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于 锋
说起宋词,人们想到的是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柳永的缠绵,辛弃疾的意难平。但其实除了这几座宋词的高峰,两宋319年间涌现出的优秀词人还有不少。江苏宜兴人、宋末元初词人蒋捷就是其中一位。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过他的名字,却都会背诵他的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出版的《江苏文库·精华编》中就收录了《蒋捷词校注》。
宜兴市周铁镇老街北侧的竺西书院创办于清光绪六年,由当地士绅为子孙攻读诗书而建。宜兴市档案史志馆副馆长史月波说,“竺西”二字正与有“竹山先生”之称的蒋捷有关。该镇东有竺山(又名竹山、足山),蒋捷曾在竺山隐居,书院在竺山之西,故名“竺西书院”。从落成以来,蒋捷的铜像就被供奉于书院中,激励后世子孙爱国爱乡,读书成才。
蒋氏是宜兴名门望族。北宋时,著名文学家、名臣蒋之奇正是蒋捷先祖。蒋之奇和苏轼是同年进士,也是一生好友。受蒋之奇以及另一位宜兴好友单锡影响,苏轼曾几次来宜兴游玩,并在此购买田地,准备终老于宜兴的山水之间。
和先祖相对平静的人生不同,蒋捷却生活在一个兵连祸结、王朝更替的年代。《蒋捷词校注》的整理者、常熟理工学院教授杨景龙介绍,蒋捷大概生于南宋淳祐五年(1245)前后,于咸淳十年(1274)中进士。几年后,南宋王朝灭亡。蒋捷义不仕元,他隐居于竹山(竺山)很长时间,又在吴越一带,也就是今天的苏南、浙江漂泊流浪。从他的《贺新郎·吴江》《贺新郎·兵后寓吴》《一剪梅·舟过吴江》《高阳台·江阴道中有怀》《梅花引·荆溪阻雪》《阮郎归·客中思马迹山》等词作可知,太湖周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晚年的蒋捷迁居武进,教书授徒度过余生。蒋捷大概在1314年之后去世,葬于竹山福善寺。
蒋捷著作颇丰,由于战火浩劫,仅留下了一部《竹山词》,收词九十三首又一阕。杨景龙认为,蒋捷词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漂泊词、节令词、题咏词、记梦词、惜春词、赠答词、言情词等几类。漂泊词占了一定比例。南宋灭亡时,蒋捷正在壮年,又刚刚中了进士。但深受理学影响的他以“遗民”自居,以隐逸和漂泊来对抗元朝的征召。流浪途中,他写下一系列羁旅、纪行、思乡的漂泊之词,抒发深沉的故国之思。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首《一剪梅·舟过吴江》就写于蒋捷流浪途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吴淞江的春和景明勾起了蒋捷的乡愁,他感叹樱红蕉绿,时光易逝,美酒虽可以暂时排遣别绪离愁,但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国的伤怀却始终萦绕心头。
蒋捷的言情词则多写离别、相思和儿女情长。杨景龙认为,蒋捷的另一名作《虞美人·听雨》可归入他的“言情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少年、壮年、暮年,蒋捷回忆不同年龄阶段的三次“听雨”,少年时的风流得意,壮年时的漂泊无依,暮年时的寂寞悲苦,如今只能“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三种不同的人生况味融于一词,写尽一生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但深深隐藏的依然是蒋捷心中无法消解的故国愁绪。
蒋捷与另外三位优秀的词人——王沂孙、张炎、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清代文学家、兴化人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蒋竹山词未极流动自然,然洗炼缜密,语多创获,其志视梅溪较贞,其思视梦窗较清。刘文房为五言长城,竹山其亦长短句之长城欤。”在刘熙载看来,蒋捷的词,情怀比南宋婉约派词人史达祖(梅溪)更具清贞独立之气,而要论清新明丽,又在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梦窗)之上。刘熙载甚至认为,如果说唐代诗人刘长卿(刘文房)是五言诗的“长城”,那蒋捷可以说是词(长短句)的“长城”。虽是一家之言,但也反映后世很多论者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