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和朱允文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孙,然而却是两个截然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在靖难之役中,两人进行了一番巅峰对决般的较量。结果,拥有全国之力占据优势的建文帝,却惨遭失败:而仅仅镇守北平的燕王却大获全胜。究其缘由,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在削藩措施上处理不当,让燕王朱棣有了充足的时间,去做了一番战前准备。
首先,对于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来说,削藩是必须的。所以,建文帝的这一政策并没有做错,错就错在具体措施方面,他没有采纳高魏、卓敬等大臣的建议,先从最为强硬的燕王朱棣下手,转而选择去对周王、代王、齐王这样的弱小藩国下手。
建文帝的想法是这样的,他觉得燕王朱棣是块硬骨头,直接啃怕磕到牙齿,所以需要先剪掉他的羽翼,也就是其他小的藩王,等到时机成熟后再对燕王下手。
朱棣又不是蠢才,他怎么可能不知你此番举动的用意所在,自然心中有了警惕,同时也给了他充足的战前准备时间。同时也给了朱棣起兵的一个借口,那就是维护宗族的利益。
第二、建文帝并不具备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应该有的才能
建文帝生性优柔寡断,而又胆小怕事,这样的人又容易听信谗言,史书记载他“生颖慧好学,性至孝仁厚。”这些性格上的缺陷都导致,他在靖难之役中,对于前方战场所起到的作用,基本上是负的。
同时,建文帝还是喜欢重用方孝孺之类的传统儒学文人办事,这些人让他们抓笔杆子还好,要想指望他们对于前线的战斗有什么帮助的话,那就免了吧!
此外,这建文帝还被这些儒生渲染得有点优柔寡断了,过于注重儒家的仁义道德,并且有妇人之仁。
第三、建文帝识人不明,不能做到知人善任
朱元璋在建国之后,已经将一大批有功之臣给杀了个一干二净,等到建文帝上台之后,不能够立即培养出一批新秀将领,等到靖难之役来临之时,偌大的大明竟然到了无将可派的地步。
而且建文帝还私自搞了一通骚操作,把原本颇具威望和能力的耿炳文将领进行了处罚,取而代之就是只会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李景隆。最终李景隆被打得损兵折将、丢城失地、开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