理编纂文史资料。
杜聿明写的《淮海战役始末》、《辽沈战役概述》等作品,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图-杜聿明
我党的关怀,让杜聿明倍感温暖,他也一直铭记在心。杜聿明慢慢意识到,华夏儿女流淌着一样的血,祖国和平统一才是大业,更是未来所趋。
1978年,杜聿明当选为五届人大代表和五届政协常委后,他写了一份《告台湾同胞书》,开始联络在台湾的老同学、旧部,希望能够为祖国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一直致力于祖国统一的杜聿明,终究还是没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幕。1981年5月7日,因为肾衰竭等恶疾,杜聿明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临终时,杜聿明还在挂念祖国统一,他留下了遗言:
“病危深思,最关怀者惟一言而已:盼在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共同把我文明古国建成现代化强国,为子孙万代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