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与麾下的岳家军,曾把金军打得落花流水。 #深度好文计划#
可这样一支劲旅,在岳飞风波亭被斩后却销声匿迹,他们为什么不劫法场?
那么多好汉为什么都不肯为自己的将军抛洒热血?竟然让秦桧这等奸佞得逞?
当然,演义故事不能当真,历史上的岳家军的确很勇猛,但是如果把历史等同于演义那就贻笑大方了。
首先,皇帝是不允许他们这样做的,即便做了也没有一点成功的希望。
岳家军为何不劫法场
那时想铲除岳飞的人不是秦桧,而是宋高宗赵构。
秦桧只是为赵构干脏活的白手套罢了。
和大家想象中的不同,岳飞是被秘密处死的,并没有公开审判处刑。
关于岳飞的处死,历史上有好几个版本的说法,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他与儿子岳云被斩于风波亭。
也有传奇故事记载:岳飞是被奸臣的毒酒所杀。
但更确切的史料《朝野遗记》中记载:岳飞是在大理寺狱中被折磨致死的,而执行的官员不是别人,正是杨存中。
这位名叫杨存中的行刑官,是大名鼎鼎的杨家将后人,其势力深不可测。
岳家军想在大理寺这种皇家监狱劫法场,如同火中取栗。
从古到今,除非王朝已经到了油尽灯枯,不然几乎是无法成功的。
自从大理寺这个机构诞生以来,就派朝廷重兵把守,以戒备森严著称。
真实世界不是武林小说,没有一招轰倒一群壮汉的降龙十八掌。
因此,岳家军劫大理寺的法场,基本就是和朝廷宣战,并且几乎没有胜利的可能性。
就算真的宣战,那也要名正言顺!而对岳飞宣判的则是杨家将后人,在民间威望极高,是忠义两字的代表。
岳家军打的名号就是忠君爱国,如果去“劫法场”,岂不是打自己打的脸?
其作为忠于皇权集结在一起的军队,如果没有名正言顺的理由,那就没法动员。
最重要的是,赵构处心积虑要让岳飞死这种想法,绝不是被坏人蒙蔽或是一时兴起。
当岳飞全心全意辅佐的君主,在处心积虑考虑怎么弄死他时,岳飞是完全没有反抗空间的。
为了弄死岳飞后不受到岳家军反噬,赵构早就做了周密布局。
首先他把岳飞调离军队,封他为临安枢密院枢密副使,在名义上这是封赏。
过了小半年,岳飞在临安枢密院被罢免,朝廷给了他一个“万寿观使”的闲职,又过了两个月,他才被关入大理寺。
在这半年里,朝廷争分夺秒,他们收买都统制王贵,让他诬告岳飞。
之后便开始挖墙脚,将岳飞铁杆张宪手下的王俊收买,诬告张宪谋反。
因此,张宪被投入大理寺严加审问。
史料所限,岳家军好多干将或失踪、或莫名其妙死亡、或投入大狱,但细节往往语焉不详。
有人曾把这些归结于偶然,这种话傻子才信!那赵构为什么要铲除铁杆忠臣岳飞?
赵构为何要置岳飞于死地
首先,岳飞的岳家军太强大了。
岳家军在建炎三年,岳飞出任东京留守司统治官,独立成军后,在十年间发展到十万人的规模。
这个规模的军队几乎占了宋朝有生战斗力的四分之一。
更可怕的是:这支军队绝不是拼凑出来的地方杂牌武装,而是实打实的精兵!
当时,岳飞要求自己的岳家军在平时训练要带全甲、重铠。
还会进行爬坡、冲锋等这些战斗时必要的技巧,之所以这样,就是想随时模拟真实的战斗环境,然后时刻做到举重若轻。
金军当时第一猛将——完颜宗弼所向披靡,靠铁浮屠(一种人,马皆披重甲的重装骑兵部队)横行战场,而他们就在岳家军手里吃了瘪。
当时岳家军的兵力处于绝对劣势,却能大破金军。
其中杨再兴率领三百骑兵功不可没,他们死战金军无一退缩,最后全军覆没,而金军留下了两千余具尸体。
三百人灭两千多人,这种战损比放眼整个宋朝时代都是极为罕见的。
完颜宗弼看到自己的铁浮屠被破,不由崩溃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同时代这种地方武装不止有岳家军,还有骁勇善战的韩家军、吴家军、张家军(张俊领导)、刘家军(刘光世领导)等行营护军。
但是历史却只记住了岳家军,由此可见这支军队的勇猛程度。
就连金军统帅也说过:“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
更重要的是,岳飞的岳家军不光战斗力爆表,而且还军纪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取人一钱者,必斩”。
他为了整肃军纪,大军行军一处,他一定会“必自从十数骑周遭巡历,唯恐有一不如纪律者”。
在当时那个乱世,这样的军队很难不受到老百姓的爱戴。
古语有云:”撼山容易,撼岳家军难“,在皇帝眼中,这是和自己争夺民心!
最重要的是,这样一支虎狼之师,最大的政治诉求竟然是接“二帝”回京!
这可直接捅赵构嗓子眼了。
如果两位前皇帝(徽宗、钦宗)在金国被解救出来,那现任皇帝怎么办?
要知道,就法统政治正确来说,徽宗、钦宗可是要比赵构强多了。
如果没有金国破东京,赵高宗只不过是个宗室子弟,完全没有竞争王位的资格。
1134年,吴玠在仙人关,大破金军完颜宗弼部十万人。
同年,岳飞北伐,收复襄阳在内的襄汉六郡,战争天平已经开始向南宋倾斜。
公元1140年,刘琦率部在顺昌府以逸待劳,大败十万金军,取得顺昌大捷。
夺取燕云十六州,赶走胡虏不是梦,但是接下来呢?
赵构为此下旨:岳家军只需要收复之前金国侵略的失地就好,不要北上惹怒金人,否则,即便战事告捷,也要治罪。
可当时岳家军屡战屡胜、士气大振,根本听不进去这些。
这时赵构发现全国民心振奋,如果硬要岳飞回京,一定会受到民意的反噬,所以只好收回成命。
此刻他也感觉到,他对岳飞的控制力已经慢慢下降了。
但是岳飞显然没有看出这些,还频频请求赵构为自己补充兵力,赵构则以各种理由拖延。
公元1137年,赵构在岳飞请求淮西军北伐的请命上出尔反尔,耿直的岳飞直接借口上山守孝,不干了!
这可把赵构气得不轻,但他也无可奈何。
耿直的岳飞在赵构已经很猜疑自己的情况下,做了一件非常忌讳的事,那就是建议赵构立皇储。
要知道,在古今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中,大臣建议皇帝立皇储是很忌讳的。
因为在那个皇帝独断朝纲的年代,指定下一代接班人,绝不是大臣能指手画脚的事。
况且,赵构在逃亡过程中失去生育能力,没有后代。
因此,岳飞算是碰了赵构的禁区。
还有一点,当时赵构只有三十岁,让这个年龄的皇帝指定接班人,况且还是在人家已经很猜忌你的情况下。
这也是激起赵构杀心的原因之一。
当时赵构没有直接翻脸,脸色难看的甩出一句”武将不能干涉朝政“后,便拂袖离去。
构陷岳飞,秦桧甘当白手套
杀心已决的赵构,不久后被岳飞的死对头觉察到了,于是,赵构身边聚集了很多小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秦桧。
其实秦桧最开始不是投降派,在他37岁以前,他还是主战派。
在靖康元年,金军南下,兵临开封,时任左司谏的秦桧还是主战派,绝不和金军议和。
然而,金兵次年攻克汴京,俘虏二帝,秦桧随二帝被金军俘虏到北方。
三年后,秦桧自称杀了押解自己的金兵,夺了一只小船,来到南宋。
民间传言:这时候的秦桧已经是金国的奸细了。
他是不是奸细没办法评说,但是这个时候的秦桧,已经完完全全由主战派变成主和派,再也没有与金军叫板的胆量。
当时秦桧来到赵构身边,一是带来二帝和母后韦氏的消息,二是迫不及待地提出应该和金人议和。
这让宋高宗非常高兴,因为在整个朝堂上都是主战派的氛围中,赵构终于听到了他最想听到的声音:停战议和。
于是,秦桧混得风生水起,在南归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131年,他火速提拔为参知政事。
此后还被提拔为右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院事,他在坐稳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后,迫不及待提出“南自南,北自北”的议和方针。
他强迫已经逃到南方的北方汉人回北方,让大量心怀故国的北方汉族滞留金国。
说回官场,他最大的对头就是岳飞。
当时岳飞对他的那些投降议和的政策嗤之以鼻,并直言不讳:“相国某臣不轨,恐贻后世讥。”
这样说独揽朝纲权臣的岳飞,被打击报复是自然的。
况且在当时,金人给秦桧提的议和条件,最重要的就是除去岳飞这个眼中钉。
颍昌大捷后,金兀术给秦桧的密信中这样说:“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之,始议和。”
于是,秦桧和宋高宗决定自毁长城,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飞打道回府。
1141年,宋金议和,宋朝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进贡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
这也意味着,岳飞多年在北方征战的努力全部化为泡影!
在议和生效后,秦桧开始处理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
首先,秦桧买通岳家军前军副统制王俊,此人本是岳家军的得力干将,但是由于官位忿忿不平。
他也第一个跳出来揭发岳飞“早有反心,图谋不轨”,王俊一带头,统制官庞荣,傅选等人也出面做伪证,大部分岳家军官都保持沉默。
公元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杀害于临安大理寺。
在岳飞遇害后,和岳飞齐名的大将韩世忠挺身而出,当面诘问秦桧:“岳飞的罪行有什么实际证据。”
秦桧唯唯诺诺良久后蹦出:“莫须有。”
韩世忠大骂:“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当时秦桧还想构陷韩世忠,韩将军告老退休,并且闭门谢客,口不言兵。
自此,朝堂上的主战派被完全剿灭,宋朝偏安一隅已成定局。
对于中原大地的百姓来说,这简直就是噩耗!
国家故土沦陷无望收回,可对于宋高宗来说,这是最好的结局。
结语
在此之后,秦桧和赵构两人心存芥蒂,争斗了十几年。
最终,赵构最扳倒了秦桧,赐秦桧谥号“忠献“,表彰他在当年议和的功绩,并且题字”决策元功,精忠全德“。
这也说明,他对秦桧的所作所为是十分认可的。
被处死的岳飞,不是受什么奸臣蒙蔽,而是他和权臣的共谋。
皇帝在意的只是他屁股下的皇位而已,什么王师北定中原,与自己位置的稳固相比,没有没有分量。
当然,在老百姓心中,谁对谁错自有公论。
明朝岳王庙就有秦桧夫妇跪像,一跪便是八百年,至今被人唾弃。
反观岳飞,已经成了我国忠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