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弟弟很爱学习,也很有礼貌。他每次来到黄伯伯的牢门前,总是先轻轻地敲几下门,得到许可,才走进去……”
这是《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文中的节选片段,大家对“小萝卜头”宋振中都已非常熟悉,但却很少有人了解这位“黄伯伯”。
他并不是作者编造出来的人物,而是真实存在的一名爱国将领。
“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晚,沈阳城内的所有守军纷纷撤离,执行蒋介石所谓的“不抵抗”命令,只有这位“黄伯伯”率领城内的警察与侵华日寇对抗,打响抗战第一枪!成为当时唯一一支没有实行“不抵抗”命令的队伍。
之后,他又收拢残部,组建东北义勇军,继续同日寇周旋,打击日军嚣张气焰。
张学良将军被软禁后,他奔走呼号,积极组织营救。
为了能够全力抗日,他义无反顾投身共产党的队伍,却惨遭敌特逮捕。
他惨遭迫害,身陷囹圄十二载,直至英勇就义仍大义凛然,“报国欲死无战场”是他的真实写照。
他就是“血肉长城第一人”,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
一、投笔从戎
1896年,黄显声出生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
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使得我国的东北在日本和沙俄人之间来回易手,百姓的生活被列强压榨,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年幼的黄显声目睹了这一民族被分裂的时刻,他受够了这样的生活,更想要让这样的生活得到改变,赶走这些不怀好意的侵略者。
早年,他就读于安东道立中学,他开始刻苦学习书本知识,希望将来可以用知识来改变这个“残破”的时代,废寝忘食成为了他学习生涯的主旋律。
功夫不负有心人,1918年,黄显声顺利考入北京大学文科补习班,在学习更多知识的同时,他开始接触进步书籍,并结交了很多和他有同样理想的有志青年。
此时的中国已经落入了日本人的“贼手”,尤其是当袁世凯接受了日方提出的“二十一条”后,更加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
黄显声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对于当时政府的这种“卖国”行为,感到十分不满,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益增长。
这是全国人民的国耻!
1917年,北洋政府向德宣战,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在巴黎和会上遭遇不公对待,日本将继续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学生们获悉了这一震惊国人的消息,决定发起示威游行,“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会签字”、“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响彻北京上空。
黄显声跟随这些爱国青年们参加了“五四运动”,希望能够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贡献,但也因此事,他被迫离开了北京大学。
黄显声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如此努力,却到头来换回这样的结果?他开始反思,开始思考,他明白了“弱国无外交”,要想获取民族的独立,光靠书本可能是远远不够的。
从那之后,他决定弃笔从戎,要用手中的武器,去捍卫民族的独立!
1921年,黄显声顺利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炮科,在校期间,由于成绩优异,表现出色,次年毕业后,便得到了加入东北军的机会。
在担任奉天兵工厂少校卫队营长时,他行事精明,作风果敢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随后便一直跟随张学良,为其排忧解难。
1928年,黄显声升任为卫队旅旅长一职,奉命负责沈阳警卫,以及保护张学良的安全。
在此期间,黄显声身上时刻保持的爱国主义思想,让张学良之后的思想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时的东北正如在日本人所编织的一场巨大“阴谋”之中。
为了在东北获取更大的利益,日本人开始向张作霖施压,并在蒋介石发起的第二次北伐期间,对张作霖下达了最后“通牒”。
但张作霖却始终没有同意日本人的要求,日本人起了杀心,决定除掉张作霖,消除自己侵占东北的计划。
这便有了之后的“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不幸遇难,之后张学良在东北军的拥护中,重新掌控起这支军队。
在日本人眼中,尚且年轻的张学良要比张作霖好对付的多,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张学良在成为奉军首领后不久,却直接宣布“东北易帜”,服从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
张学良的这一做法,强硬地表明了不愿与日本人合作的态度,并通过一系列手段,导致南满铁路陷入经营危机,对于日本人的抗议也置之不理。
此时的日本人已经被彻底激怒,不惜准备发动战争来强夺主权。
二、“不予抵抗”
1930年,东北易帜后,黄显声被任命为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局长。
与之前公安局局长不同的是,军人出身的黄显声行事雷厉风行,对下属的管理也是极其严格,对于一些“投机取巧”混入警局的警务人员全部清退。
在黄显声的一番整治下,警局队伍焕然一新,为日后与日军对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不仅如此,黄显声还对当地的社会秩序以及风气进行了整顿,摧毁了很多的烟馆以及赌场。
虽然从军队系统转入警察系统,但是爱国的主流意识未曾衰减半分。
此时的日军已经开始密谋策划战乱,而作为警局局长的黄显声,也早于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就通过各方情报,得知了日军可能会制造战乱发动战争的消息。
黄显声立即向辽宁省主席以及东北边防参谋长进行报告,但由于事关重大,二人建议他直接上报张学良。
黄显声便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到北平,将此事报告给张学良,然而当张学良将此事报告给蒋介石后,却得到了“不予抵抗”的命令。
蒋介石回复道:“有九国公约及国联,日本不能强占我国领土,因此不必惊慌。若日军执意进攻切不可抵抗,以免事态扩大,处理困难。”
此时的蒋介石意在“剿灭”日益壮大的红军,不愿与日本人为敌。
黄显声感到十分不解和无奈,在“不抵抗”的密令下,他堂堂一个负责守卫领土以及人民生命安全的警察局局长,竟然一时间不能有任何作为,但他仍派人秘密监视着关东军的一举一动。
并且为了能够随时应对突发情况,黄显声自从9月初(1931年)开始,便坚守在警局办公室,寸步不离。
果然,日本人开始行动了。
1931年9月18日午后,黄显声接到了督察长发来的报告:“土肥圆贤二(特务机关长)已于清晨抵达沈阳,并已与本庄繁(关东军司令)会面,恐有行动。”
黄显声深感不安,为了应对随时可能会发生的战事,他立刻召集全城警员,将2000名警员组织起来,以及将全省58个县的警员扩充成12个总队,并且配备了枪支弹药,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变。
晚10时左右,沈阳北大营附近的一段南满铁路突发爆炸,并且现场还有3名身穿中国士兵服装的尸体。
这其实都是日本人为了能够挑起战争,而自导自演的,事发后,他们诬陷是中国军队破坏了南满铁路,随即便向北大营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猛烈的炮火声惊醒了留在了旅部值班的赵镇藩,他立即致电荣臻(公署参谋长)请示如何处置,谁知对方的一句话令他彻底惊呆在原地!
荣臻回复道:“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就这样,堂堂东北军的一支劲旅,却在几百名日军的突袭下,四散而逃,营房、武器统统丢失,一些来不及反应的士兵成为了日军枪下的冤魂。
最终,关东军以伤亡24人,击毙击伤东北军300余人的战绩,成功占领了北大营。
在城外枪声响起之时,黄显声立即致电张学良,请示应急办法,却得到了“若日军进城后,日军索枪可无条件交予。”
不出意外,果然又是“不予抵抗”,但是黄显声并没有遵守这样的命令,他的身份不允许他这样去做。
黄显声致电各公安分局:“各队将尽全力支持,非到不能抵御时,绝不主动放弃驻地!”
一场沈阳警察队伍与日本关东军的殊死一战,即将爆发。
三、殊死一战
19日清晨,率先攻入沈阳城的关东军,已经占领了市区各大商埠以及大小西关。
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原驻守与沈阳城的守军已经尽数出逃,只有极少的武装力量与当地的爱国群众,在与进犯日军进行着最后的抵抗。
可以说,此时的沈阳城已经沦为了一座无兵把守的空城,战况十分严峻。
然而就在这危急时刻,黄显声率领着众多警员挺身而出,利用熟悉沈阳城地形的优势,与敌人进行了数十起大大小小的巷战。
在已经混乱不堪的环境下,为了能够更好地指挥警员作战,黄显声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将自己的设置在了战斗最为激烈的二经街。
而由他率领的这支队伍,也成了当时沈阳城内,唯一没有执行“不抵抗”命令的武装队伍。
沈阳南市场、三经街等公安分局的警员们闻令而动,按照黄显声之前制定的作战部署,奋起抵抗。
然而,由于双方人数差距过大,沈阳城的警员们又身处绝境,得不到任何支援,战况惨烈,令人深感震惊、悲痛。
当日军攻入位于工业区的公安六分局时,虽然警局内仅有三十多名警员,但是仍奋力反抗,抵挡数百日军的进攻持续近3个小时,最后子弹耗尽,上前肉搏,被日军残忍杀害。
驻守南市的二十多名警员,同样寸步不让,拒不接受日本人提出的投降,最终全部战死。
在遭到日军围捕时,警员们为了避免落入敌人之手,选择饮弹自尽,还有甚者身缚炸弹,选择与日军同归于尽。
日军为了泄愤,对已经惨死的警员们继续施行“迫害”,惨烈程度,可谓人神共愤。
日本方面曾经留下了几段记录:“进攻省城的第二十九联队,也在进军途中荡除了巡警队等的抗阻。”
“联合奉天19日发急报)占领奉天城内的某部联队,19日午前零时50分,出发驻扎地,联队本部1时到达了小西边门。在商埠地的支那巡警,全部被扫荡。完全占领了该地。”
截至21日,沈阳这座“孤城”已经被关东军彻底攻破。
看着眼前一个个为国捐躯的警员们,黄显声的内心悲痛到了极点,为了保留这支队伍的有生力量,黄显声最终下令突围并撤守锦州。
至此,黄显声所率领的这支由警员组成的队伍,成为了最后一支撤出沈阳城的中方武装力量。
从那之后,我国军民便迎来了14年之久的浴血奋战,黄显声也开始正式投入到这场捍卫民族尊严的战争中去。
四、不忘初心
日寇开始侵占东北,在“不抵抗”政策下,驻守东北的19万东北军尽数撤入关内,致使日军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便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黄显声带领撤退的警员们仍在积极抗日,他们转战辽南、辽西一带,对日军进行小规模侵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以警员为核心的这支队伍,在黄显声的带领下逐渐壮大起来,而当初黄显声扩充的12支警察队伍,也成了日后东北各路义勇军的主要力量。
“九·一八”事变发生一个月后,黄显声带领队伍与“东北民众自卫军”交战,消灭了这支由汉奸和日本特务组建起来的部队。
11月,又将在关东军扶持下组建起来的“东三省自治军”斩于马下,随后沿着大凌河进行布防,打击日寇,守卫了这里的百姓。
他们不是正规军,没有正规的番号,于是被人们称之为东北义勇军,截至1932年2月,这支队伍已经发展到20万人,他们在各地与日寇展开游击战,对日伪军队遭受了一定的打击。
1932年,日本关东军将枪口直至热河省,同年,黄显声率领的这支队伍被改编为骑兵第二师。
热河的地理位置十分敏感,它位于长城以北,是连接东北、华北和内蒙的重要战略目标,若此地落入日本人之后,日军便不断可以切断东北义勇军和关内的联系,并且还能够进一步入侵我国的内蒙和华北地区。
然而此时的蒋介石,仍在奉行他那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无暇顾及关外。
但此时热河的军队在爱国人士的支持下,已经逐渐壮大起来,为了阻止日寇攻占热河,与敌人开展了长城抗战。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后,黄显声率领部出关迎敌,在白马关一带拼尽全力阻击来犯日寇,令这些日伪军头痛不已。
然而迫于国民党方面的监督压力,黄显声最终只得无奈撤退。
此时的黄显声陷入到了绝望和迷茫之中,沈阳城的“不予抵抗”,长城外的“各种阻拦”,国民党令他伤透了心,残酷的现实让他逐渐清醒,在偌大的中国,只有共产党才是真心抗日,只有跟随共产党的领导,才可实现他的雄心壮志。
从那之后,他便开始暗中与北方局的共产党同志建立联系,在他的帮助下,一大批共产党党员来到了骑兵第二师展开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整顿,整个队伍队员们的政治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但此事却令蒋介石十分气愤,他将黄显声视为最大的威胁,为了分化东北军的力量,他开始利用高官厚禄利诱黄显声,但都遭到了拒绝。
张学良担任西北“剿共”副总司令后,黄显声被任命为骑兵军副军长兼参谋长。
由黄显声率领的这支队伍,也成了驻守西北的东北军中,唯一没有与红军发生过对战的部队。
在此期间,黄显声多次向张学良进言,要联共抗日,不要被蒋介石蒙骗,这对张学良日后发动“西安事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36年8月,早已对国民党当局失望透顶的黄显声,在周恩来的介绍下,秘密入党,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党员。
之后不久,张学良与杨虎城便发动了震惊世人的西安事变,这一“事变”虽然促进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战线的形成,但是张学良却遭到了毫无理由的扣押。
对于国民党当局的这一行径,黄显声感到极其憎恶,他表示坚决拥护张学良,并且抗日救国的决心没有受到一丝的影响。
“七七事变”爆发后,黄显声便立刻率领部队赶往前线,对日军对抗,在漳河一带重创日军。
就在此时,黄显声收到了周恩来发出的邀请,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武汉。
在这里,他与众多爱国人士积极策划营救张学良,希望能够一同打回东北,但是很遗憾,张学良始终未能摆脱国民党的控制。
他对国民党彻底丧失了希望,于是准备前往延安,继续进行革命斗争。
然而,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
五、英雄永存
1938年春,黄显声接受了周恩来的邀请,但此是的他已经成为蒋介石的“打击对象”,就在他动身的前夕,国民党当局对他进行了抓捕。
对于国民党方面可能会发生的行动,周恩来曾提醒过黄显声,“迅速转移并停止公开活动”,但他还是大意了,他没有想到国民党竟会如此决绝。
2月2日晚,黄显声被两名声称是延安方面的人带离了住处,当看到周围埋伏好的特务时,黄显声这才恍然大悟。
他质问道:“我有什么罪,你们请什么抓我。”
却得到了冰冷的六字回复:“联共反抗中央。”
当时国共两党已经达成抗日统一战线,何来“联共”一说?这显然就是国民党当局的肆意妄为。
之后,黄显声被秘密关押在国民党武汉稽查处,后又被转移到了息烽集中营。
为了让黄显声有所交代,国民党特务对他百般折磨,但他却从不屈服,“生死存亡在所不计”是他在狱中一直坚守的原则和立场。
他告诉同处狱中的爱国人士们,要“虎入笼中威不倒”,即便会遭到敌人的侮辱和虐待,但是要时刻保持着一名军人以及革命者的威严。
在息烽集中营,黄显声遇到了同为追求真理而惨遭国民党迫害的女青年黄彤光,并且曾用自己所学的医术,将已经病入膏肓的黄彤光救了回来。
在艰苦而又漫长的监狱生活中,黄显声与黄彤光两人逐渐产生好感,他们坚持着,希望能够有朝一日重返战场,为革命事业再做贡献。
1946年7月,集中营被撤除,黄彤光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释放,但是黄显声却又被转移到了重庆白公馆。
出狱后的黄彤光和我党其他成员,曾多次组织营救黄显声,但是都被他拒绝。
在黄显声给黄彤光的信中曾这样写道:“我爱国无罪,如果我逃了,他们就会颠倒黑白,还会连累那些无辜的同志。”
在黄显声的心中一直都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与张学良将军一同正大光明地走出监狱,但很显然,国民党不会就此作罢。
在白公馆,黄显声结实了小萝卜头宋振中,并且为他传授知识,并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出狱后能够继续为民族独立事业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黄显声和宋振中这对监狱中的师徒故事,也成了日后流传的一段佳话。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沦入敌手的东北全境终得解放。
得知这一消息后,黄显声眼含泪光,激动不已,共产党完成了他心中多年的心愿,他开始更加振作起来,等待着重见光明的那天,然而,遗憾的是他将再也不能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1949年11月,在百万解放军的炮火声中,国民党坚守着的重庆即将解放。
解放前夕,蒋介石亲自下达密令,将囚禁于重庆的共产党员以及进步人士全部处决!
11月27日,黄显声被国民党特务带出了监狱,当他行至院坝中间时,惨遭杀害,这一年他53岁。
在黄显声留下的绝笔信中,他这样写道:“……你千万珍重,不可过分慌乱,悲伤难过。我就是万一不测,这是对得起国家人民的,是光荣的……”
12月15日,重庆各界人士为这些惨遭国民党杀害的革命烈士举行追悼会,刘伯承、邓小平等重要领导参加了此次大会。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打响抗战第一枪的革命将领,被葬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供后人敬仰。
结语
纵观黄显声将军的一生,是为寻求革命真理而坚守的一生,直至牺牲的那一刻,他都未曾向敌人妥协!
“生死存亡在所不计”,黄显声虽然坐牢,但是不曾犯法,他是为人民,为祖国,为抗战坐牢,为联合抗日坐牢。
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民,献给了社会,献给了国家!
碧血丹心,英雄永存!致敬黄显声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