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一聊一个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未曾出场但却极具影响力的角色——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原名王训。在剧中,他被改编成了王宗汜,是那位令人讨厌的脑残女王韫秀的父亲。
历史上,王忠嗣是唐朝大将,拥有强大的军队,对政局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他在天宝年间是大唐军界西北集团的主要领袖,曾是名将哥舒翰、李光弼等人的早期领导。尤其在天宝年间,他在幽燕地区成功扼制了安禄山集团的势力。
剧中所说的王忠嗣与太子、圣人的关系是真实的。他与太子李亨、圣人玄宗皇帝的关系非同寻常,甚至可以说是情同父子。然而,在这个时代,即便是情同父子的关系,也不能保证免受政治风云的干扰。圣人玄宗皇帝在剧中甚至毫不犹豫地对待自己的儿子,更别说其他人了。
王韫秀,原名王训,是王忠嗣的女儿,其父王海宾为太子右卫率、丰安军节度使。在她9岁的时候,王海宾战死,玄宗皇帝为了同情王海宾的妻儿,将王训收养入宫中。这也是王忠嗣进入宫廷的契机,年仅9岁的他就开始在宫中担任官职。
王忠嗣在成年后展现出了雄毅寡言、严谨有武略的特点。圣人对他的评价是,“尔后必为良将”,看好他的军事潜力。年轻时,他被外放锻炼,先后担任了代州别驾、大同军戎副。
尽管在军中威信极高,但由于其好友忠王李亨的担忧,王忠嗣在河北道的军职被召回,并守未央卫尉。此时,他与皇室的关系更为密切。
然而,王忠嗣的好运并未持续太久。在唐蕃战争中,他对于攻取石堡城的决策提出了异议,担心巨大的人员伤亡。但圣人玄宗皇帝却不以为然,导致了与宰相李林甫的不满,甚至被推上了被动的位置。
李林甫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主动揭露了王忠嗣与太子的旧情,甚至虚构了一些罪名。这导致玄宗下令剥夺王忠嗣的兵权,并命他入朝听候处理,最终被贬为汉阳太守,后来调任为汉东郡太守。
王忠嗣的战功卓著,但由于与皇帝的分歧和政治斗争,他的军职生涯走向了终点。在他被贬为汉东郡太守后,不久就不幸暴卒,终年45岁。
值得一提的是,王忠嗣的平反是在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也就是逝世13年后。这个时候,元载成为宰相,为岳父王忠嗣恢复名誉是他积极推动的。此举也是为了稳定大唐军心,保持朝廷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