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大授衔是一项漫长而繁琐的工作,对每位师级以上干部的资历、功绩和品行都进行逐一核对,经过一年的评定,小组最终确定了一份授衔名单。元帅、大将、中将、少将等军衔一一列出,然而,有一个人,原本在大将的名单上,却后来被降级为上将,他就是许世友。这一决定引起广泛猜测,外界纷纷传言是因为粟裕的原因,但事实真相却更加复杂。
首先,许世友的军事生涯非常辉煌。他是四方面军的骨干成员,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在抗战时期,他曾担任八路军副旅长,后来升任旅长,在山东地区取得了多次胜利。解放战争时,他成为兵团司令,负责指挥军队,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从资历和战功来看,许世友完全符合当时设定的大将评定标准。
流言中有一种说法是,许世友被降级是因为粟裕将军的战功卓著。粟裕虽然只获得了大将的军衔,但他的战绩确实杰出。然而,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党中央对于军衔的评定并非基于个别将领的战功大小,而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因此,将许世友的降级与粟裕的战功关系并不直接。
实际上,许世友被降级有两个真实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向苏联看齐。在军衔评定之前,人民武装一直实行的是“八大员制度”,没有设立过军衔。为了规范军队制度,党中央决定向苏联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苏联在授衔上非常谨慎,对帅、将的规模严格控制,这与中国当时的设想不符。因此,为了整顿制度,对将官进行了裁减,许世友等人被降级是这一过程的一部分。
第二个原因是中共中央有意压缩将官的规模。如果按照最初的方案进行授衔,将官数量将超过两千人,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前所未有的。党中央担心这样的规模会影响到部队的管理工作,因此决定对将官进行裁减,逐级降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将领干脆被降为大校军衔。
尽管许世友未能如愿获得大将军衔,但党中央仍高度器重他。他被安排镇守华东,守卫中国东大门。在动荡的年代,许世友受到毛主席的特别关照,一直安然无恙。70年代末,他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展示了解放军的强大战斗力。80年代,因身体不适,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晚年在南京度过,专注于两大爱好,饮酒和打猎。
在南京,许世友平静地度过了晚年。80年代中期,他离世,安葬在大别山区。他的墓地曾经简陋,后来由一位老战友为他立了墓碑。如今,他的墓地成了一个小景点,每年都有人前来祭奠。墓前摆满了茅台酒,这是人们对他的敬意和怀念的表达。他的一生,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将领,更是一位为国家付出终身的无私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