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曾经是一个出身市井、身无所长的“痞子”。但偏偏就是这个刘邦,在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秦末,击败了以西楚霸王项羽为代表的一个又一个对手,最后不仅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重大历史使命,而且还创建了四百多年的汉家天下。
汉高祖刘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他善于用人、顺势而为。先比较一下刘邦、项羽两人的用人之道。
一。刘邦善于用人;项羽残暴、多疑
刘邦善于识人、用人,而且能倾听下属的良言,并且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项羽出身贵族、天生的战神,是中国历史上传奇的英雄,号称“西楚霸王”,但他的致命弱点是残暴、多疑,关键时刻还优柔寡断。请看以下几个事例:
著名的巨鹿大战后,项羽带着部队及投降于他的秦兵赶往咸阳,要与刘邦比试谁先到达秦都灭亡秦国残余。因刚归降的秦兵思乡心切,就在下面议论纷纷,暴露了无心恋战的情绪。项羽听说这些议论后,怕管不住秦国的降兵,竟在一夜之间将二十多万秦兵全部活埋。
再看进入咸阳后,刘邦、项羽二人截然相反的态度。
刘邦抢先项羽一步进入了咸阳,起先他被咸阳有这么多金银珠宝,富丽堂皇的宫殿惊呆了,很想就此享受一下,后来经樊哙,特别是张良的提醒,猛然醒悟过来了,于是他立即命令封锁仓库,制止了部下要杀秦王子婴(秦二世的侄儿)的行为,带着将士们撤离咸阳,回到霸上去了。
撤出咸阳的刘邦还向百姓们“约法三章”(杀人倘命、打伤人与偷盗的办罪),称除此之外,所有秦律、法令都废除,这获得了老百姓的一致拥戴。此事说明,刘邦能听得进下属忠言,还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而项羽进了咸阳后又做了什么呢?他不仅残忍地领兵对咸阳进行了屠城,而且还杀了秦王子婴,然后火烧阿房宫,可恶的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没有灭,这场大火毁灭很多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幸亏当时刘邦进城时,其“管家”萧何把皇宫中有用的户籍、地图等档案资料,收集保管好带走了)。干完恶行后,项羽搜集宝物美女回老家江东去了。从以上两件事例可以看到,项羽是个多么残暴的人。
后来,在众所周知的“鸿门宴”中,刘邦在张良、樊哙的巧妙安排下,顺利脱险、免遭暗害;而项羽却因优柔寡断,没能听从范增的话及时除掉刘邦,后期还中了离奸计,怀疑范增不忠,将他气走,从此失去了这位高参的辅佐。
刘邦的善用人才与项羽的气度不大形成鲜明对照,在楚汉争霸中,最终大部分有用的人才都投奔到刘邦的门下,如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等,还有不少对手的将领也被刘邦大度收留,使得他团队中人才济济,为后来打下天下、建设汉家王朝奠定了人才基础。反观项羽唯一信任的军师范增都能被他气走,结果他只有孤家寡人,败给刘邦当是情理之中。
正是由于刘邦、项羽两人性格上的如此差异,让前者不仅取得了楚汉争霸的胜利,而且统一了全国,建立了西汉王朝。后者则因失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英雄、霸气毁于一旦。
二。顺势而为,建立百年汉家王朝
在楚汉相争刘邦取胜后,曾有人说这是“痞子战胜了英雄”,其实这种说法不对,历史的选择必然是刘邦,而不是项羽,这与痞子与英雄无关。请看两人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不同选择:
楚汉争霸中,开始时是项羽先胜,可在已经事实上统一全国的情况下,项羽自封霸王后,马上将各路诸侯分封为王,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要让国家再次分裂,回到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中,这明显与历史的发展规律背道而驰。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咱们再看看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他马上收缴各路诸侯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让国家再度回到大一统的轨道上来,这就是顺势而为,这样做完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也顺应了广大民众的愿望。
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战乱华夏大地已经明白:只有统一才能让国家发展,只有统一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因此,楚汉相争不是刘邦战胜了项羽,而是统一战胜了分裂。
楚汉争霸的结果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顺历史潮流者昌、逆历史潮流者亡!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