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提到明朝,总有人爱提“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慷慨悲壮。
大明的确有很多热血的英雄故事,甚至还号称有两百多万军队。
(朱棣)
那么,为什么如此有血性的大明最后会兵败如山倒,甚至亡国呢?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从军事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百万何来:明代的军队的构成
动不动就说百万大军,咱们就先来聊聊明代军队的组成情况。
明军一开始的时候是以卫所兵为主,这是老朱的想法。
众所周知,朱元璋穷苦人家出身,所以他做人做事有两个特点:
一是恨贪官,因为这些人把他的钱给贪了。
二是会过日子,想办法省钱,甚至有些抠门。
(朱元璋)
当大明朝建立以后,老朱就开始担心养兵的费用了,生怕多花一分钱。
于是他翻遍了史书典籍,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卫所制。
什么是卫所制呢?就是给士兵分田地,让他们既打仗又种田。
这样一来,朝廷就不用发军饷了,士兵种田所得就是他们的收入。
可是在实际战争中,卫所兵很多时候并不能能满足需要,因此又有了募兵制。
像戚家军就是典型的募兵制,士兵多选自矿工、农民。
(戚继光)
这些人确实比较穷,所以为了军饷和赏赐,他们都很拼命,战绩都不错。
有些将领为了进一步训练精兵,甚至还专门掏银子养了一批家丁。
这里的家丁不是传统意义上看家护院的打手,而是要上战场的士兵。
辽东李成梁、吴三桂手下就养了大批家丁,这些人待遇都很好。
(吴三桂)
二、兵不乐战:明代士兵战斗力
前面说了一下大明军队的基本组成,接下来聊聊战斗力如何。
首先说说卫所兵,显然省钱和好用从来不能兼得。
很多士兵下地干活太久,其实已经不太会打仗了。
老朱想让士兵去种田,最后却变成了让农民上战场。
(明代卫所分布示意图)
而且,卫所兵老哥在现实中很难好好种地,因为麻烦比较多。
要么是需要上缴的赋税增加了,要么就是上官动不动来盘剥。
以至于到后来,卫所里都没几个人了,大家都提桶跑路了。
再来说说募兵,看上去还行,实际上也效果有限。
戚家军可以算得上是罕见敌手,但不代表其他募兵同样能打。
(戚家军)
换一个主帅,可能操守就不如戚少保,那么军饷自然就越发越少。
到了明朝后期,国库空虚,那就更发不出银子了,所以士兵战力自然下降。
不过有意思的是,跟军饷有关的赋税是越来越多,也不知道钱去哪里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募兵的战斗力后来自然也不是太行。
(明军)
最后说说将领家丁,他们的待遇一直很好。
好到什么地步呢?甚至有人说一个家丁的待遇相可以抵得过十个普通士兵。
但是这些将帅的私人家丁也有问题。
(明军)
一般来说,家丁的训练侧重游击和突袭,因此他们打大战和硬战的能力都不太够。
此外,这些家丁对将领个人的忠诚度太高了,往往心里没有朝廷。
像吴三桂降清以后,他手下的家丁也跟着跑了。
三、猜忌限制:老朱家管理军队的手段
可能是鉴于宋代的惨痛教训,明代一开始是重武轻文的。
但是随着承平日久,文官集团的势力难免越来越强大。
特别是志大才疏的朱祁镇在整了土木堡这个骚操作之后,武将地位是一落千丈。
(朱祁镇)
没办法,有话语权的武功勋贵全都葬送在了战场上。
而与之对应的则是于谦成功保卫了北京城,文臣一脉水涨船高。
与之同时,对军队将领的限制也是越发严格。
(于谦)
不过有一说一,明代文臣其实军事素养也不是太差。
思想家王阳明就是一位能上马杀敌、下马谈经的狠人。
但是,皇上的猜疑是不会因为武将换成了文官而改变。
特别是崇祯,可能是从小见的阴谋诡计太多,这人天生多疑。
(崇祯)
很多人会拿晚明和晚清比较,因为二者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
清代末年有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人力挽狂澜,明代末年也有。
不过很可惜,在用人这一块,崇祯的气度甚至比不过慈禧太后。
袁崇焕被杀,卢象升、孙传庭战死沙场,洪承畴投降清朝。
(孙传庭)
崇祯如果能多给他们一些信任和耐心,也许大明朝的结局会有所不同。
四、内外交困:错误的军事战略
说完了士兵和将领,最后再来聊聊大明朝的军事战略。
双线作战、腹背受敌是军事上的大忌,而明朝就犯了这个错误。
明朝后期,朝廷的对手主要对手其实只有两个。
一个是农民军,他们人数众多,主打一个没饭吃就造反。
(李自成)
另一个是关外的女真人,他们虎视眈眈。
特别是皇太极完善各项制度以后,他们的实力越发强大。
通过联姻等手段,他们还成功和蒙古走到了一起,给明军造成了严重的边防压力。
(皇太极)
面对风雨飘摇的形势,其实明朝最好的选择是各个击破。
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压力,明朝只能硬着头皮上,两个一起打。
农民吃不上饭,所以才会迎接闯王进而加入农民军。
而面对众多开支,朝廷不可能减轻百姓负担,因此农民军“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既然农民军无法根治,那么是否可以和女真人好好谈谈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大明的官员太有血性了。
因为宋代的惨痛教训,在大明,主张议和的人和奸臣是没有区别的。
崇祯曾经试过偷偷议和,结果被人知道后只能把手下人推出去顶罪。
(崇祯)
最终,走投无路的朱由检只能在歪脖子树下结束自己的一生,大明也就此亡了。
综合来看,明朝在军事上积弊丛生,从下到上都是问题。
下则士兵无战力,中则将领受猜忌,上则战略有问题。
读历史读到这里,我们除了哀叹一句“神仙难救”又能说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