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于1986年逝世,享年94岁,他把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邓小平得知刘伯承逝世的消息后,深感悲痛,决定亲自主持他的葬礼。
10月14日,在前来悼念刘伯承元帅的人群中,邓小平最早到来。
在走进灵堂的那一刻,邓小平直接走到了刘伯承元帅的灵柩旁,向刘伯承元帅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刘伯承元帅
然而,当邓小平读完悼词,正在审阅追悼会的参会人员名单时,他顿时大怒,立刻转向工作人员,质问道:“肖永银在哪里?他为什么不在名单上?”
原来,由于工作人员审核失误,参加追悼会人员名单上居然漏掉了刘伯承元帅的爱将——肖永银
为何肖永银对刘伯承来说如此重要?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深厚渊源?
肖永银
故事还要从1937年3月说起。一天,祁连山一带八路军突然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将一封密函送达两千里之外的陕西党中央。
负责人徐向前和他的队伍带着这个任务出发,一路上他们遭到敌方诸多的攻击,为了确保信息得以传递,徐向前采取兵分两路的策略,他带领部队去引开敌人,让肖永银和陈明义送信。
肖永银和陈明义伪装成花贩,将武器隐匿起来,并制定了记号,多次成功躲过敌人的盘查,一步步逃离敌占区。
历经艰辛的跋涉,行程超过两千里,经历了四个月的时间,终于将那封信送达了目的地。
当来到甘肃镇原县,援西军司令部误以为来了两个乞丐。
然而,司令员刘伯承一见到这两个瘦骨嶙峋,衣衫褴褛乞丐,眼中顿时泛起出了泪花。
因为这并不是普通的乞丐,而是八路军的两名战士,其中之一正是排长肖永银。刘伯承赶紧上前紧紧握住肖永银的手嘘寒问暖。
此刻,肖永银小心谨慎取出身上一直携带的那封他为之冒生命危险长达120多天的重要信件,递交给刘伯承。
也正是因为这次的见面,从此刘伯承对肖永银委以重任,肖永银也开启了与刘伯承南征北战的生涯。
1942年夏天,中共中央与位于太行山的八路军总部突然失去了联系。
面对这紧急情况,中央急忙发出通电给129师,询问总部的情况。然而,刘伯承的回电却显示他们与总部亦无法取得联系。
原来,敌方截获了八路军总部的无线电通信,导致数万名日军已将八路军总部所在的山西辽县麻田东南的艾铺地区紧紧包围住了。
正值时任13团副团长的肖永银此时正在北方局党校学习,他意识到形势紧急,立即做出重要决定:不再等待师部的命令,13团迅速参战!
他迅速带头率领13团前往敌军包围圈,让埋伏好的军队从四面八方袭击而入,打得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八路军总部终于得以安全转移,重要领导人罗瑞卿等人也成功脱险。
这一次肖永银果断勇敢的作战风格给刘伯承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决定亲自培养这个潜力股。
抗日战争结束,时间来到了1947年8月的刘邓“挺进大别山”著名战役。
当时刘邓大军穿越敌军的围追堵截,准备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地强渡淮河。
然而,此时正值八月雨季,安全过河并非易事。
要么找到水位较浅的地点,要么等淮河水位稳定,但时间紧迫,敌军紧追不舍。
面对肖永银探水报告回来的困境和过河决策,刘伯承显然不满。
夜里,他只好决定亲自探测淮河的水深。
他乘着木船,划向南边,小心翼翼地探寻着最安全的徒步涉河路线。
就在寻找水位的过程中,刘伯承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他看到一位骑马准备过河的当地人,他的马毫不犹豫地跳入淮河,径直往河心走去。
直到水位依然在马的脖子时,马也没有受到威胁。这个现象让刘伯承深感欣喜,他继续测量,发现水位并没有特别上升,且没有暗流。
确保了安全的过河路线后,刘邓大军成功渡过淮河,顺利进军大别山。
正是这一道险关,我们的革命,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肖永银也从这一次误判中迅速吸取教训,刘伯承的实事求是的态度鼓舞着他在接下来的行动中果断决策,冲锋上线。
11月,蒋介石亲自主持在南京召开了“大别山作战检讨会”,并创设了“华中剿总”机构。
他调动海军力量进驻长江沿岸,以应对刘邓大军可能的渡江作战,并随即展开了针对大别山地区的全面“ 围剿”行动。
在风雪覆盖的大别山,刘邓大军面临着无后方的困境,缺乏衣物和粮食,既需要与敌人的“围剿”作战,又需要设法解决部队的供养问题。
刘伯承和邓小平直接指出当下形势的严峻,虽然脸色凝重,但他们毫不慌乱。
刘伯承向前迈出一步,目光锐利,毫不犹豫地向肖永银下达了紧急作战任务: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敌人是否拥有飞机和大炮,你必须带领部队勇往直前,开辟一条血路!
其实,肖永银并不担心自己陷入危险境地,而是担心刘邓两位首长的安全。
他坚决不同意刘伯承的安排,劝他换个更安全的方向前进。
然而,刘伯承已下定决心,而且这是他和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8月23日,肖永银亲自上阵指挥,刘伯承、邓小平以及其他战士紧随其后。
肖永银率领着十八旅全体官兵上刺刀,投掷手榴弹,向着敌军冲杀。
经过五十二团和五十三团的士兵们浴血奋战,夜幕被血水和火光染红,肖永银带领部队开辟出一条血路。
沿着这条血色通道,肖永银成功地护送刘伯承和邓小平突围,与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陈赓、谢富治兵团互相策应,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布局,覆盖了黄河与长江之间广阔地区。
这使得南线的国民党军不得不分散一半以上的兵力,从而将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转变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这次胜利在战争发展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激发了全国各战场的战略进攻,彻底改变了整个战争格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肖永银主动申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被任命为十二军副军长,参与指挥了上甘岭战役和第五次战役。
1950年6月,中央军委开会确定要建立一所正规陆军军事学院。
得知这个决定后,刘伯承毅然辞去了在西南地区的所有职务,并主动向中央提出了建设军事学校的愿望。
同年11月,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院长和政委。
军事学院成立后,肖永银是第一批报名参加的学员,刘伯承亲自领导学员们学习军事、政治和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掌握各个兵种协同作战的指挥能力。
1955年,肖永银以优异成绩毕业,刘伯承对肖永银未来前途寄予厚望,推荐他任命南京区装甲兵司令员。
1970年,肖永银担任南京军区的参谋长。一天夜晚,肖永银突然接到了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紧急召见通知。
传令兵带他来到许世友的办公室,许世友直截了当地对他说:“刘帅来了,你去接吧!”肖永银激动得睡意全无。
肖永银立即安排人员去接刘伯承,抵达目的地后,他恭敬地将刘伯承迎上车。
刘伯承也被这位老部下的忠心耿耿打动,他深感宽慰,脸上散发出喜悦之情,敞开心扉在肖永银的面前畅所欲言。
为此,许世友将军常常召见肖永银,并嘱咐他多去看望刘帅,有时间就去陪陪他。
他知道刘伯承不喜欢与别人交谈,只有在见到肖永银时,他脸上才会露出欣喜的神色。
直到刘伯承元帅离开南京前,肖永银每天都抽出时间去看望刘帅,即使只是坐下来聊两句,对肖永银和刘伯承元帅来说,都是非常满足的。
岁月如梭,伟大将帅们也终究无法抵挡时间的摧残。
刘伯承因患重病住进医院,肖永银曾前往看望他。这是他最后一次见到刘伯承,也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
当肖永银进入刘伯承元帅所在的病房时,他迅速伸出手,紧紧握住刘伯承的手,大声地说道:“师长,我是肖永银,来看您了。”
刘伯承元帅听到肖永银的声音后,情绪明显高涨,他张开嘴似乎想说些什么,却无法发出一字。
尽管肖永银无法与刘伯承交流,但他能感受到元帅激动的心情。这一刻,肖永银的泪水涌上眼眶,情感无法自抑。
过了半个小时,刘伯承元帅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肖永银起身向元帅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
虽然刘伯承元帅看不见这个军礼,却是肖永银一生中最深情最长久的致敬,表达了他对刘伯承的特殊情感。
刘伯承逝世后,邓小平发现参加追悼会的名单上没有肖永银的名字,罕见地生气了。
他之所以如此生气,是因为他对刘伯承元帅非常了解,深知如果肖永银不能参加追悼会,对刘伯承元帅及其家人以及肖永银本人都将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对于邓小平来说,这次生气既是他表达情感的寄托,也是他对刘伯承元帅的敬重之情。
他们一起战斗了13年,只分别过两次,一次是在太行山,一次是在大别山。
人们说刘邓不可分割,但这次他们真的要分开了。
提起刘伯承和邓小平,他们的士兵们这样形容他们的关系:刘邓就是刘邓,连个顿号都加不进去。
刘伯承元帅和邓小平不仅是工作上的良好合作伙伴,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牵挂,成为好战友。
邓小平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邓小平特别关注照顾刘伯承元帅的身体。
他时常提醒师部的工作人员,刘师长年纪大了,视力也不好,大家要特别留意,小事找我和参谋长,大事找师长决策。而刘伯承元帅也同样牵挂着邓小平。
1942年的一个晚上,邓小平要去太岳检查工作,刘伯承元帅一直送着他,一再嘱咐参谋长要确保邓政委的安全。
他还亲自等待消息,在值班室守夜,直到接到太原发来的电报,确认邓政委已经安全到达。看到这个电报,刘伯承元帅紧缩的眉头才渐渐舒展开来。
正是因为邓小平对刘伯承元帅的深入了解和尊重,他才会因为追悼会名单上没有肖永银的名字而生气。
而邓小平的重视和巨大的影响力,让肖永银得以参加他最尊敬的刘伯承元帅的追悼会。
当肖永银赶到灵堂时,只见刘伯承元帅安详地躺在灵床上。
站在灵柩前,肖永银深深地鞠了三躬,他没有发出哭声,好像怕吵醒刘帅一样。他轻声哽咽道:“刘帅,我来晚了。”
说完,肖永银还是忍不住悲痛的情绪,扑倒在灵床上放声大哭。刘夫人见状,连忙扶起他。
片刻过后,刘伯承夫人汪荣华含着泪望着肖永银,询问他的意见:“我想把骨灰撒掉。”肖永银深知这是刘帅遗愿。
他回答道:“我尊重刘夫人的决定。”
追悼会过后,汪荣华写信给中共中央,请求将刘伯承元帅的骨灰洒向祖国各地。对此,邓小平予以批示并同意。
尽管身体已逝,但英魂却永不磨灭。与许多伟大前辈们一样,在最艰难的战争时代,刘伯承和肖永银这些战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投身于战场。
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交流,战争就是他们之间的纽带。
为了共同的目标,他们心有灵犀,将生死托付给对方,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情谊。
无论是刘伯承元帅与肖永银的将士情谊,还是刘伯承元帅与邓小平的战友情谊,即使在他们已逝去的今天,他们之间炽热的情感始终存留在后人心中,从不曾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