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忠武侯文集(成书于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本文节选涉及襄阳、南阳有关)
诸葛亮集 (张澍)年谱
丁亥,建安十二年
时昭烈屯新野,因徐庶诣侯草庐,凡三往乃见。后帝禅生于荆州。
澍按:章武三年癸卯,太子禅即位,年十七,则知为丁亥发生,正侯出隆中之岁也。
诸葛亮集 (张澍)卷一诸葛篇
晋襄阳令郭颁《世语》:诸葛亮兄瑾、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人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晋)习凿齿《襄阳记》:罗宪常荐琅琊诸葛京等,即皆叙用,咸显于世。
(晋)习凿齿《襄阳记》:庞德公子字山民,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
(晋)习凿齿《襄阳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亦见《襄阳耆旧传》。
(宋)魏了翁《朝真观记》:出少城西北,为朝真观,观中左列有圣母仙师乘烟葛女之祠。故老相传,武侯有女,于宅中乘云轻举。
【澍案:忠武侯女名果,见《仙鉴》,以其奉事禳斗之法,后必证仙果,故名曰果也。鹤山非妄语者,乘云上升,未可以为诞矣。】
(晋)习凿齿《襄阳记》:诸葛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云云,于是始从之。
(晋)习凿齿《襄阳记》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懐召伯之徳,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徳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徳范遐迩,勲盖季世,而烝尝止于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徳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阳,使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从之。
(唐)杜佑《通典》:刘禅景耀元年,诏为丞相诸葛亮立庙于沔阳。
(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诸葛亮集 (张澍)卷二 遗事篇
(晋)习凿齿《襄阳记》: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德公,襄阳人。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德操尝造德公,值其渡沔,上祀先人墓,德操径入其室,呼德公妻子,使速作黍,“徐元直向云有客当来就我与庞公谭。”其妻子皆罗列拜于堂下,奔走供设。须臾,德公还,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德操年小德公十岁,兄事之,呼作庞公,故世人遂谓庞公是德公名,非也。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子涣,字世文,晋太康中为牂牁太守。统,德公从子也,少未有识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往见德操。德操与语,既而叹曰:“德公诚知人,此实盛德也。”
【澍案:一引末云:“此盛德之人,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晋)习凿齿《襄阳记》:孔明在南阳,同县庞德公素有重名,司马徽兄事之,娶孔明小姊,夫妻相敬如宾。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其从子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惟德公与徽重之。德公尝谓孔明为卧龙,统为凤雏,徽为水鉴。
【澍案:此系《汉书》注所引,较《蜀志》注所引微略,又娶孔明小姊上脱漏子山民等字,水一作冰。】
本网注:(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徽,清雅有知人之鉴。同县庞德公素有重名,徽兄事之。诸葛亮每至德公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德公从子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惟德公与徽重之。德公常谓孔明为卧龙,士元为凤雏,德操为水鉴;故德操与刘备语而称之。
(晋)习凿齿《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魏略》:刘备屯于樊城。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齿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眊,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眊而已耶!”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眊而言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是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裴松之曰: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词,各生彼此,乖背至是,亦良为怪。
《蜀志》:曹公南征刘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时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诸葛亮集 (张澍)卷三 用人篇
《蜀志·庞统传》:统字士元,襄阳人。先主领荆州,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先主见统,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攻雒城,中流矢卒。先主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
《蜀志》: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建兴三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五年,随亮汉中。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领军还,后以诽谤自杀。
《蜀志》: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先主辟为左将军掾,后遣使吴。良谓诸葛亮曰:“今衔国命,协睦二家,幸为良介于孙将军。”亮曰:“君试自为文。”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先主败绩于彝陵,良遇害。
(晋)习凿齿《襄阳记》:建兴三年春,亮率众南征,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虑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所必然也。今公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蜀志·向朗传》: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为巴西太守,顷之,转牂牁,又徙房陵。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统后事。三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徙左将军。
《蜀志·向朗传》: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诸葛亮当北行,表与后主,云“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云云。迁中领军。延熙三年,征汉嘉蛮夷,遇害。宠弟充,历射声校尉、尚书。
《蜀志·杨戏传》注:杨颙字子昭,襄阳人。为丞相诸葛亮主簿。亮尝自校簿书,颙直入谏云云,亮谢之。及卒,亮垂泣三日。
习凿齿《襄阳记》:董恢字休绪,襄阳人。入蜀,以宣信中郎副费祎使吴。孙权尝大醉,问祎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常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曾不知防虑于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祎愕然四顾视,不能即答。恢目祎曰:“可速言仪、延之不协,起于私忿耳,而无黥、韩难御之心也。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权大笑乐。诸葛亮闻之,以为知言。还,未满三日,辟为丞相府属,迁巴郡太守。裴松之曰:《汉晋春秋》亦载此语,不闻董恢所教,辞亦小异。
《华阳国志》:建兴二年,丞相亮开府,领益州牧。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亲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究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封域之内,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劝戒明也。辟尚书郎蒋琬及广汉李邵、巴西马勋为掾,南阳宗预为主簿,皆德举也;秦宓为别驾,犍为五梁为功曹,梓潼杜微为主簿,皆州俊彦也。而江夏费祎、南郡董允、郭攸之始为侍郎,赞扬日月。
诸葛亮集 (张澍)卷四 制作篇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沔南人相传:诸葛公居隆中时,有客至,属妻黄氏具面,顷之面至。侯怪其速,后潜窥之,见数木人斫麦,运磨如飞。遂拜其妻,求传是术,后变其制为木牛流马。
诸葛亮集 (张澍)卷五 遗迹篇
(南朝梁)鲍坚《南雍州记》: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
殷芸《小说》:南阳是襄阳墟名,非南阳郡也。出《异苑》。
(晋)习凿齿《汉晋春秋》: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孔明宅。
【澍案:《元和郡县志》:诸葛亮宅在襄阳县东二十里。】
本网注:张澍错误,《元和郡县志》: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
《荆州图副》: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汉昭烈三顾处。
《荆州图副》:邓城西七里有作乐山,诸葛亮昔尝登此山为《梁甫吟》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后六十馀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
【澍案:《襄阳记》李安作李兴。王隐《晋书》:李兴,密之子,一名安。常璩云:兴字巂硕,官太傅参军。】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隆中诸葛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隆中诸葛井,深五丈,广五尺,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水台,又有三顾门。宅西背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甫吟》,因名此为乐山。先有董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齐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
【澍案:武侯之好《梁甫吟》,为思琅邪故乡,如庄舄之越吟耳!姚宽所云:愿辅佐君王,为谗邪之所阻,侯取此意,未必然也。】
(晋)习凿齿《襄阳记》:襄阳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暑台。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甫吟》,因名此为乐山。嗣有董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
【澍案:盛弘之《荆州记》,避暑作避水,鼓瑟作鼓琴,面山作背山,与《襄阳记》微异。】
(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诸葛亮宅有井,深四丈馀,广一尺五寸,垒砖如初。
《广舆记》:刘琦台在襄阳府治东,即刘表子琦与诸葛孔明谋自安计,登楼去梯处。
【澍案:《元和郡县志》:台在襄阳县东三里。】
《南阳府志》:卧龙冈在南阳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内,前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青石为床,有汲绠渠百十道,数不能竭。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处。旧为祠以奉之。元至大中,建书院,尝有道士居住,夜闻兵声,惧而移之。
【澍案:隆中在襄阳西二十里,不在南阳郡也。此后人附会之说,又以卧龙冈在南阳府,亦失之。】
《襄阳府志》:隆中山在府城西二十五里,孔明常居于此。府西有卧龙山,宅西有避暑台,有三顾门,因昭烈三顾而名。
赞宁《笋谱》:箖竹,出襄阳卧龙山诸葛亮祠中,长百丈,梢上有叶。土人作幡竿承落,其笋堪食,甚美。
诸葛忠武侯文集自序(成书于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
张澍
按《蜀志》本传,《诸葛氏集》目录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晋书.陈寿传》,寿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即《蜀志》之二十四篇也,非独裒其文,并其言与事而亦载之。《隋志》,《诸葛亮集》二十五卷。《唐志》,二十四卷。《中兴书目》,《亮集》十四卷,后二卷录传及碑记,其前十二篇,章记颇多,字数乃少。明王士骐集《武侯全书》二十卷;杨时伟以王书芜累,更撰《诸葛忠武全书》十卷,亦无财择。本朝朱璘(康熙戊寅(1696年)长至日知南阳府事古虞朱璘青岩氏题于署西之适园)辑《诸葛武侯集》二十卷,遂宁张鹏翮之《忠武志》全袭之,庸俗诗文,盈污篇牍,侯之著作,反多遗漏。张氏又增《白浮鸠》一篇,乃吴人苦孙皓之暴而吟者,亦混简编,其疏可知。澍搜采散逸,较诸本增益倍蓰,辑《文集》四卷,《附录》二卷,别撰《诸葛故事》五卷,都为十一卷,而论之曰:
诸葛氏之相季汉也,九州鼎沸,尺土无阶,决策投眊,式启疆宇,赤兑之日再中,谨慎之怀弥固,谓非伊、吕同俦而管、乐为伍哉!观其讨贼自效,北出南征,将穷诈力于瘴疠之乡,脱赤子于豺貇之吻,酋帅七禽,祁山六出,获慑天威,懿甘巾帼,斯其将略何如邪!若乃托孤受寄,忠荩笃棐,主不疑逼,下不忌倾,吏革奸顽,民安劳苦,秤心无轻重之倚,峻法泯秋毫之怨,此贤愚咸忘其身,仇敌亦仰其治与!傥天心祚汉,火井复然,虎视龙骧,吞吴并魏,绵金刀之甲子,拓玉垒之山川,吾知礼乐可兴,刑法可措,虽留侯之赞草创,高密之翊中兴,亦难方兹筹策,并乃宏规。何以渭滨之师未捷,郭坞之星遽陨,黄皓媚子,箕舌遂张,谯周老臣,降表斯送,岂非数哉!彼崔浩纤生,笑其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崎岖之地,僭号边陲之间,可与赵佗为偶,难与萧、曹为亚;是乃莠言,不足置辩矣。昔司空张华谓李密曰:“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而雅,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呜呼!读忠武文者,当以是求之。
附录
卷二(节选襄阳隆中有关)
诸葛忠武侯赞--------习凿齿
侧同鲁通诸葛论-------习凿齿
诸葛武侯宅铭--------习凿齿
为诸葛丞相请立庙表-----向充 习隆
祭诸葛丞相文--------李兴
注:部分地方添加书籍作者所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