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亮剑》中,原国民党暂七师师长常乃超曾对李云龙无奈地说:“国军的命令是天才制定的,却让蠢材去执行。”这句话对于整个抗日战争而言,确实切中要害。
北伐战争后,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了全国,无论兵力还是财力,在各势力中均处于领先位置。其人才储备亦是相当丰富。然而,固执己见的蒋介石似乎总是能够将优势转化为劣势。他没有善用现有的人才,反而偏爱使用庸才,最终导致国民党退出大陆,被困于台湾。其中,著名将领薛岳就是一个被耽误的例子。
薛岳,被称为“老虎仔”,是国民党军中最出色的将领之一。他在三次长沙战役中累计消灭了10万日军,是消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之一。但在国共内战期间,薛岳的声望和战绩平平。因此,有人认为在以大兵团作战为主的解放战争中,风格老派的薛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杜聿明、王耀武等新兴将领取代。然而,这真的是事实吗?并非如此。
对手的评价往往最为公正。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对薛岳有过这样的评价:
“薛岳用兵机敏果断,而顾祝同一直是我军的败将,用庸才代替干才。这正是国民党走向崩溃的象征。”
粟裕很少对国民党将领给予高度评价,但薛岳是个例外。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期间,薛岳都曾给我军造成极大的困难,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对手。然而,这样的将领始终未能获得蒋介石的真正认可,最终被其彻底边缘化。
从出身看,薛岳并非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他毕业于保定军校,早年在粤军服务。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叶挺指挥的警卫团1营守卫总统府前门,而薛岳率领的3营则阻挡后门,多次击退叛军。他的英勇和果敢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资历上讲,薛岳并不比蒋介石差。
北伐战争结束后,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内最强大的军阀。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薛岳随俞作柏、张发奎等反蒋,但最终未成功。事后,失望的薛岳逃至香港九龙,以“学习德语”自娱。
尽管对薛岳不
信任,蒋介石还是对他的军事能力给予认可。当时日军已占领东三省,并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而蒋介石仍执着于“攘外必先安内”,不断围剿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
考虑到国家正需人才,蒋介石决定与昔日的反对者和解,不计前嫌。因此,蒋介石多次邀请薛岳复出,协助他打击红军。最终,薛岳以平民身份出任国民党第五军军长,全权负责“剿共”任务。
在第五次“围剿”中,中央红军遭到挫败,被迫开始长征。蒋介石命令薛岳率领数十万大军紧追红军。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薛岳也追了同样的路程。此时,毛泽东曾戏谑地表示:
“感谢伯陵(薛岳的表字)兄远送。”
追击期间,薛岳不仅专注于剿共,还按照蒋介石的意愿,清理了一路上不服从中央的军阀,如“贵州王”王家烈。在薛岳的逼迫下,王家烈被迫下台。1937年5月,蒋介石任命薛岳为滇黔绥署主任兼贵州省主席,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南之王。
因此,薛岳由于“剿共”之功,从一介杂牌一跃成为具有半中央军性质的将领。他与蒋介石进入了“蜜月期”。
然而即便如此,蒋介石仍未从心底里认同和信任薛岳。薛岳曾经反对过蒋介石,这始终是两人之间的隔阂。同时,薛岳极具主见的性格也使蒋介石颇感困扰。
众所周知,蒋介石的指挥水平普通,缺乏显著的军事天赋。然而,他却自视甚高,喜欢微观指挥,甚至连前线的机枪如何部署都要亲自干预。对此,前线将领普遍感到不满,但不敢明言。不听从蒋介石的指挥,赢得胜利也难以得到赞赏,失败则受到严惩。因此,许多将领索性选择了顺从,任由蒋介石指挥。
在这种情况下,薛岳显得格外不同,他敢于直面蒋介石不合理的命令。薛岳的部下,第9战区参谋处副处长赵子立回忆说:
“薛岳在作战指挥中比较信任自己的判断,对于蒋介石的军令,如果觉得不合适,他也不会盲目执行。”
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中日双方激战正酣,日军主力距离长沙仅140公里。为了保护自己的嫡系
部队,蒋介石电令薛岳:“不要强行抵抗,可以放弃长沙。”但薛岳回答说:
“长沙不守,军人之职何在。”
因此,薛岳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了蒋介石的撤退命令,选择与日军坚持战斗。期间,薛岳甚至冒险挂断了蒋介石的电话。众所周知,不遵守蒋介石的命令后果极为严重,例如韩复榘就因此被处决。但为了守护国土,薛岳决定拼上一切。最终,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他大败日军,赢得了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长沙战役的胜利为无数民众避免了战火的苦难,对国家和人民都是一件好事。但对蒋介石而言,情况并非如此。蒋介石一向重视军权,是典型的军阀。因此,他最厌恶部下挑战他的权威。薛岳不仅违背他的命令,还打了胜仗,无疑削弱了他的权威,甚至威胁到他的独裁地位。因此,对薛岳的不信任在蒋介石心中进一步加深。
更加火上浇油的是,薛岳为了纪念牺牲的部下,特意组建了“精忠报国团”,定期举行悼念活动。然而,蒋介石极为忌讳手下将领组建自己无法控制的小团体。因此,他将薛岳召至南岳衡山,严厉斥责了一顿,并要彻查“精忠报国团”。薛岳感到非常惶恐,反复向蒋解释,这才避免了进一步的追究。
由此,薛岳认为蒋介石内心狭隘,难以相处。抗战期间,薛岳的功绩显赫,难免让蒋介石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因此,抗战结束后,薛岳选择退休,远离政治舞台,前往上海过上了隐居生活。如果没有后续的内战,薛岳或许能安享晚年。但蒋介石却不愿放过他。
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在国家急需人才的时候,蒋介石再次想到了薛岳。于是,他命令薛岳立即到军队报到,担任山东省主席兼济南绥靖主任。但薛岳并不愿意参与内战,觉得与蒋介石共事犹如与虎谋皮。
蒋介石不死心,派陈诚亲自前往上海劝说薛岳。第一次请求薛岳担任陆军总司令,他婉拒了;第二次则邀请他担任海军总司令。
薛岳一听此提议,感到颇为荒谬:“我从未担任过海军一天,怎能担任海军总司令呢?”
蒋介石见薛岳始终不肯就范,便于1946年5月将其召至南京,并严厉地说:“共产党一旦渡江,你岂能在上海高枕无忧?为了党国的生存,我命令你立即前往徐州,接替顾祝同。”薛岳见蒋介石亲自出马,不好再拒绝,于是勉强接受了这一职务,担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负责淮海地区的战斗。
薛岳一上任,就给华东地区的解放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毛泽东得知薛岳到达华东后,多次提醒陈毅等人:“你们遇到薛伯陵务必小心。”然而,到了战场上,我军果然中了薛岳的计。当时我军在华东的根据地主要有山东、两淮及华中,其中两淮地区连接山东和华中,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对南京、上海构成巨大威胁。因此,薛岳将目标锁定在两淮。
当时我军在华东主要有两支力量:陈毅、宋时轮领导的山东野战军和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这两支部队分别在不同区域作战,尚未合并。薛岳针对陈毅和粟裕的弱点,制定了一个“声东击西”的战术,虽然目标是苏北,但表现出北上泗县、沭阳的姿态。实际上,他派遣一位将军突袭两淮。为此,薛岳还特别向蒋介石请求配备了被称为“御林军”的美制74师。
1946年8月19日,薛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第七十四师为主力,辅以第七军、第二十八师、第六十九师和第二十六师第四十一旅,组成苏北绥靖军,执行分路进军、佯北实南、夺取两淮的计划。
薛岳特别叮咛张灵甫:“我的目标是‘挖心’战术,只有你的师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北上阶段,你们要保持低调,跟随其他部队前进;南下阶段,则要迅速行动,出其不意,占领新四军在苏北的重镇淮阴。沿途遇到小股敌军,能够消灭的就消灭,吃不掉的就留部分兵力监视,不能耽误主力部队的行动。”
在薛岳的策略误导下,山东野战军果然上当,将主力集中在泗县和沭阳,完全没有预料到国军竟然会攻击两淮。这样,74师突然从国军后方杀出,以极快的速度直取两淮,最终成功攻占了两淮根据地,切断了山东与
华中根据地的联系。
粟裕无奈,只好带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山东,与陈毅会合。因此,薛岳不仅占领了两淮解放区,还毫无血战地夺取了对南京构成致命威胁的华中解放区,可以说是取得了全面胜利。
就在薛岳的胜利达到顶点时,粟裕全面接管了华东野战军的军事指挥,薛岳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在鲁南战役中,陈毅、粟裕巧妙设伏,全歼了26师和第1快速纵队。我军不仅消灭了3万国民党军,还缴获了24辆坦克、数十门美式重炮和420多辆卡车,极大地改善了华野的装备情况。
鲁南战役的失败让蒋介石极为愤怒,他似乎将薛岳之前的功劳全都忘了:
“半年来剿匪损失以此为最大。此乃伯陵(薛岳)指挥失误,将战车和重炮都置于前线最突出的部分,且部署时间过长,这无异于将精良装备送给了敌人,违背了战术原则。”
空军司令王叔铭也趁机攻击薛岳:
“国军如此无法作战,高级指挥官应负责。徐州外围的失败,薛岳应负主要责任,而陈(诚)总长至今未有任何表示……薛岳连续损失两个师和全部快速部队,许多军人对此表示不满。”
面对愤怒的朝议,蒋介石本就不喜欢薛岳,便趁机将其边缘化,剥夺了他的指挥权。而接替他的是蒋介石的亲信——能力平庸的陈诚。
陈诚上任后,立刻制定了南北夹击50万大军的方案,希望彻底消灭华东野战军。然而陈毅、粟裕运用对方的策略,设下声东击西的陷阱,先是让陈士榘带领一个纵队假装死守首府临沂。实际上,全军北上,进攻驻守莱芜的李仙洲的七个师。蒋介石和陈诚果然上当,导致李仙洲的五万大军在瞬间全军覆没。
此战明明是蒋介石和陈诚全程指挥,薛岳几乎未参与。然而,在莱芜战役之后,蒋介石却将所有责任归咎于薛岳。他大声斥责薛岳“作战无能”“指挥无方”。在战略会议上,蒋介石公开表示:“全国战场中,杜聿明表现最好,薛岳表现最差。”
蒋介石毫不犹豫地撤销了薛岳的职务,然后让更加无能的顾
祝同接替了他。顾祝同的军事才能很一般,他的唯一优点是无条件服从命令。据薛岳后来回忆,他被撤职的原因是因为他对蒋介石的指挥持有不同意见。蒋介石的用人原则一向是“宁用饭桶,不用人才”。
从此,薛岳不光彩地退居二线,带着“总统府参军长”的虚职被打入冷宫。
#深度好文计划#尽管失去了指挥权,薛岳的敏锐洞察力依然能给解放军带来极大的麻烦。
淮海战役爆发后,黄百韬兵团被围,情急之下的蒋介石命令黄维兵团立即前往支援。他命令黄维兵团立即向徐州进发,不得以任何借口延迟行动。从路线上看,是从驻马店出发,经过正阳、新蔡、阜阳、蒙城、宿县直达徐州,几乎是一条直线,这反映了蒋介石的急迫心情。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虽然没错,但也必须考虑地形条件。黄维兵团是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拥有战车营、榴弹炮营及大量汽车部队。然而,从驻马店到宿县的路程中,路面多为泥泞,还需穿过南汝河、洪河、颍河、西淝河、浍河。因此,尽管路线近,部队行进必然缓慢,容易受到解放军的拦截和追击。对于黄维兵团来说,这是一条极不利的路线。
蒋介石完全慌了,但作为“总统府参军长”的薛岳依然保持冷静。他立刻建议,黄维兵团不应前往宿县,而应去固镇与李延年部会合,形成更大的兵团,然后集中六个军由南向北配合徐州集团打通津浦路。
薛岳的这一建议无疑是明智的,虽然路程有些远,但胜在稳妥。一旦黄维兵团与李延年兵团会合,其实力必将大增,中原野战军不会那么容易将其包围。如果黄维兵团和李延年兵团一同北上,粟裕对黄百韬的包围必将出现缺口。考虑到黄百韬的顽强抵抗,华野也已经力竭,黄百韬兵团若不被歼灭,无疑会给粟裕和华东野战军带来巨大的困扰。
然而,急切之下的蒋介石根本听不进薛岳的建议,他急于解救黄百韬。不料黄维兵团刚到蒙城,宿县就被中野占领,随后中野迅速形成包围圈
,一举围住了黄维兵团。蒋介石没能救出黄百韬,反而还损失了一个黄维,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果蒋介石能听从薛岳的建议,黄维兵团可能不会覆灭,黄百韬兵团也有可能被救。可惜蒋介石对薛岳的不信任,让解放战争的结束时间大大提前了。
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1949年10月,薛岳重返军界,负责防守海南岛。然而蒋介石对他始终不信任,担心他拥兵自重。他曾在日记中写道:“薛伯陵忘恩负义,不过是白崇禧的翻版。”
面对如排山倒海般的解放军,薛岳最终未能守住海南岛,只好灰溜溜地撤退到台湾。薛岳抵达台湾后,在嘉义县安家,每天通过读书、种花、打猎来消遣。从两蒋到李登辉时代,薛岳一直作为国民党的元老“发挥余热”。
民进党上台后,这位百岁老将遭受了多次迫害和戏弄。1998年,薛岳以102岁高龄去世,为他漫长的一生画上了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