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往往是连贯而通顺的,但在很多时候,也会出现许多不为人知的巧妙的连结。
或许两起历史事件都很著名,但人们可能完全不知道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譬如清末家喻户晓的高官李鸿章、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下的大将郜永宽、主管金陵制造局的英国人马格里,以及英国驻喀什噶尔总领事马继业。
这四个人之间谱写的一段奇事,只因一念而起,却影响了从清末到民国。
甚至今天的诸多历史,其中渊源不可谓不令人感慨......
事情要从晚清的天下动荡说起。在大清咸丰元年,随着农民洪秀全的一声呼喝,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运动便由此开始了。
这帮起义军攻城拔寨,以至于最终占领南京,对清政府构成了巨大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允许地方组织团练军队来对抗起义军,于是清末两大风云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就此发家致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湘军、淮军,开始对太平天国发起全面讨伐。
随着外部攻伐和内部的矛盾倾轧,太平军实力大大受损,所控制的领土相继被清军收复。
在曾、李及全国清军的大举围剿之下,逐渐走向了防御直至灭亡的结局。
彼时的太平天国内有五个“王”: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而在著名的“天京事变”之后,诸王互相残杀,五去其三。
而原本的西王萧朝贵麾下有一员猛将名叫李秀成,现在逐渐展露头角,在连战连捷之后被封为了忠王,而他的手底下也有一员重要将领郜永宽。
郜永宽在1854年加入的太平军,不到十年内就晋升为了主将,可见也颇有些能耐。
但他入伙的时间并不算早,是在定都天京之后,更多是为了谋求一份富贵,对反清的理想并不特别关心。
郜永宽是颇有几分本领的,加上太平天国后期人才稀缺,所以他以自己优秀的战功,不久便被封为了“纳王”,这令他感觉还不错。
但是到了1863年,太平军已经摇摇欲坠的时候,郜永宽便很快在暗中找人搭上了清政府,表示自己的愿意投诚,还可以私下作为内应。
接到消息的人正是淮军的领袖李鸿章,面对这样一份大礼,李中堂肯定欣然接受。
于是在数月后,当淮军大举进攻苏州城的时候,郜永宽便马上带人偷袭了守城的慕王谭绍光,随后举兵降清。
虽然郜永宽的作法并不令人称道,但他毕竟是如约而降,在之前就和李鸿章商定了一系列事宜,按理来说即便没有大富大贵,至少也能落个善终,毕竟他的身份地位也没有到非杀不可的程度。
但李鸿章却始终没有信任过郜永宽,他认为郜永宽在太平军中还有些影响力,而且旧部不少,留下必然是个祸患。
可他竟然在入城后马上派人将郜永宽抓捕,而后将他和部将以及千余名已经投降的太平军士兵全部处斩了。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杀降不详”,就这件事情而言,李鸿章做得绝对是有些太不讲究了,撕毁契约也罢,杀害那么多手无寸铁的士兵更是冷酷无情。
但是郜永宽死了,他的家人却没有被株连。
郜永宽当时有一个年轻的女儿,长相姿色颇为动人,于是李鸿章便将她送到了一个名为马格里的人那里收养,其实也就是送给他的意思。
马格里是谁?这就不得不说到李中堂视若珍宝的“金陵制造局”了,也被戏称为他的“命根子”。
李鸿章这个人发家主要靠两者:一就是太平天国运动让他得以组建自己的军队势力,二就是时代大变革,李鸿章率先引入各种西洋武装,让他的淮军实力远高于其他军队,因此他对这些技术极为看重。
在早期的时候,李鸿章主要从国外购买这些装备,但代价太过于高昂,于是他非常想要自己建造军工厂,可是又没这个技术。
就在这个时候,他手下一支军队里的一位名叫马格里的军医竟然毛遂自荐,而且还真的用一些简陋的材料和工具拼凑出了一些炮弹、枪支,让他大为诧异。
于是在1863年4月,李鸿章便授权马格里雇了一群工人,在淞江建立起了上海洋炮局。
等到苏州被淮军攻克后,这个洋炮局的地址也刚好随之搬迁到了郜永宽的纳王府中。
前期的马格里对李鸿章算得上兢兢业业,把上海洋炮局一直发展扩大到后来的金陵制造局,可以说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他也深受李鸿章的信任,以至于将纳王郜永宽的公主直接嫁给了马格里。
马格里对此非常感激,此后与公主的感情也很好,娶她为正妻,并生下了3子1女共四个孩子,并将长子命名为“马继业”,取得当然是子承父业的意思。
对于李鸿章和马格里来说,无论是太平天国的覆灭,还是娶公主为妻,当然都是好事。
但命运却在冥冥之中为之安排了一个谁也料不到的结局。
到了1875年前后时,金陵制造局已经如日中天,然而马格里同时也大权独揽、无比跋扈。
随着他的行为越来越出格,最终被李鸿章罢用,念在旧情,把他推荐给了中国驻英公使郭嵩焘当了参赞。
对于马格里来说,虽然错在于他,但他对自己被辞退当然是很不满的,然而他毕竟身为英国贵族,而且尚有公务在身,处境也不算多么难堪,但他的儿子却就大有不同了。
马继业在1867年出生于中国南京,父亲是英国爵士,母亲是太平天国公主,这种复杂的先天身份就注定了他难以平静的一生。
当初的李鸿章乐意作月老,一方面是对马格里非常器重,一方面是他一直推崇“中西合璧”,这桩婚姻恰好也正是中西合璧。
可是这却无形中造就了马继业“不伦不类”的处境。以现在的眼光来说,混血儿往往是很受羡慕的,甚至许多人都想要找个外国伴侣。
但在当时,马继业童年生活在南京,被当地人叫作“洋鬼子”,在外国列强普遍入侵中国的环境下,饱受自己同胞的白眼,这对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马继业
而在父亲的引导以及10岁后回到英国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马继业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可是有些事情仍然没有改变——在当时普遍歧视华人的国外,马继业又因为自己一半的中国血统而被人骂作“中国猪”。
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马继业,几乎必然会成为一个愤世嫉俗而且内心扭曲的人,而且由于饱受歧视的缘故,让马继业同时也对自己华人血统感到极度反感。
但年少痛苦的马继业把重心全部放在了自己的学业上,他成绩一直很优秀,22岁那年大学毕业后直接考入了英国政府,被分配到印度方面工作,而在之后的一年,又被派遣往了中国新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近代新疆历史上的“英俄之争了”。
简单地来讲,就是1882年建立驻喀什噶尔领事馆的俄国,始终没有官方机构支持的英国,在这片土地上采用了包括分裂在内的各种手段想要实施侵占行为。
俄国由于势力大、来得早,所以一直占据优势,而英国则迫切想要扭转这种优势,再加上清政府对边疆问题十分敏感,甚至多次派兵打击反动入侵,马继业就是在这种前提下抵达了新疆。
这样看,英国肯定也迫切想要建立机构来与俄国争夺在新疆的利益,但问题是,在当时中英签署的所有条约中,也没有哪一条允许他们这样做,所以英国政府始终处于尴尬处境,然而马继业来了。
他早年间被提拔,正是因为他精通多种语言的优势,而现在他展现出了更大的优势——马继业不但是半个中国人、精通汉语,而且非常了解中国文化。
于是,从抵达喀什噶尔开始,马继业便源源不断了解形势、四处拜访、融入当地文化。
在俄国打压、清政府反对、英国不重视的三重困境下,竟然生生在当地积累了非常好的口碑,以至于中英双方都对马继业表示了高度认可。
马继业在喀什噶尔一边以自己的特殊身份贴近清政府官员,一切行为、用度全部以标准的清汉习俗为准,平时待人接物也十分讲究,在处理某些突发事件的时候,甚至以中方的利益为主,很快便博得了许多政府官员的好感,认为他是个“可信之人”。
一方面马继业对俄国竟然也表现出友好态度,在与俄方的矛盾上往往小事化了,这让俄方官员对他印象也不错,虽然立场不同,但私下里的关系却相当融洽。
至于英国政府本身,在形势的变化和马继业不断反映下,也愈发重视起了在新疆的利益,对此处越发重视,这让马继业得到的权力和帮助自然也越来越大。
在这三层原因的基础下,到了1907年时,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惨败,不得不被迫收缩在新疆的力量,而马继业立即出手,签订了一纸英俄签订。
而出于私人关系,俄国驻喀什噶尔领事科洛科洛夫甚至向他表示会支持马继业在这里建立英国领馆。
于是就在次年,马继业便顺利地建起了英国驻喀什噶尔领事馆,并就任首任总领事,也就此掀起了一场狂风暴雨。
英国驻喀什噶尔领事馆遗址
马继业的总领事生涯从1908年一直持续到1918年,他在喀什生活了28年、工作了10年。
而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他帮助英国政府对新疆实行了全面而强烈的渗透,不但干涉新疆内政、挑拨新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而且在各地策动阴谋暴乱、镇压反抗的人民群众.....
其罪行简直罄竹难书,而且残存的恶劣影响一直持续到了建国后甚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大破坏了我国地区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而马继业本人则在1918年离职后跑去支持了俄国内战,不久后便逃到了英国。
由于他的家境和对英国政府的“贡献”,让他得以在非常优渥的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一直到1945年才因病去世。
若是说李鸿章,或是马格里,又甚至是那位纳王郜永宽都一定万万想不到,在自己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下,竟然会孕育出一个仇恨中国、分裂新疆的根源,要是中堂大人不凑成这门亲事,要是郜永宽当初不献城投降,要是马格里不毛遂自荐.......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