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一雪往日耻辱,扭转了山东诸侯肆意侵伐、不与会盟、视为蛮夷的局面。一举变为强国,开关东出,最终一统天下。
那么,战国变法,并非只秦国一家,各国先后均有变法,为何单单只有秦国成功了呢?
接下来,我们就逐一分析一下各国的变法。
魏国
进入战国以后,三家分晋。初期魏国土地富庶不如韩国,军力不如赵国。但是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一下将魏国国力、军力大大提升,一跃成为战国前期第一强国。
李悝首先废除贵族世袭,根据能力选拔官吏。将取消贵族俸禄省下来的钱用以招募贤才,发展生产,投入到经济当中。农业上,“尽地利之教”,采取平籴法,根据产能情况,以国家调控粮食价格,分配给农民土地,鼓励其劳动积极性。产能提升,国家变得富庶。
明确法治,建立《法经》,对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吏升迁,军功奖励均有明确规定。
而国家有钱了,就有条件强兵了。吴起又创建“武卒”制度,使魏国的军力大大提升。
经过李悝变法,魏国前期豪强了三代。从文侯、武侯到惠王,国力达到顶峰。但是在完成原始积累以后,魏国在向外发展的时候,魏国走错了步子。
魏国地理位置上本来就处于四战之地,在战略上你不能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要知道战国中期,强如秦国,坐拥天下形胜之地,尚不能以一敌六,需要通过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战略分化、离间六国,各个击破。魏国到惠王时代,仗着国富兵强,一味四处乱打。东西南北,就没他没打过的,不能运用合理的外交制衡策略,最终在桂陵、马陵、河西之战的连续败北后,彻底把自己给打趴下了。
所以魏国等于是,前期疯狂积累,中途一朝败家。
赵国
赵国的变法,是赵武灵王时期的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侧重于军事,忽略了经济,结果成了一条腿走路。
要说赵国将军事如此看重,或者眼中只有军事,那是有历史原因的。赵国立国之初,谋求发展,先后尝试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试探扩张,结果先后被魏、秦、齐、胡人打得屡屡碰壁,连腹心之患的中山国都灭不掉。赵国深刻吸取历史教训,急需发展军力。
到赵武灵王时,痛定思痛,改革军制。参考北方胡人的作战方式,摒弃华夏的宽袍大袖,改着贴身窄袖。淘汰战车,练习骑兵。实行胡服骑射。战力得到直线提升,灭掉中山国,北却胡人,拓地千里。使赵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唯一可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
但是赵武灵王的改革侧重军事,却忽略了经济。军力增长的同时,经济却跟不上。要知道强大的军力需要同样强大的经济作后盾。故而造成赵国作战,后勤无法充足保障。最直观的就是长平之战败于秦国。赵孝成王换掉廉颇,当真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吗?实则赵国实在是耗不起了,急需快速决出胜负。长期对峙,赵国就算不被打败,也被拖垮了。
所以赵国变法,实在是长短脚,就像是一个偏科的学生,单科满分,其他不及格,也考不上大学。
楚国
楚国变法,还得多亏魏国驱逐了吴起。楚悼王得到吴起,如获至宝。任其为相,举国以听,完全信任。吴起也以良好的业绩回报了楚悼王。
吴起在政治上改革官制,打破了贵族对官员队伍的垄断,提拔优秀的人才。规定贵族袭爵不得超过三代,又裁汰了一批无用的官职,节省下来的费用可用于强军。经济上,针对楚国地广人稀,将贵族迁徙到南方开发荒地,又将贵族原有的土地收归国有,国库税收得到增加。军事上,整军经武,抚养战斗之士。
经变法后,楚国对外扩张,南取百越,北收陈、蔡,击败三晋,西伐秦国。
但是吴起的变法只持续了十年,只有商鞅变法时间的一半。随着楚悼王离世便戛然而止,变法没有能扛得住楚国旧贵族的反扑。
楚国变法,犹如一个满怀雄心壮志的少年,因内疾而夭折。
韩国
韩国任用申不害变法十几年间,国家太平,兵力强盛,扩张上也小有成就。但在强国之路上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申不害变法除与其他国家变法同样讲求法治以外,还强调一点,君主讲究“术”治。君主用暗藏于心,不为外人所知的“术”考察、监督臣下。根据君主所考察出来的结果,确认官员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是否对君主忠诚,再进行相应的提拔和清除。
这种君主所操用的权术,虽然加强了君主的权威,巩固了君主的权利,但是主观性过强,且制约了法治的推行。并且也使得大臣效仿,以权术来应对君主,整个朝堂阴谋盛行,互相提防。满朝大臣都变得老奸巨猾起来。而且,“术”治将决定权施放于个人,各级官吏办事时,还需看君主的脸色,看大臣的脸色,你觉得这件事该办,我觉得这件事不该办。臣下有谏言却不敢直谏君上。
并且这种“术”治十分强调君主的个人能力,“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遇到明君能够把控朝局,带领大臣及国家呈现向上的态势。而遇到平庸的君主,则不起什么作用。甚至遇到昏庸的君主,一朝错误的决定,则将国家带向深渊。
所以韩昭侯在世时,在申不害的辅佐下,能够很好的运用这一套,把韩国带着向前发展。而韩昭侯一死,后世的君主玩不转这一套,韩国也就继续衰弱了。
所以韩国的变法,等于是一代人掌握奇巧可以吃饱,后世学不会,只能饿肚子。
齐国
齐国没太多说的,你说他变法了吧,但并不系统,只能说局部改革,重点在于整顿吏治,使政治清明。
但整个战国时期的变法浪潮,多数制约贵族,选贤任能,废井田,开阡陌,获尽地利,吸纳人口,开辟荒地,编练新军。在这样的浪潮下,齐国也不免会有所改变。
虽然齐国变法不深彻,但耐不住齐国先天条件太好了,地利、人口、资源,统统都是优,稍微整合一下,他就是个超级大国。
可是到齐闵王时期,一番作死,四处用兵,惹来了五国攻齐。复国后,深刻反思过了头,选择了在金钱堆上躺平。安心做生意,过日子。再不理中原征伐之事。最终连打都没打就投降了。
齐国可说是先天的富二代,以大本钱创业亏本后,选择躺平,懒得折腾,富贵由命,生死由天了。
燕国
燕国就更没什么说的了,最强的时候也就是外用苏秦,内用乐毅的那段时间。国内休养生息,部分改革。借用联军一朝灭齐,又一朝吐了出来。后期不顾大局老是偷袭赵国,可又打不过。
燕国可说是落魄贵族,长时间营养不良,一朝暴饮暴食,没能消化。想发财,却老走些旁门左道,最终也没发起来。
所以为什么各国变法,唯有秦国成功了呢?
因为秦国变法足够全面,打压旧贵族,释放人口,土地。废井田,开阡陌,吸引山东流民入秦开垦荒地,将秦人从农田中解放出来当兵,改革军制,以正、更两卒的制度,尽可能多的放大秦国兵源,以军功爵制,使秦人闻战则喜。
因为秦国变法足够深彻,商鞅两拨变法持续二十年时间,足以让整个秦国消化变法内容,就算商鞅不在了,秦法却深植于秦国朝野。
因为秦国变法具有可持续性,举国有法可依,凡事有法可循。而不将变法强国的希望寄托在一君一臣,这才能做到奋六世之余烈。
因为秦国变法之外,还能辅以合理的纵横外交策略以配合,施展合适的对外政策,收放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