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张学良发动兵变,成功“捉蒋”,对于老蒋该杀还是该放,各方势力议论纷纷。
面对动荡的局势,伟人迅速做出决断:放蒋才是上策!
当时许多人很不理解,明明伟人和老蒋都互相对立,为何反而还主张放蒋呢?而不久之后,事实证明伟人的建议是正确的,令人佩服无比!枪响华清池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此时,蒋介石还在睡梦之中。突然,居所外枪声大作,吓得他来不及换衣服,穿着睡衣就赶紧从五间厅的后窗跑路。
幸好蒋介石是军人出身,不一会,就在两名侍卫的保护下,一口气跑到了华清池的后山上,打算从后山后门逃走。可此时时间是凌晨四点,后门门锁紧闭。他只得颤颤巍巍地爬上围墙,试图翻墙逃离。
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但翻过围墙后,又跌进一处深沟,这一跤把蒋委员长摔得十分够呛,他挣扎了好几分钟都没能爬起来。
歇息了一会以后,来不及检查伤势和恢复体力。如惊弓之鸟的蒋介石深恐追兵追上,就又起身跌跌撞撞地逃至骊山,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卫兵。
半小时后,狼狈不堪的蒋介石,终于登上了山顶。但穷追不舍的追兵也已将骊山团团包围,蒋介石侍卫与叛兵再次爆发激战。
短短一个钟头,蒋介石的卫兵就被全部击毙。躲在山顶一石洞内,正瑟瑟发抖的蒋介石终于被揪了出来。通过“叛兵”的军服,他终于明白事情的原委:自己已经被张学良扣押了。
至此,张学良的“捉蒋”行动,大获全胜。筹谋“捉蒋”
其实最初,张学良和蒋介石并非仇敌。相反,两人关系还十分要好,甚至还是拜过把子的结拜兄弟。
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他因执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他一夜之间被骂成了千古罪人。更要命的是,东北军内部,也开始不断出现争执。从此,张学良开始深深地怀疑,蒋介石的政策是否正确?
恰在此时,苦闷的张学良,在机缘巧合之下,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这些进步书籍,让他茅塞顿开,并产生了新思想的萌芽。也为日后我方出面,调停西安事变,进而促使达成全民族抗战统一阵线打下了基础。
而让他下定决心,弃暗投明,甚至主动与我方接触的契机,发生于他与杨虎城的相识。
杨虎城也是西安事变的主要策划者。他与出身优渥的张学良不同,杨虎城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经历的苦难生活让他明白,只有联共抗日,才是中华民族的正确出路。
因此,他一直坚定主张抗战,并对我方暗中提供帮助。
在杨虎城的影响下,张学良秘密会见了周总理,正式与我方达成了停止内战、逼蒋联合等八项协议。1936年5月,杨虎城、张学良与我方“三位一体”的大联合形成。
另一方面,老蒋也逐渐觉察到了,张学良思想的转变。两人表面上虽仍以兄弟相称,但关系早已出现了裂痕。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飞抵西安。这次来西安,他除了继续冥顽不化地强推所谓“剿匪政策”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已在秘密准备清除张学良、杨虎城两人了。
12月12日,为了逼迫老蒋抗日。张学良、杨虎城于当日凌晨发动“兵谏”,西安事变正式爆发。事件发生后,引起了我方高层的高度关注。我方关于西安事变的讨论
西安事变发生得太过突然,就连伟人都感到始料未及。这既是契机,也是挑战。
伟人等我方高层,清醒地认识到,这起事件一定会深刻改变我国历史的走向,这是一个必须谨慎、妥善处理的重要历史拐点。13日,我方召开会议,详细探讨了西安事变的问题。
会上,伟人指出了该事变的本质,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重要基础。伟人认为:这次事变的主要矛盾,是坚持抗战派与妥协派的矛盾,对这一事变的处理,应以争取全国联合抗日为目标。
在谈到张、杨二人发动西安事变的性质问题上,伟人整体持积极褒扬态度。
他认为“捉蒋”对历史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又忧虑这次行动过于冒进,可能会导致全国激烈的动荡。最终,根据会议精神,确定了拥护张、杨二人,通过西安事变,影响全国一致抗日的方针。之后,高层继续深化了对于西安事变一事,具体处理办法的讨论。
首要决定的,就是名义最高领袖,蒋介石的处理问题。
到底是“杀蒋”还是“放蒋”?高层内部意见不一。
比较激进的观点认为,蒋介石策划白色恐怖,暗杀了许多进步人士,是毫无疑问的千古罪人。应该趁此机会,将蒋介石直接处理掉。
但伟人当即反驳了这一提议,他详细分析了国内局势,认为蒋介石真的被杀,局势不仅不会对我方有利,也不会对人民有利。一片混乱的国家,反倒是日本侵略者乐意看到的。
伟人语重心长地表示,现在中国的主要矛盾,并非我方与蒋介石的内部矛盾,而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敌我矛盾。为了全国人民统一的抗日阵线,蒋介石这一名义领袖还不能倒。
最终,伟人总结到:在蒋介石问题上,“杀蒋”要不得,会落了日本人的圈套。我们应该争取“放蒋”,联同蒋介石一致抗日。最终,我方一致认同,西安事变应和平解决。
而事情的发展,也证明了伟人的高瞻远瞩。事变后各方反应
西安事变发生后不久,国家局势走向果如伟人所预料的那样,急速恶化。
因张学良筹划此次事件时,准备不足,甚至没想过如何收场的问题,导致事件迅速“高开低走”。
被扣押的蒋介石,也预感到张学良等人的冒进行动,将会导致事态愈发失控,自己也难逃一死。心如死灰的蒋介石,在狱中已写下了三份遗嘱。日夜忧虑中,以至看到有人拿着手枪来找他,他都会认为是来枪毙自己的。
而外部的世界,则更加混乱。最高领袖被扣押,制造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各路派系粉墨登场,都想趁乱捞取最大利益。甚至有人想在乱局之中暗杀蒋介石与张学良等人,趁机夺权。
更让张学良始料未及的是,这场本应该是“联蒋抗日”的兵谏行动,最终竟反倒给了日本人可乘之机,险些葬送了我国抗日事业。
12月16日,在日本势力的介入下,亲日派首领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他打算趁着乱局,以“征讨”的名义,武力进逼西安,甚至还派出飞机轰炸。此时的他,正做着一举消灭张学良与蒋介石,好自己一人独揽大权的美梦。
另一方面,在上海治病未与蒋介石同行的宋美龄,看见报纸上铺天盖地“西安兵变”的消息,甚至有报纸公然声称“蒋介石已死”。这让她急得跳脚,立即动用了全部力量,拼命营救自己的丈夫。
之前被蒋介石压制的几大军阀此时也跳了出来,蠢蠢欲动。国民党内部派系分裂,国内局势一时之间变得极度混乱。
文豪闻一多在当时的演讲中,更是哀叹“西安事变将使国家倒退20年前大混乱!”“这是要害了整个国家!”周总理积极斡旋,达成六项主张
眼见西安事变不断复杂化,矛盾不断升级,事变影响也有走向反面的危险时。
最终站出来将事件拉回正轨的,还是伟人。
12月17日,在伟人的指示下,周总理等高层领导人飞抵西安,与各方代表相谈。周总理的到来,给骑虎难下的张、杨二人吃了一颗定心丸。随后,周总理立马马不停蹄地会见多方代表,并掌握了大量一手情报。
他通过调查了解得知:煽风点火的亲日派何应钦,其目的完全如主席所料,就是为了制造内战,好让日本人渔翁得利。
亲美派的宋美龄,则终于表达了抗日决心,致信周总理称“宁抗日勿死敌手”。而蒋介石的态度也开始缓和。
18日,周总理又会见了张学良,杨虎城两位西安事变的策动者。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详尽分析了国内外局势。最终,他们同意了我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至此,西安事变在我方的努力下,已基本拉回统一抗日的正轨。
之后,周总理正式向各方人士提出我方主张,表示除了联合全国积极抗日以外,别无所求。这一诚恳的主张受到了各方一致认可。
24日,在我方积极斡旋之下,宋子文、张学良、杨虎城与我方代表周总理组织谈判,终于达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会谈结束后,周总理又会见了蒋介石,最终,蒋介石也认同了联合抗日的主张。
就在众人都以为西安事变终于解决的时候,张学良的一个行动,让刚刚好转的局势再次急转直下。危机再起与结局
关于释放蒋介石这一问题,东北军内部之间,再次爆发了激烈矛盾。
东北军大量高层将领都认为,虽然赞同和平解决,但是如果就这样轻易释放蒋介石,可能会招致其残酷的报复。
他们深感不安,并给宋子文为代表的蒋介石方面写信,信中以蒋介石的生命安全为要挟,要求他们签署中央军撤出潼关的文件,之后才能释放蒋介石。否则,他们将誓死反对。
得知此事后的张学良,深恐夜长梦多,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和平局面再出什么大乱子,于是未与杨虎城等人甚至也未与周总理商量,就把蒋介石偷偷送回了南京。
结果,刚一下飞机,张学良就被蒋介石拘禁了起来。东北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再次爆发严重内乱,成了一大遗憾。
但总而言之,西安事变,是抗战最关键的转折点,它迫使蒋介石发生战略转向,使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为一致抗日,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虽张学良、杨虎城的行动过于冒进,险些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但其积极的历史意义,依然受到了我方的高度赞誉。
而最终一锤定音,将西安事变,引导向成立全国抗日统一阵线的,是伟人的远见卓识与周总理的积极斡旋,最终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挽救了民族危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