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中人物事件多有原型 剿匪小分队后归属英雄部队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1957年,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小说一问世,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人们争相购买阅读,畅销不衰。
书中惊险曲折的剿匪情节、智勇双全的剿匪小分队、神秘莫测的东北老爷岭和一望无际的林海雪原,牢牢抓住了读者之心,使人们充满了遐想。
这部长篇小说,是部队转业干部曲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书里所写的是一段真历史,即在抗战胜利后,我党我军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大规模开展剿匪斗争的情景。
小说着重描述的是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原型即作者)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战斗经历。着重塑造了侦察英雄杨子荣等英雄形象,其中,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故事极为引人入胜。
小说曾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剧。电影《林海雪原》和根据小说改编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在全国几乎家喻户晓。
读过这部小说的人,不仅会深深记住侦察英雄杨子荣、203首长少剑波以及他们在战场上的对手座山雕、小炉匠、许大马棒等形象。更会记住解放军剿匪小分队这个团结善战的集体。
作者曲波在书的扉页,首先写下了:“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
(杨子荣本人真实照片)
曲波生前回顾最初创作动机时曾讲过:“这几年来,每到冬天,风刮雪落的季节,我便本能地记起当年战斗在林海雪原上的艰苦岁月,想起那个难忘的1946年的冬天。”
史料介绍,由业余创作而成为著名作家的曲波,1938年在山东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连、营指挥员。1945年抗战胜利,他随所在部队渡海开赴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曲波担任过大队和团级指挥员。曾率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进行艰难的剿匪战斗。
1947年剿匪任务基本结束,曲波所在的牡丹江军区2团编入东北民主联军一纵,即后来在朝鲜战场打出威名的志愿军“万岁军”。
《林海雪原》小说中的侦察英雄杨子荣,是实名实姓的真实人物,少剑波的原型即是作者曲波。而剿匪小分队也确实是那个时期我军部队为剿匪需要的临时组织形式。即使是书中的各式土匪头目,也都有真实原型。
史料记载:1945年12月28日, 毛主席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东北局的电报中明确指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 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他要求“将正规军队的相当部分, 分散到各军分区去, 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
可见,成立小分队剿匪,也是来自中央高层的指示。
1946年2月,中共东北局先后派刘转连、宴福生率领的359旅,和杨国夫等率领的渤海军区第7师,奔赴北满地区开展剿匪斗争。
1946年9月,在延安时期就有剿匪经验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三边警备司令员贺晋年,被中央调任东北合江军区司令员,同时再度增加剿匪兵力,用于剿匪的部队多达2.1万人,开展了活捉匪首、清剿“四大旗杆”等战斗、战役。
贺晋年将军带领指战员数次横渡牡丹江,追击顽匪于林海雪原中。1946 年 11 月 20 日,“四大旗杆”中影响最大的所谓第一杆匪首谢文东,被贺晋年率领的追剿部队追得穷途末路,几百人马或死或降,最后孤身一人被生擒。剿匪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贺晋年将军也成了土匪闻名色变的人物。
在小说《林海雪原》第三回“受命”一节的开篇,曲波描写了牡丹江军区组织剿匪小分队的过程。
书中的田副司令员在他的办公室召集会议,直截了当地说:“从战术上讲,再用大兵团对付小股的匪帮,那简直是等于用拳头打跳蚤,用榴弹炮打苍蝇,用渔网捕毛虾,毫无用处。我们应当以精悍坚强的小分队,既能侦察又能打,边侦察边打,要和敌人在山林周旋,直到消灭敌人!”
“现在我们决定,”田副司令员环视了一下大家,然后目光盯着少剑波。“由少剑波同志组成一个不宜过大的但是坚强有力的,能侦察能打的小分队,来完成这个任务。” “你挑选一个小分队的战士,要挑最有胆量的。”
···几天后,少剑波站立在田副司令对面,像在操场上背报告词一样报告了小分队的组建情况:“小分队的组成,有侦察英雄杨子荣,战斗英雄刘勋苍,攀登能手栾超家,长腿孙达得…” 随后,田副司令和团政委又指示增加了一名卫生员(小白鸽白茹)。
小分队出发时,田副司令来送行,又关切问少剑波“···好啦!我不改变你的计划。你第一箭,射什么靶子?”
少剑波很干脆地答道:“还是那只胶皮鞋,到现在为止,那是唯一有痕迹的目标。”
天阴地黑,疾风呼啸,飞沙扑面,北国的严冬降临了!小分队向山涛林海无边无际的老爷岭出发了。···
全书多处,曲波都不吝笔墨对小分队成员无私无畏的表现进行了讴歌。书中小分队取得奇袭奶头山胜利,他借用少剑波的诗篇,豪迈地写下了对小分队的赞美:“小分队驰泳山涛林浪,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天险···”
1947年剿匪任务基本结束,曲波所在的牡丹江军区2团编入东北民主联军一纵,即后来在朝鲜战场打出威名的志愿军“万岁军”第38军。作者在小说结尾,“铁流”一节,大致交代了剿匪小分队及其所在部队归属。书中这样写道:
“牡丹江市南郊,海浪飞机场旁的碧绿草场上,集结着千军万马,歌声冲天彻野,战马咆哮嘶鸣。雄武威风的野战军,在待命出发。所有的指战员一个心,一个意志:‘挺进!插到敌人的心脏去!消灭蒋军主力!’
···行列里有新任团长少剑波,和他的老战友前任团长现任团政治委员王景之,还有他小分队中的战友——新任侦察参谋杨子荣,新任英雄连连长刘勋苍,副连长董中松,新任侦察通讯连长栾超家,副连长孙达得,新任警卫连(夹皮沟工人连)连长李勇奇,副连长姜青山。
十点整,在大军的中央响起了清脆嘹亮的前进号声。强大的野战军雄威的行列,即将奔向西南,奔向中长路的四平前线…。”
阅读相关史料可知,当时完成剿匪任务的牡丹江军区1团、2团,的确是归属了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
其中牡丹江军区1团2团,前身是八路军胶东军区海军支队。著名英雄人物杨子荣,随部队赴东北后,曾编在牡丹江军区2团3营7连1排1班,后来出任团属侦察排长。
正是这支包含了小说中少剑波,杨子荣,栾超家,孙达德,刘勋苍等人物原型的部队,在牡丹江的林海雪原成了东北土匪的克星。
想想也够幽默,这支能滑雪,敢在深山老林、林海雪原里围剿东北惯匪的解放军小部队,出身居然是在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海军支队。
史料记载,1945年10月27日,胶东军区海军支队由山东登船在辽宁庄河海岸登陆。旋即改番号为“东北人民自卫军辽南第3纵队第2支队”。因部队原领导调出另有任用,改由田松、李伟分任副司令员和副政委,王云舞任参谋长,部队也一度被称为“田松支队”。
此后,这个支队急速北上哈尔滨,担负保卫北满分局和军区的任务,并被要求沿途广泛宣传形势,扩大队伍。支队指战员发扬不怕留血牺牲的革命传统,克服天寒地冻、武器装备不足等困难,强渡松花江,攻克江北重镇乌拉街。12月中旬攻克设防严密的舒兰县城,歼敌1000余人。
随后,他们乘胜追击,连续攻克新立屯、榆树县城、团山子、山河屯,1946年1月解放五常县城,取得了吉北、哈南战役的胜利。2支队的出色表现,受到了时任北满军区司令员高岗、政委陈云的嘉奖,部队建制也扩大到3000多人。
“田松支队”扩编后,即奉命进军牡丹江,并改番号为牡丹江军区第2支队。后来的牡丹江军区独立1团2团皆出自这个支队。
1947年1月,奉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牡丹江军分区独立第1团调给总部直属的第一纵队。3月,牡丹江军区重新组建独立第1团,7月,独立第2团也调给第一纵队,3个营分别编入纵队1师的3个团中。
到1948年1月,原田松支队的干部战士分别编入了东北野战军第一、第六纵队、独立第8师、铁道纵队、炮兵纵队等部,不少人屡立军功,为全国解放做出了贡献。
牡丹江军区2团编入东北野战军,成为一纵1师2团。时任的团长王敬之,就是小说《林海雪》中的王团长。此后的四野38军112师在解放天津战役和朝鲜战场都有神勇表现,是“万岁军”中的头等主力师。
较有情趣的是,虽然《林海雪原》小说作者曲波从军时光大部分在陆军里度过,但他的军人生涯却是在海军结束的。
据相关史料介绍,1948年底,曲波因警卫员枪支不慎走火,腿部受了重伤。尽管经过一年时间的治疗,行走仍有一些不便。作为一名钟爱行伍的军人,他意识到这次伤势会影响自己继续在陆军行军征战。这时,他听到重庆号起义的消息,联想到自己老部队是胶东海军支队的背景,于是就大胆申请调到了海军,担任安东海军学校第二大队政委,直到1950年退役。
(声明:文中配图皆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