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了1号文件,这个文件内容十分简单,只有两条:
经毛泽东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由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在叶剑英生病期间,由陈锡联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然而,1号文件文字虽少,内容却极为重要。尤其是第二条,意味着毛主席在其晚年,选择了由陈锡联掌管军权。
1976年是新中国最为悲痛的一个年份,因为在这一年,新中国的三位缔造者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者纷纷离世,尤其是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的去世,更令全国陷入悲痛之中。
不过,毛主席去世其实并非毫无征兆。早在70年代初,毛主席的身体就已经出现问题。毛主席也多次因为身体原因上了手术台。所以,为了国家稳定,选择主持军委之人并不奇怪。不过奇怪的是,为何毛主席会选择陈锡联呢?
作为大名鼎鼎的开国上将,有“小钢炮”之称的陈锡联,确实是我军名将和开国元勋。但是,在当时,仍在部队且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不止陈锡联一个,毛主席为何在临终前会选择陈锡联掌管军权呢?
其实,毛主席选择陈锡联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是多种因素共同考量的结果。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当然是陈锡联本身极为优秀的军事才华。1915年出生于著名将军县湖北红安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陈锡联,在1929年参加红军之后,迅速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华。
14岁就参军的陈锡联,在红四方面军之中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教导员、团政委、红10师副师长、红5师政委等职务。正是在枪林弹雨之中,陈锡联迅速成长为我军一名优秀的高级指战员。
而让陈锡联名声大噪的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担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的陈锡联率部开赴抗日前线。到达山西抗日战场之后,年仅22岁的八路军团长陈锡联的第一战,就震惊全国。
当时,开赴山西前线之后不久,陈锡联就从当地人民群众得知,在山西代县有一个日寇的机场。闻听此信,陈锡联果断率部潜入代县南阳明堡机场周围,并在10月19日夜趁敌不备发动夜袭。
夜袭阳明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不但取得歼敌100多人的战果,而且最为关键的是,炸毁日寇飞机24架,将阳明堡机场的日机一扫而空。从而让饱受日寇飞机轰炸之苦的正面战场得到了喘息之机。
也正是因为陈锡联机智果断的夜袭阳明堡,让初入抗日战场的八路军军威大震,八路军之名因此响彻全国。陈锡联指挥的夜袭阳明堡战斗,成为继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之外,我军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在此之后,陈锡联一直率部在敌后战场作战,多次给予日寇沉重打击,并与兄弟部队一起开辟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爆发之后,因为卓越的功勋,陈锡联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也因此,陈锡联成为当时解放军最年轻的纵队司令员。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深知陈锡联军事才华的毛主席,还将当时担任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的陈锡联,调为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兼任炮兵学院院长。
也因此,陈锡联还是解放军第一任炮兵司令员,为新中国的炮兵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无论是军功还是军事才华,征战沙场二十余年的陈锡联都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从军事才华上看,陈锡联完全具备被毛主席赋予的重任资格,这也是毛主席托孤将兵权交给他的最根本前提。
所以,1976年,当毛主席认识到需要一个人主持军委工作时,毛主席想到了陈锡联。而且,毛主席也不是1976年才有这个念头。
事实上,早在1975年5月3日,在毛主席主持的最后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就有了这个念头。
而毛主席选择陈锡联的理由,据陈锡联在回忆录中记载,毛主席对其他政治局委员说:陈锡联从小参加革命,会打仗,带过兵团,管过炮兵,国务院也有个职务,就让他管一下吧。
而且,在一次开会时,毛主席还亲自接见了陈锡联。当时,毛主席的身体已经十分糟糕,眼睛也不太好,视力也比较差。所以,陈锡联怕毛主席认不出他,主动对主席说:我是陈锡联。
毛主席则拉着陈锡联的手叮嘱:你要挂帅啊。而在会议结束之后,毛主席再次拉起了陈锡联的手,重复嘱咐:你要挂帅啊。会议结束告别之际,又将陈锡联称之为司令官。
第二,当时的陈锡联也是最适合的人。早在1966年,陈锡联就已经是东北的实际负责人,他当时的职务是沈阳军区司令员、辽宁省革委会主任兼军管会主任兼省委第一书记。
而到了1973年12月,随着毛主席将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陈锡联从东北回到首都北京,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不仅如此,不到两年之后,1975年1月陈锡联再次升职,不但成为中央军委常委,而且还在国务院兼任了副总理的职务,分管国防工业和体育工作。
所以,在1975年,当时既担任军委委员又担任政治局委员的人,除了陈锡联,其他人都并非军队出身。想在这些人中选一个主持军委的人,陈锡联无疑是最合适的。
第三,陈锡联能够在毛主席临终前主持军委工作,也与叶剑英元帅的生病有直接关系。在1976年2月2日的中央中共中央1号文件中,有一个信息极为关键,那就是,陈锡联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前提是:在叶剑英生病期间。
也就是说,因为叶剑英元帅生病,才由陈锡联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作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元帅,在人民军队中一直拥有极为深厚的影响和资历。
而叶剑英元帅也一直深得毛主席的信任,早在1971年9月,叶剑英元帅临危受命,开始以军委副主席的职务主持军委工作。叶剑英主持军委工作一直持续到1976年1号文件发出之后才截止,持续了整整五年时间。
那为什么没有继续让叶剑英元帅主持军委工作呢?这主要与叶帅的身体健康有关系。
根据华国锋回忆:叶帅有病请病假,是医疗组在1975年12月写的病情报告。当时,这份报告报告邓小平,而邓小平很快批示:同意,可以到外地疗养,并报主席。
毛主席正是在得知叶帅有病需要疗养之后,才下定让陈锡联主持军委工作的决心。
第四,因为陈锡联没有野心。军权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重中之重,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军阀倚仗麾下军队横行霸道,使得中国民不聊生的局面依然记忆犹新。
而且,包括叶剑英、陈锡联在内的开国元勋们甚至亲眼目睹,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共同努力,才结束了乱世,有了新中国的成立。
所以,军权从来都是重中之重,它绝不能给予一个野心勃勃之人。陈锡联能够被毛主席指定主持军委工作,除了军事才华、资历、职务等相适应之外,没有野心也是极为关键的因素。而对此,邓小平也有过充分的肯定。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陈锡联其实一直是邓小平的老部下。
1937年,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八路军,并开赴抗日前线之时,陈锡联的职务是129师385旅769团团长,而八路军129师的政委,正是邓小平,所以,早在抗战之初,陈锡联就在邓小平的麾下。
此后,陈锡联一直在邓小平麾下作战并屡立战功。1947年,刘邓率12万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之时,陈锡联所部第三纵队,正是刘邓大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并全程参与了大军的所有军事行动。
而到了1949年第二野战军解放大西南之后,担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和川东军区司令员的陈锡联,依然在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的领导下。所以,陈锡联一直是邓小平的老部下。
两人戎马生涯共事长达十几年,邓小平对于麾下这个军事才华横溢、作战勇敢且极善于动脑的老部下是十分了解的,也是十分信任的。
因此,1980年,当陈锡联向中央提出辞呈后,邓小平同志还专门对一些同志说:陈锡联同志没有野心,他不会造反,他不是造反的人。
而事实也证明了邓小平的眼光。在中央1号文件下达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之后,陈锡联对于叶剑英一直是十分尊重的。例如,早在1976年10月,主持军委工作没多久,陈锡联就在玉泉山向中央写报告,要求不再主持军委的工作,还是请叶帅来主持。
只不过,由于当时华国锋同志否定了他的做法。当时,华国锋说道:你这个报告先不要写,叶帅还要协助我处理国内的事情,军队的事情你还要继续管一下。陈锡联才最终收回的报告。
即便如此,据陈锡联在回忆录中记载,在主持军委工作期间,他对于叶剑英元帅一直是十分尊重的,也经常向叶帅汇报工作,听取指示。
而到了1977年3月,当中央正式发文件,宣布叶剑英同志的身体已经恢复健康之后,陈锡联主持军委工作也告一段落:经过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今后中央军委的工作由叶剑英同志负责主持,陈锡联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