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要选拔人才治理大明了,尽管他也没经验,但他明白科举选拔的人才一定不能有贪官,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贪官了,因此选拔的官员一定要清正廉洁、爱民如子。
看着从各地选拔出来的人才各个饱读诗书,朱元璋觉得这还不够,大明的核心官员一定要经过自己的考核才行,顺便也看看这些饱读诗书的人到底有几斤几两。
朱元璋命人抬上来3筐稻谷,让各位考生各抒己见,以此来评定这些考生将来担任什么职位,是否可堪大用?就在各位考生畅谈天文地理之时,刘伯温内心一叹。
从这三筐稻谷的成色和朱元璋的一贯作风来看,今天有人要人头落地了:朱元璋要的也不是饱读诗书的废物,而是真正为国为民的栋梁之材。
朱元璋的人才选拔之路
看着初生的大明各方面还不够完善,朱元璋突然感慨: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啊!打天下至少还有个目标,至少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但治天下却让他焦头烂额。
那治理天下首先得有人才吧,朱元璋对科举没啥好印象,历史上那些鱼肉百姓的官员又有哪个不是科举选出来的?但好像除了科举也啥好用的办法了,那就先试试吧!
和以往的惯例一样,一群读书人杀出了千军万马,走到了庙堂之前,并且见到了这位真命天子;在他们眼里,光宗耀祖、福泽子孙的好事儿此刻已经差不多就位了。
按照历史的规律,每一个初建的王朝大概都会兴盛很久,在王朝建立之初成为官员不仅可以光宗耀祖,自己的后人也可以永享禄位,毕竟可以成为压榨别人的人了。
见到这些才子之后,朱元璋的心里却不是很高兴:看这些才子穿着和仪态,绝对不是贫苦人家出身,朱元璋自是了解底层百姓的辛苦和现状,这科举果然让他很失望。
如果大明朝的官员都是这些达官贵人的子嗣,那么他们又会有几人真正为了底层人民着想?虽有官而如盗的景象在大明朝或许很快就会上演,民众的起义不就是为了生活吗?
多少年后,这些大明朝的官员一定会视百姓如家奴,人民的生活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绝对不是他建立大明的初衷,因此朱元璋一定要严格把控官员的选拔流程。
朱元璋的三筐稻谷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经历了数百场大战,谈笑间伏尸百万的经历彰显了他如今的威势,威势之下是谁也看不明白的喜怒,在众人环绕下,朱元璋命人搬出3筐稻谷出来。
众位才子一见选题上来,纷纷对于这位洪武大帝的脑回路表示不解,但科考嘛,无非就是吟诗作对罢了,因此以稻谷为题诗词歌赋传遍了应试的宝殿,好像誓要分个高下。
朱元璋本人粗通笔墨,再加上多年的经历,对这些所谓俊杰的才华也没有多大的期待,这走马观花式的表演让朱元璋的内心毫无波动,随着最后一句吟完之后,朱元璋站了起来。
看到朱元璋站起来之后,一些卿家就开始了自己台下的表演:哎呀,那个谁谁真有才华呀,真是治国安邦的大才啊,这可真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啊!
然而刘伯温此刻却在一旁开始叹气,因为他能感受到朱元璋那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怒气,今天这情况不死几个人怕是难以善终了,也不知道是哪个幸运儿得此殊荣。
一声呵斥之后,在众人期待的眼神中,喜怒不行于色的朱元璋来到那3筐稻谷前面。他指着那筐掺杂着许多稻草并且干瘪的筐子问道:“诸位可知这筐稻谷从何处而来?”
这些才子都是达官贵人家的孩子,要不是平常要吃稻谷,怕是也认不出这是稻谷,是何出处更是不知道,他们甚至有人认为稻谷就是在田地上直接摘取,是大自然赏赐的礼物。
斩立诀
见到众位才子疑惑不解的样子,朱元璋笑了:“这是我大明朝军仓内的稻谷,我们的将士就是吃着这样的食物,远离家乡守卫边疆,他们都是我大明的百姓啊!”
突然朱元璋的笑脸一变,指向了大殿之外:“来人,把他压上来!”在朱元璋的怒气之下,一个肥头大耳的中年男人被押上了大殿,他跪在台下乞求朱元璋的原谅。
朱元璋并没有理他,他转过头来看着众位新晋的才子道:“这是我们大明朝负责军仓稻谷的官员,就让他去给边疆死去的将士们赔罪吧,大明朝决不容此等贪官。”
接着几个侍卫将贪官拉了下去,众位才子吓得连忙跪了下来,最后随着一个落地的人头声,朱元璋才开始了接下来的人才审核流程,而此时大殿上更是悄无声息。
原来这些才子难堪大用的状况朱元璋早有预料,而他今天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向这些朝廷将来的官员和现任的下属传递一个信息——大明朝不容任何贪官污吏!
贪污者,杀!这个诉求是多少老百姓的愿望啊,见震慑效果已经达到了,朱元璋便开始了走到了下一筐稻谷之前,众人心里嘀咕:估计又有人要倒霉了,可千万别是我啊!
赏罚分明
来到第二筐稻谷前后,朱元璋突然又笑了,仿佛刚才的杀意在一瞬间烟消云散一样,只见他指着这筐稻谷问道:“这是我大明朝扬州所产的稻谷,诸位觉得如何呀?”
今天被特召而来的扬州知府听到朱元璋这句话,吓得连忙弯下了腰,就差趴在了地上,内心更是崩溃,怪不得自己有机会能在朝堂上一睹天子的尊荣,原来是大难临头啊!
众人见是天子开口了,小心翼翼地将头探了过来,尽管不知道朱元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实事求是地发表了见解:“这稻谷颗粒饱满,是我大明丰收之象啊!”
“扬州知府守卫一方水土,下能安民,功在社稷;此乃大明朝忠国之臣,该赏!”朱元璋看向跪在台下的众位大臣,还有那些即将进入官场的秀才,就像宣布令法一般。
接着朱元璋又往最后一筐稻谷赶去,随着朱元璋停下的脚步,殿外又有一个四十来岁的官员被拉了上来,不用想这位官员自然是即将要被朱元璋查办的倒霉孩子。
最后一筐稻谷是来自太仓的粮食,所谓太仓就是朝廷用来屯放往年余粮的仓库,而这些粮食则有些发霉,国家储存在太仓的粮食为何会发霉?自然是有人动了手脚。
这些发霉的粮食是被替换掉了,有人宁愿老百姓饿死,也要将粮食贪污至发霉,直到新的粮食入太仓之后,再用之前贪污来储存到发霉的粮食换掉太仓里储蓄的新粮。
朱元璋是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底层百姓而来,他经历的太多了,官府的勾当、那些伎俩即便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依旧没变,这个太仓的官员还算是幸运,他被朱元璋革职处理了。
朱元璋用自己的行动向未来的官员们上了一课:在我大明朝,贪官必杀;而忠臣爱民者,必赏。以后你们应该怎么做,我只示范一次,后面就看你们怎么实践了。
人间正道是沧桑
见识到这些饱读诗书的废物不可用之后,朱元璋也是对科举失望至极,因此便停用了科举,但好像除了科举没有更加适合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因此朱元璋只得再兴科举。
朱元璋最恨贪官,他一直在为底层人民做主,但底层人民毕竟没有多少话语权,朱元璋去世之后,那些被杀的贪官后人便开始丑化朱元璋,但这丝毫无法减弱明初的廉政风气。
朱元璋杀了一辈子贪官,但临终之前大明朝的贪官依旧无法杜绝;朱元璋的行为代表了底层民众对于不良官员的报复,只是老百姓成为了皇帝,站在了权利的制高点罢了。
几百年后,又是官府欺压百姓的那天,一个叫李自成的底层人民从西边杀了过来,朱元璋的子孙崇祯皇帝吊死在了煤山上,害死他的竟然是他祖宗一辈子也没杀完的贪官。
李自成和朱元璋一样,他们都恨贪官,说到底他们都是老百姓的代表,他们是老百姓惩治贪官意志的集中者,但朱元璋想不到,结束自己大明朝的除了贪官还有曾经的自己。
历史就是,贪官鱼肉老百姓,而老百姓又会反过来诛杀贪官;一直这样循环往复,直到永远;所谓社稷就是锄强扶弱,遏制贪官的权利,让百姓得以好活罢了!
治天下难啊!如果做不好,自然会有老百姓从底层跳出来,杀尽贪官,还这天下一片安宁,毕竟华夏文明这么久了,华夏民族一直都在,换的只是几个国号而已。
人间正道是沧桑,所有人都在路上,过往如何波澜壮阔,终究也回归原点,留下的只有为正道而献身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