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蒋介石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同意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于是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红军长征时期留在南方八省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地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担任军长,项英担任副军长。对于新四军的改编,著名的北伐名将叶挺是国共双方都接受的军长,其余各领导人由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项英筛选呈报给中共中央,然后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那么国民政府核定的新四军主要领导有谁?是什么军衔?
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新四军沿用了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称号,意在继承和发扬第四军的优良传统,使“铁军”之名流传下去。新四军军长叶挺,广东归善县(今惠阳区)客家人,曾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时,叶挺将军担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功勋卓著。抗战爆发后,叶挺被任命为新四军军长,可惜的是皖南事变中叶挺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了蒋介石的威逼利诱,最后被关押,1946年不幸身罹空难。
新四军政委兼副军长项英,湖北江夏(今武汉市江夏区)人,从小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小学毕业后进工厂当学徒。在社会底层深受压迫,项英逐步萌发了反抗的思想,做工之余阅读进步书籍,树立了为工人阶级奋斗的思想。此后项英活跃于各种工人运动中,取得卓越的成绩。红军主力长征后,项英担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书记,中央苏区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赣粤边坚持游击战争。抗战爆发后,项英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项英被叛徒杀害。
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人,早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功勋卓著。红军时期,张云逸参与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并任军长。解放战争中,张云逸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为华东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张云逸被授予大将军衔,他是十位大将中年龄最大的,比绝大多数开国元帅的年龄都要大,资历都要深。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湖南省邵东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手艺人家庭。1925年10月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科,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中,袁国平担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左翼宣传队第4队队长,参加了汀泗桥、贺胜桥和攻克武昌城战役。土地革命战争中,袁国平先后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后任红3军团政治部主任。抗战爆发后,袁国平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是新四军领导成员之一。1941年皖南事变中,袁国平临危受命,指挥新四军突围期间不幸中弹牺牲。
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广西省桂林市人,1901年生,参加过五四运动,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红军时期,周子昆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赣州、南雄水口等重要战役。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抗战爆发后,周子昆担任新四军副参谋长,协助叶挺、项英组建新四军。周子昆治军严格,他担任新四军教导总队总队长期间,亲自编写军队训练教程,为新四军的建设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皖南事变后,周子昆在泾县茂林蜜蜂洞被叛徒杀害。
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福建龙岩新罗区人,中学时期受到辛亥革命影响,接受了孙中山的救国思想,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五四运动后,邓子恢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邓子恢担任苏维埃中央政府财政部长,保证了红军在第四、五次反“围剿”中的供给。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组,邓子恢担任政治部主任。建国后,邓子恢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农业、林业、水利、气象、供销和信用合作等部门,1955年没有被授予军衔。
抗战爆发后,在国内一片声讨中,蒋介石与共产党放下成见,第二次国共合作全面展开。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在南方八省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同年12月,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主要领导中,只有张云逸被授予大将军衔,其他几人因去地方任职或牺牲,建国后没有被授予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