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文帝纪
宇文泰(507—556年),鲜卑族,字黑獭,代郡武川镇(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北周政权的奠基人。死后谥号文帝。
乱世中的北周奠基者
宇文泰的祖先是匈奴人,后来融入鲜卑族,称为宇文部。这支部落曾被前燕所灭,余部归附慕容氏各燕,后来北魏统一北方,便都归附了北魏,迁移到武川镇定居,宇文泰便出生在这里。
宇文泰长相奇特,身形高大魁梧,双臂过膝,长发及地,大胡须,面如紫色。
北魏末年,国内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防守边境的北部六镇爆发了起义。起义军占领武川镇,武川军主贺拔度拔心向朝廷,便与好友宇文泰的父亲组织军队反抗,赶走了起义军。当时,整个北方大乱,宇文泰一家人几经辗转,他的父亲和众兄弟相继阵亡。
宇文泰只好投奔代表北魏朝廷的尔朱荣,恰逢贺拔度拔的儿子贺拔岳也在尔朱荣军中。尔朱荣得知他们两家的交情,便把宇文泰分编到贺拔岳麾下。
正当六镇起义蓬勃发展之时,关陇地区也爆发了起义。宇文泰跟随贺拔岳、侯莫陈悦前往镇压,多次立下战功,官爵不断提升。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宇文泰乘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对官员、百姓实施惠政,获得了不少人的好感。几个月后,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杀害,高欢乘势崛起,成为北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高欢继续倚重贺拔岳,宇文泰依然是贺拔岳最信任的手下。
不久,不甘心成为高欢傀儡的北魏孝武帝暗中联络贺拔岳,想要对付高欢。宇文泰主动请求去晋阳会见高欢,一探局势。高欢一见到宇文泰,就想留为己用,被他一口谢绝。
宇文泰回来对贺拔岳说:“高欢野心很大,他之所以没有篡位,是因为朝廷有你和你的兄长贺拔胜。至于侯莫陈悦,他是个庸人,不足为虑。我们应该乘势占领陇地,与当地人搞好关系,便可以在那里扩充兵马。站稳脚跟后,往西能掌控西域,往北能安抚漠北的草原民族,往东能抵达长安,这样才能辅佐朝廷。”
这番分析高屋建瓴,体现了宇文泰的军政才能,贺拔岳深感佩服,马上派他向孝武帝报告,孝武帝听后大喜,对他赞赏有加,并任命贺拔岳为主帅,尽快实施这个战略。
贺拔岳派宇文泰负责此事,宇文泰立即行动,很快就稳定了陇地。不久,由于高欢的挑唆,贺拔岳被侯莫陈悦诱杀。
宇文泰在众人的拥戴下,全面接管了贺拔岳的人马,击溃了侯莫陈悦,占领长安,从而牢牢掌控了关陇地区,成为仅次于高欢的实权人物。
此时,孝武帝与高欢决裂,逃亡长安,投奔宇文泰。高欢另外拥立孝静帝,建立东魏。宇文泰毒杀孝武帝,另立魏文帝,建立西魏。北魏由此一分为二。
起初,东魏实力远超西魏,高欢也有一统天下的志向,于是不断进攻西魏,互有胜负。
有一年,高欢带兵二十万讨伐西魏,此时关中正闹大饥荒,宇文泰带着不到一万兵马在一处粮仓休整,听说高欢来了,马上出兵。高欢派兵围困了这处粮仓,又亲率大军进攻。宇文泰率万人迎战,力排众议,命令部队准备好三天的干粮,渡过渭水(黄河最大的支流),背着渭水东西列阵,让主力部队埋伏于芦苇草丛中。
东魏军到,见西魏军人少,不等列阵就争相进攻。两军交战之时,宇文泰亲自击鼓,伏兵突然杀出,大败东魏。
但是,西魏地窄国贫,东西魏力量对比非常悬殊。宇文泰意识到,个别战争的取胜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当务之急,便是推进改革。
他下令恢复均田制,保证人人有田可耕;得到耕地的农民,成为源源不断的兵源,于是形成府兵制。宇文泰又改革官制,整顿吏治,重视儒家伦理教育,任人唯贤,奠定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通过这些努力,基本打破了民族、出身的界限,极大地缓和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增强了内部凝聚力。
西魏与东魏对峙了十几年,逐渐扭转了劣势。547年,高欢病死,东魏、南梁先后发生内乱,宇文泰趁势攻占了长江上游及汉江流域的土地,实力进一步提高。
556年,宇文泰在北方巡视时去世,遗命他的侄子宇文护完成统一大业。
宇文泰身逢乱世,凭借个人奋斗掌握大权,顺应历史潮流实施了改革,终于转弱为强,奠定了北周的基础。他开创的一系列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北周武帝纪
宇文邕(543—578年),鲜卑族,小字祢罗突,祖籍代郡武川镇。北周第三位皇帝。死后谥号武帝。
智勇双全的一代英主
宇文邕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从小聪明,敏捷豁达,气度不凡,懂得孝顺父母,深得父亲喜爱。宇文泰逢人便夸:“将来能实现我的志向的,一定是这个儿子啊!”
宇文泰病逝后,宇文邕的堂哥宇文护管理朝政。宇文护为了维护宇文家族的利益,逼迫西魏恭帝退位,拥立宇文邕的三哥称帝,建立了北周政权。
随后,宇文护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连续杀掉两任北周皇帝,拥立宇文邕称帝,是为周武帝,时年十八岁。
周武帝为了保命,一直韬光养晦。有一次,一位大臣随他出使西北边境,半夜时分,武帝突然想马上赶回都城长安,众人都觉得奇怪。这位大臣坚信,皇帝如此着急赶路,一定是为了执行除掉堂兄的计划,于是对自己的亲信扬言宇文护已经被诛杀。
第二天,消息传到武帝那里,武帝立即召集众臣上朝,当众责骂他。当天夜里,宇文护便派人逼迫这位自作聪明的大臣自尽,武帝表示支持,以此自证对宇文护的信任。从此,宇文护对他的警惕稍微放松了些。
一天,宇文护从外地回京,周武帝特地陪他去看望太后。一边走,武帝一边说:“堂兄,太后年事已高,贪酒对她身体不好。我们怎么劝她都没用,太后平日里最听你的,不如你亲自劝劝她吧!”说着,从衣袖里掏出了一篇劝戒酒的文章《酒诰》,递给宇文护。
宇文护见到太后,嘘寒问暖一番,便坐下来读《酒诰》。就在宇文护毫无防备之时,武帝举起手里的玉质手板,朝他的头部猛砸下去。宇文护倒在地上,宦官们上前帮忙,宇文护就此一命呜呼,他的家族也被连根拔除。
周武帝开始独揽政权,在他父亲建立的基础上,积极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武帝首先清除宇文护的残余影响;改革军队,将管理权收归皇帝直接管辖;打破征兵的种族限制,吸收汉族男丁当兵,极大地扩充了军力;改革地方官员的权限,防止地方私人化。
因为寺院占有大量良田和人口,又不承担徭役租税,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兵士来源,武帝实施了灭佛政策,北周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得到了大幅增长。在外交上,为了联合突厥攻打北齐,武帝主动迎娶突厥公主为妻。
经过几年的努力,周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北周的国力整体上超过了老对手北齐,彻底扭转了自534年东西魏对峙以来,西弱东强的局面。
反观北齐,由于自神武帝高欢起,没有较好地解决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上即位的皇帝昏庸残暴,国内一片混乱。武帝于575年正式开启了历时三年的伐齐之战。
576年十月,周武帝再次率军攻进北齐重镇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北齐后主高纬当时正陪着众嫔妃在打猎,获知战报后,亲率十万大军前来救援。武帝亲自督战,迫使北齐守将投降,周军占领平阳。
这时,北齐援军抵达,为了躲避敌人的锋芒,武帝留下一万精兵防守平阳,率主力部队主动撤退,自己回到长安指挥。
平阳为晋阳的门户,晋阳是北齐政权的大本营,不容有失。齐军果然猛攻平阳,日夜不停,整整持续了一个多月。
十二月,周武帝亲自带领主力军杀回平阳。之前,齐军为了防止周军增援,挖了很深的壕沟,周军要跨过壕沟才能进攻,颇为不利。北齐后主为了尽快取胜,下令齐军填平壕沟后进军,武帝听闻,正中下怀,下令主力部队迎战,双方展开了殊死搏斗。
北齐后主在后面观战,看见齐军侧翼稍微后退,觉得会败,不顾劝阻马上逃跑,齐军军心顿失,因此大败。此战之后,北齐主力部队被消灭,再也无力阻挡周军的进攻。
第二年,武帝第三次进攻北齐,一举攻占都城,北齐后主在逃亡途中被俘。自此,北周统一了北方。
578年,周武帝在讨伐突厥的途中病逝,年仅三十六岁。
周武帝巩固了父亲宇文泰的改革成果,结束了东西魏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促使了北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发展,为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堪称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