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随着内忧外患日益严重,诸边和内地的军政格局发生了变化,于是总督、经略、督师等负责军务的高级官员应运而生。或许有些读者会好奇,这三者在权力和级别上究竟有何差异?
为了让大家建立基本的了解,御史参考了相关的文献资料,逐一进行了讨论。
首先谈谈督师
在明代负责军务的大臣中,督师的地位和任职资格都是最高的,通常由大学士或尚书担任。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督师这一职位在明代的存在时间相对较短,基本上是天启年间以后才出现的,并且未能成为固定的制度。
天启二年八月,辽东局势紧张,朝廷与吏部认为必须派遣一位高威望的大臣前往辽东主持大局。然而,京城的大臣普遍认为辽东的军政形势难以扭转,因而无人主动请缨。此外,当时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当时担任兵部尚书并兼任东阁大学士的孙承宗主动请缨前往山海关外督军。由于孙承宗身为阁臣,朝廷因此任命他“以原官督理关城及蓟、辽、天津、登、莱各处事务”。同时还为他铸造了“督理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军务内阁”的印章。
孙承宗在山海关期间,四年间修筑城堡,训练军队,进行了多项筹划。然而,天启五年十月,他因受到魏忠贤的中伤而被罢免。根据现存记录,孙承宗应是大明开国后首位以“督师”之名主持军务的人。
在崇祯年间,涌现了不少督师人物,包括袁崇焕、洪承畴、丁启睿、吴牲、杨嗣昌和孙传庭等,皆受命担任督师。崇祯十五年三月,皇帝命令陕西总督孙传庭和凤阳总督史可法,均需听从督师丁启睿的节制,这表明了督师的地位高于总督。
再谈论经略之事
经略同样是统领军队的高级文臣。万历之前,偶尔会提到经略文臣,但在万历时期,经略文臣更为典型,人们普遍认为此时的经略已成为正式官职。明朝后期,主要有三大经略:陕西宣大经略、朝鲜征倭经略和辽东经略。
设立于万历十八年的陕西宣大经略,又称为西北边经略,当时面临蒙古的威胁。朝廷决定派遣兵部尚书郑雒兼任都察院右都御史,负责经略陕西的四镇以及宣大、山西等地的边境事务。
次年二月,郑雒辞去了总督三边军务的职务,以便全力负责经略事务。万历二十二年二月,掌管陕西四镇及宣大山西边务的兵部尚书郑雒因病请求辞职,从此不再设立陕西宣大经略的职位。
万历二十年,日本入侵朝鲜,朝鲜因此向明朝请求援助。明廷遂派兵抗倭,并设置了文臣经略和武将提督。同年八月,命兵部右侍郎宋应昌前往保定、蓟州、辽东等地,负责“经略备倭事宜”。
不久之后,宋应昌和李如松被召回,随即一度担任蓟辽总督兼经略之职。宋应昌之后,邢玠、顾养谦和孙矿先后担任征倭经略,且任期较长。然而,朝鲜罢兵后,征倭经略的职位便被取消。
辽东经略是明朝后期最为知名的职位,设立于万历四十六年。当时女真人入侵辽东,朝廷任命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并铸造了一枚刻有“经略辽东等处”字样的印章。
由于扬镐在萨尔浒之战中遭遇失败,明朝廷随即改任熊廷弼为辽东经略。万历四十七年六月,熊廷弼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开始经略辽东。
然而,熊廷弼在担任辽东经略期间经历了多次起伏,最终在天启年间被冤杀。继熊廷弼之后,袁应泰、薛国用、解经邦、王在晋和高第等人相继登上这一职位。
经略不仅权势显赫,地位崇高。大学士王锡爵曾上奏:“既然经略大臣被委以重任,朝廷应只管总揽大局,给予大方向的指示,而琐碎的小事应当一律宽容,不必遥控。”
最终是总督。
明代总督的设立情况众所周知,通常认为始于正统六年。明朝中后期,有四个定期设立的总督,即两广总督、陕西三边总督、宣大山西总督和蓟辽总督。其他总督虽然在不同的时期也曾设立,但大多因应特定事件而临时设置,未成常态。
总督的设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边疆和内地各省在发生重大战争时,通常会波及数个省份,而当时每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是巡抚,他们只能在自己的辖区内指挥军务,无法跨省协调。这种局限性常常导致无法统筹全局,甚至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
在这种背景下,兼管数省数镇军政事务的总督制度应运而生,其设立的初衷亦是为了军事需要。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督师、经略和总督三者之间,督师和经略的权力地位差异不大,实际职责也相差无几。然而,就任职资格而言,督师略占优势。
经略与总督通常是同时设置的,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万历十八年,兵科给事中薛三才上奏说:“若论事权,经略的权力重于总督;若论责任,总督的职责又比经略更为专一。”
以辽东经略为例,万历四十六年八月,朝廷赐予其绝对权威,颁发尚方宝剑予杨镐,“总兵以下若有不服从命令者,均以军法处置;将帅以下如有抗命者,先斩后奏。”而常设的总督通常并不会被赋予如此重大的权力。
总体来看,经略的地位高于总督,但朝廷并未明确指出经略可以节制总督,两者之间经常发生分歧。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督师的地位略高于经略,而经略的地位又略高于总督。
#深度好文计划#
下一篇:原创 刘禅如何看待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