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明君不在少数,一个王朝中能够连续三代都是明君的已经属于比较罕见的了,然而西汉王朝从开国皇帝刘邦开始,连续7代都是明君,这是其他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相比的。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西汉的7代明君。
1、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刘邦能力如何,从毛主席的一句话中就能得出结论,毛主席曾说过:“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邦的前半生还是战国末期,刘邦也没有什么主业,跟混混差不多,天天蹭吃蹭喝。秦末天下大乱后,刘邦趁机在沛县起义,也拉起了一支队伍。秦朝灭亡后与项羽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
刘邦虽然带兵打仗的能力不行,但是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建立汉朝后,为了稳固统治,刘邦先后剪除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同时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恢复社会生产,汉初的社会得到了初步的稳定。因其开国之功,去世后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
2、汉惠帝刘盈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汉惠帝是一个很懦弱的人,而且就跟个傀儡皇帝似的,当然他跟他的性格有一部分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有一个强势的母亲—吕后。
汉惠帝刘盈
刘盈虽然懦弱,但是他在位期间,先后以萧何、曹参为相,继续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制定和推行了有利于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措施。他在位的7年时间里,国内安定,边境和平,西汉初年的经济继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所以惠帝刘盈也算是一位明君。
3、汉文帝刘恒
刘恒是刘邦第四子,早年被封为代王,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后,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联合朱虚侯刘章等宗室诛杀诸吕,权衡之下迎立远在代地的刘恒为帝。刘恒继位之初,迅速的摆平功臣集团和宗室力量,彻底掌控朝廷,而后开始大展宏图。
汉文帝刘恒
他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劝课农桑,减轻田租、赋役和刑狱,同时取消过关用传(符证)制度,方便行旅往来和商品流通,并弛山泽之禁,促进盐铁业发展。又采纳贾谊、晁错等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和削藩的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以巩固中央集权。他的一系列措施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前157年去世后群臣为其上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4、汉景帝刘启
因为有一个比较出名的父亲汉文帝,又有一个更加出名的儿子汉武帝,所以汉景帝似乎有一些小透明。不过景帝在位期间的政绩也是可圈可点的。
汉景帝刘启
景帝继位之初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景帝任用周亚夫在三个月内平定了叛乱。而后他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农抑商,轻徭薄赋,实行三十税一,厉行节俭,减轻刑罚,振兴文教,略修礼仪。同时采取“南抚劲越,北和强胡”策略,继续与匈奴和亲,对南越安抚,注重积极防御,在匈奴接壤地区设立关市,和匈奴贸易。
西汉的国力在景帝的治理下又增强了,后世史学家把景帝与其父文帝在位期间取得的成就称之为“文景之治”。
5、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就更不用多说了,他可是与秦始皇并称的人物,两人合称“秦皇汉武”。
武帝继位后,西汉经过70年的发展,国力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已经有了与匈奴一战的实力。武帝在位54年,立下了诸多功业,颁布推恩令,解决了诸侯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得后世王朝基本上都以儒家为治国标准。
汉武帝刘彻
对外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派霍去病出征河西之地,将河西走廊纳入大汉版图;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又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
不过在其执政的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关东流民达二百万,农民起义频繁。统治集团内部亦愈发激化,酿成“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自杀。虽然有晚年的这些弊端,但是不能说武帝就不是一个明君。他去世后庙号世宗,谥号孝武皇帝。
6、汉昭帝刘弗陵
昭帝是武帝最小的儿子,继位的时候才8岁,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与金日磾等人辅政。后来霍光独揽朝政,在霍光的辅佐下,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屡次减免租赋,招抚流民,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匈奴、西南夷、乌桓的扰乱被平息,叛汉的楼兰王安归被斩,与匈奴亦恢复和平。不过昭帝年仅21岁就去世了,属于去世比较早的皇帝。
汉昭帝
7、汉宣帝刘询
宣帝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当年巫蛊之乱时尚在襁褓之中的刘询幸免于难,后来在民间长大,也比较了解民间疾苦。昭帝去世后,霍光先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可是刘贺在位仅27天就干了一千多件荒唐事,于是就被霍光给废了,而后霍光迎立尚在民间的刘病己为帝,就这样刘病已成了皇帝并改名为刘询。
汉宣帝刘询
宣帝继位之初,选择了隐忍,待时机成熟后铲除霍家的势力得以亲政。他在位期间施政“以霸王道杂之”,整顿吏治,强化皇权,允许呼韩邪单于归顺汉朝,消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设置西域都护,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流。汉朝的国力在他统治时期达到顶峰,时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中兴”。
刘询去世后,庙号中宗,谥号孝宣皇帝。他也成为西汉仅有庙号的四位皇帝之一。
其实在汉惠帝与汉文帝之间还有前少帝刘恭和后少帝刘弘,他俩还是个孩子,期间都是吕后执政,所以谈不上是明君。在昭帝和宣帝之间还有一个废帝刘贺,他在位仅27天,干了诸多荒唐事,也不能称之为明君。
宣帝以后,继位的汉元帝刘奭重用宦官,导致宦官专权,皇权式微,朝政混乱,汉朝国力开始下滑;汉成帝刘骜花天酒地,宠爱赵氏姐妹,国力继续下滑再之后的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更是成为傀儡,最终被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与西汉相比,其他大一统王朝中的确没有出现连续7代都是明君的现象。
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都是一代明君,东汉的国力在他们的接力之下达到鼎盛,但是从殇帝刘隆开始,一直到献帝刘协这9位皇帝不是被外戚专权控制就是被宦官干政控制,皆称不上明君。
西晋仅四位皇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勉强算是一位明君。东晋偏安于南方,除了明帝司马绍以外,其他都谈不上是明君。
隋朝二世而亡,也就谈不上7代明君了。
唐朝是比汉朝的一个朝代,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不失为一代明君,在他们祖孙三人的接力下,唐朝的疆域达到最大,也出现了像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但是之后的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就谈不上是明君了,这哥俩实在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而且还被老妈武则天控制。唐玄宗李隆基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但是他属于两极分化的人物,在位前期创造了开元盛世,在位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彻底将唐朝从盛世拉向了深渊,玄宗之后的历位皇帝也是一个不如一个,而且大都被宦官控制。
唐太宗李世民
北宋一共九个皇帝,除了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仁宗赵祯、哲宗赵煦算是明君以外,其他几个也就一般般。南宋除了宋孝宗赵昚以外,其他都不是明君。
元朝除了元世祖忽必烈以外,其他的皇帝好像都不怎么样,而且元朝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乱,皇位的传承也很乱。
明朝其实也是不错的。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都是一代明君。但是之后的英宗朱祁镇就打断了明君传统,再之后的代宗朱祁钰也不错,宪宗、孝宗也还可以,到武宗朱厚照就又打破明君传统了。所以明朝也没出现连续7代都是明君的现象。
清朝相对来说算是皇帝综合质量比较高的一个朝代了。皇太极、顺治帝福临、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历都是明君,清朝在他们的接力下在乾隆时期达到全盛。之后的嘉庆帝能力平庸,谈不上是明君,但也不是昏君。道光帝以后得皇帝们就算了,一个不如一个,清朝最终在他们的接力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