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8年)四月,已经称汗建立后金国努尔哈赤正式向明朝发动进攻,轻而易举地袭破了抚顺,守将李永芳带领部下500人剃发投降,成为明清战争中的早期汉奸之一,而抚顺守备王命印、把总王学道、唐钥顺等明军军官拒绝投降,全部战死,努尔哈赤获得人畜三十万,并将抚顺城拆毁。
抚顺如此轻而易举地陷入敌手,明军自然不甘心,广宁镇守张承荫、辽阳副将颇廷相、海州参将蒲世芳等人领兵六千人追击后金军(按《满洲实录》的说法是10000人)结果几乎全军覆灭。努尔哈赤又在五月份连续攻克抚安、花豹冲、三岔儿等十余座明军城堡。到了7月20日,一举攻克鸦鹘关,包围清河,清河守将邹储贤拼死抵抗,但由于寡不敌众,清河城破,城内兵民万余人全部被屠杀,抚清之战结束,努尔哈赤大获全胜,掳获大量人口。
明朝在和后金的第一次冲突之中就遭遇如此之惨败,损失大量人口,丢失了大片领土,真可丢人丢到姥姥家了,然而抚清之战却戳破了后金“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神话。
我发现一个现象,绝大多数人对于明清战争的印象就是“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但凡是清军一出现在战场上,别管是明军还是大顺军大西军都会瞬间从军人变成惊慌的兔子,四散逃命”他们认为,这个才是真正历史。如果有人把明清战争解读为双方势均力敌的血腥拼杀,那就一定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我曾经写过一些关于明清松锦大战的文章,结果就惹得一些人不满,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看来,我总是在给明朝军队的失败找借口。
就像我之前说过的一样,我们有一些网友对历史的敬畏仅限于某一群体或者某一个历史时间段之上。
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十分粗浅的,还停留在哪边人多哪边就可以打赢,哪边人猛那边人就可以打赢,哪边被打败,哪边就战斗力差,以此推之,赤壁曹操被打得全军尽墨,看来孙刘联军的战斗力恐怕要比曹军的战斗力高上几个等级了,然而这是真的吗?
决定战争胜负的永远都不只是军队的人数,战斗力,指挥官指挥的水平,还包括了一系列的不稳定因素,而这些不稳定因素(也就是他们所谓的借口)在很多时候都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就以我们说的这抚清之战为例,张承荫等人领兵6000人追击后金军,按《满洲实录》的记载,明军“兵分三处据山险掘壕列火器安营”,对后金军大发火炮,结果风向突然改变,火炮发射的硝烟被吹向明军阵地,直接把明军的视线遮挡住,后金军趁机攻杀,明军几乎全军覆灭,成功逃跑者不到十分之一二,按照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的说法,张承胤部的火炮出了大问题“火从后爇”,结果被后金“趁之”于是全军覆没。
综合起来就是张承胤这6000人之所以如此之快的覆灭其重要原因在于火炮出现了大问题,但是要按照某些人的理论,这也是“找借口”。但实际上,明军火炮出现事故,后金军“趁之”,本身就是后金将领擅长把战机的一种表现,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能够准确把握战机,谁能够说这不是一个优秀将领应有的素质呢?
清河堡之战恐怕会被更多人所抨击,因为按明方的记载,在放弃了城外的有利地形之后,守将邹储贤带领守军拼死抵抗,用火器打死后金千余人,后金伤亡惨重,最后在挖垮城墙东北角时,居然“叠尸而入”,踩着自己人的尸体冲进城内全歼守军,由此可见,恐怕清河攻防战,后金赢得并不轻松,虽然守军只有6400人。此战后金可以胜利完全就是因为人多而已,以数万之众围攻六千人,没有不胜利的道理。然而即使是这样,后金依然积尸如山。
所以哪有什么“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呢?”明清战争始终都是一场实力对等的血腥战争,后金在对明朝的作战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很少所谓的一边倒屠杀的现象,而整个明清易代的大格局始终是要去从宏观角度去考虑的,并不能只看双方的军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