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成立了中国封建史上的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
1644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入北京,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自缢,明朝宣告灭亡。
明王朝先后共历276年,总共出现过16位皇帝,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史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客观上,有自然灾害,小冰河气候的降临,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力下降,中央朝廷财政收入大幅度缩减。
在主观上, 明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如同大多数封建王朝,土地兼并严重,平民无立足之地,农业经济基础崩溃,最终导致了明王朝的大厦倾塌。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以一介乞丐之身,一路崛起,南征北战,最终重整河山,建立了大明王朝。
但是,在缔造明王朝前期盛世的同时,朱元璋也为明王朝埋下了腐朽的根源,这种根源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本身的小农思想。
第一、在朱元璋对于朝堂士族,有一种来自开国皇帝的自信,也有一种来自底层农民的自卑。
因此,朱元璋尊重读书人,礼贤下士,他成立“礼贤馆”,网罗天下人才,朱元璋能够横扫天下,一统中原,他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就是因为朱元璋本人对于谋臣猛将都能礼遇有加。
除此之外,朱元璋提出的“士绅不纳粮”。
在明王朝初期,朱元璋为了表示优待天下读书人,提出了“士绅不纳粮”。
士绅不纳粮政策的推行,代表着由天下平民来供养整个官僚阶级,朱元璋获得了士族的支持,但同时加重了农民负担,一部分农民为了逃避沉重的赋税,不惜卖掉土地,成为为官僚地主阶级的仆人佃户。
在明朝中后期,士绅们隐藏着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同时不用纳税,这导致了明朝财政赋税收入的减少,中央朝廷影响力被削弱,地方士族地主的势力增强。
地主官僚影响力和中央朝廷影响力的变化对比,是明朝后期政治上党争的主要原因。
东林党人代表江南士族地主阶级,对内以道德祖制约束皇帝,维护地主官僚阶级利益,对外则求和求稳,以保持江南地主官僚阶级们的受益局面不被打破。
宦官集团则依附于皇权,为了保证皇权则必须维护整个大明朝政权,因此,虽然有宦官们有排除异己,打压大臣的弊端,但他们却成了明王朝后期前线将士的主要支持团体。
同时,“士绅不纳粮”政策的持续推行,让农民所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少,分摊的税务则越来越重,除此之外还要承担地主阶级官僚阶层的压迫剥削。
因此这就造成了明朝后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况出现,失去生计的广大农民,最终成为明朝后期的各路农民起义军最主要的兵源。
第二、朱元璋的小农心理
对于读书人,朱元璋在尊重之余,朱元璋的内心深处始终对读书人心怀迟疑,作为曾经饱受贪官污吏剥削折磨的底层百姓,朱元璋对于朝廷士族更是多了憎恨厌恶在其中。
因此在朱元璋开创明王朝后,对于朝廷士族,包括新兴的淮西勋贵集团,可谓是冷酷严苛。
明王朝在众多封建王朝中,官员俸禄之低可堪称极限,同时朱元璋为了避免官员求财于民,出现贪污受贿,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导致明王朝官员生存状况尴尬。
贪污腐败固然可恨,但贪腐的原因不仅仅是来自人心贪婪,官员们尴尬的生存环境是出现贪腐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的严刑峻法显然只能用于一时,终明一朝,官员们的捉襟见肘的生存环境都没有改变过,以至于后期的大明王朝贪腐成风,严重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
第三、朱元璋的皇室封王
朱元璋在真正进入军伍之前,他依靠行乞度日,朱元璋的早年生涯可谓是艰难困苦。
朱元璋对于他的皇子们,朱元璋想尽力避免让自己的孩子们“吃苦”。
因此,朱元璋在皇子们成年之后,对皇子们进行了封王,并且要求把这种优厚的待遇,在皇室子孙中进行世代传递。
终明一朝,朱姓皇室子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贵族阶层,他们拥有各自的封地人口,各自在各自的封地中修筑王宫,就是宛如土皇帝一般的存在。
朱姓皇室子弟不仅仅接受来自他们封地的供养,中央朝廷还要支付其昂贵的俸禄。
在这种优厚的生活条件下,皇室子弟繁衍迅速,中央朝廷支付给各藩王的财政支出日益庞大,迅速形成了明王朝的主要财政负担。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神州,大批百姓冻饿而死,沿途乞讨者不计其数,朝廷面对着农民起义和后金政权的双重攻势,连前线军队的粮饷支撑都是举步维艰。
但李自成在攻下福王封地时,金银珠宝不计其数,财富积累富可敌国。
后世按照蜀王的王宫做成模型,其宏伟壮丽与北京故宫一般无二,其中不知有多少民脂民膏。
明王朝的覆灭,与这些尸位素餐的王室子弟们的穷奢极欲不无关系,他们是推倒明王朝这座参天大厦的罪恶元凶。
第四、“天朝上国”的封建本位思想,对少数民族政策上的失误。
明王朝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是一个比较庞大繁杂的体系,并不能一概否定。
事实上,对于西南少数民族,明王朝多采用的是土司制度,这种制度是建立在明王朝初期,由于国家军事力量的不足,因此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编户和收税之后,具体社会事务交给少数民族首领们来进行管理的制度。
土司制度的实施在当时而言是适合实宜的,有效地稳定了西南地区社会秩序,维护了国家统一。
除此之外,明王朝在恰当的时候,对于土司制度也有过调整,“改土归流”的推行,通过用朝廷派遣流官来代替少数民族的土司自治,加强了中央朝廷对于西南地区的控制和影响力,也促进西南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从整个明王朝与少数民族的交往过程而言,明王朝一直抱着一种“天朝上国”的架子,对于少数民族怀着一种歧视心理。
这个主要体现在蒙古人和女真人身上。
早在明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是马上皇帝,他们通过强大的武力横扫中原,把原本统治中原的蒙古人驱回了北方草原。
对于蒙古人,明王朝一直抱着天朝上国的态度,要求蒙古人臣服,但同时又拒绝蒙古人户市,贡封等要求。
明王朝这种高傲的外交政策显然不利于蒙古人与中原王朝的融合,也造就了蒙古人与明王朝边界上的摩擦和战争。
明朝中期以后,明王朝强盛的武力时代已经过去,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对明王朝的劫掠愈演愈烈,在嘉靖皇帝时期达到高潮,明王朝边民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面对着蒙古人的金戈铁马,明朝终于端不住“天朝上国”的架子,隆庆帝时期向蒙古右翼议和,封王爵,开互市。
就整个历史发展而言,蒙古人的左翼势力属于是“蒙元正统”,因此明王朝对于左翼势力进行了打压,拒贡和拒市。
明王朝对于蒙古左右翼势力的不同调整,特别对于右翼势力前倨后恭的模样,让蒙古左翼势力对于明王朝辽东一代进行了疯狂劫掠,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万历年间。
在万历晚年,建州女真人崛起,后金政权的侵略锐不可当,明军节节败退。
明王朝为了抗拒后金政权,才开始了拉拢蒙古左翼政权,但后金统治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于蒙古人采取了恩威并施,文武兼用的办法,一方面军事威胁,一方面利益诱惑。
这让蒙古势力在明清之间摇摆不定,明王朝在事实上已经失去了蒙古这个坚定的盟友。
就明王朝和后金政权之间的关系,女真人原本是从属于明王朝,是在明王朝对于少数民族所采取的羁縻制度下的部落文明。
但明王朝对于女真部落进行了长期的民族压迫政策,明朝边军对于女真部落的屠戮让女真人对于明王朝的憎恨日积月累,这一点从努尔哈赤的成长史中可以看出的,就连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都是死于明军刀下。
因此,明王朝在后金,蒙古,以及中原农民起义军两相夹击下,内外交困,最终消亡于滚滚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