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根据史学家的观点,可以将中国历史分为四个时代: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时代和信使时代。
半信时代历经夏、商、周三代,跨度约1500年。如果说夏朝在历史上究竟是否真实存在至今还有争论,那么商朝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在当时已经成为古代世界的核心区域之一。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有文献可考的朝代,这个神秘的朝代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频繁迁都。那么商朝一共迁过几次都,又为什么如此频繁?
商朝究竟迁了几次都
众所周知,都城是一个国家或是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要想获得稳定、长久的发展,有一个固定的都城非常重要。
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都城的选址和建设,没有极其特殊的情况是绝对不会轻易迁都的。
中国历史上几个大一统的王朝比如两汉、大唐、明朝等,之所以能存在两百多年,和繁华、稳定的都城分不开。
但商朝却反其道而行。在这个存在了五百多年的上古朝代中,数位君王都非常热衷于迁都,这在史书中都有过明确记载。
《尚书》说商“不常厥邑”也就是说商朝是不停迁都。
《史记·殷本记》则记载“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毫”,意思是商从契到汤这段时间一共迁都达到八次,一直到汤灭亡了夏朝,才把“亳”这个地方当成都城安定下来。
这个时候的商还没有作为一个统一的王朝登上历史舞台,顶多只能算是一个部落。
这个时期的八次迁都更像是部落迁徙,主要是根据当时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做出的决定。
此后汤灭亡夏、正式建立了商朝,曾经的松散部落成为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国家。
虽然一个朝代就此开启,但是从汤开始、直到盘庚,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商依然先后五次迁都。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从汤到盘庚这五次迁都,分别是:汤迁于亳、仲丁迁于嚣(即隞)、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盘庚迁于殷。
除了《史记》,历史上还有一些史料记载了商朝自建立后,其实迁都的次数远不止于五次。
但不论是哪家之言,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商朝在其存在的五百多年时间里,迁都之频繁是历朝历代都不曾出现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商朝的君王要如此劳师动众的频繁迁都呢?
难道他们不懂得都城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吗?不懂得总是频繁迁都,对于自己的统治是非常不利的吗?
为何要频繁迁都
商朝能够延续五百多年,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华灿烂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它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从汤建立商朝开始,直到盘庚定都殷,在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商的都城不断的在如今的河南、山西、河北、山东一带变更。
这些地方有的作为都城仅仅存在了一年就被荒废、有的君王在位时,甚至几次迁都。那么到底商朝为什么如此频繁的迁都呢?后世曾断定是因为频繁遭遇洪水所致。
这个理由到底是不是商朝如此频繁迁都的最大原因呢?我觉得有一定关系,但绝不是根本原因。
在三千多年前,商朝所管辖的中原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非常适合人类繁衍、国家发展。
当时这片区域靠近黄河这条中国人的母亲河,因此虽然充足的水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也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小麻烦,这个麻烦就是频发的洪水。
中国历史上,因为黄河泛滥而导致的重大灾祸不胜枚举,在商朝那个生产力地下、又极度崇拜山、川、河流的年代,想要摆脱洪水的侵袭,搬家或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而商朝当时所建立的都城恰好都是在黄河岸边,因此受到洪水侵害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因此史学界最开始认为商朝频繁迁都就是为了躲避黄河泛滥的无奈之举。
但这仅仅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得到史学界的广泛认可。
因为根据史料记载,在盘庚在殷定都之前,他的先祖祖乙当政时,都城也曾遭遇过洪水袭击,但当时祖乙并没有选择迁都避祸。
如果不是为了躲避洪水,那究竟还有什么原因能让商朝的几位国君不惜耗费人力、武力频繁迁都呢?
史学家在躲避洪水说之后,又提出了两点可能性:第一点,为了躲避夏朝宗室。
这一观点实在有点牵强,因为夏朝在当时只能算是一个部落联盟,被商灭亡后就成了一盘散沙,根本无法对商造成威胁。
商朝对于夏朝宗室的态度,就像是后来周灭商之后,对于商的后人态度是一样的,那就是根本没有放在眼里。
第二是出于军事、政治等因素的考虑。
这种观点目前得到很多史学家认可,他们认为商朝在盘庚之前之所以频繁迁都,跟出于某种军事和政治目的,那就是为了巩固统治、拓展版图。
商朝建立之后,人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比起夏朝有了很大的进步。
商朝是继夏朝之后,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君主对于自身权利的追求和国家的扩张也比夏朝更加强烈。
正因如此,在商朝建立之初,君主之位就成为了众多人眼中的香饽饽,对它虎视眈眈的人大有人在。
那个时候,并没有后来封建王朝制定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是谁能有力谁上台。
在一番你死我活的权利争夺战后,获胜的一方得以抢到王位,为了摆脱上一任君主的政治影响,迁都就成为了不是办法的办法。
这样一来,既能消除上一任君王遗留下来的不安定因素,又能避免那些与自己抢夺王位的其他势力给自己造成威胁。
但是如此频繁迁都带来的后遗症也很大,那就是王朝的统治中心始终无法确定,这就导致整个统治集团经常处在动荡时期,无法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只会造成矛盾激化。
因为到了盘庚上台后,这位强势的君主意识到频繁迁都带来的危害,果断的选定殷这个地方作为商朝的都城,一直延续到商朝灭亡。
除了为了解决王位之争、巩固统治这个观点,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出于军事目的。
商朝时期,位于如今山东、江苏一带也存在一个实力很强的部落,那就是东夷。
东夷部落虽不是一个国家,但其内部凝聚力很强,军事实力也很强悍,这就给商朝带来不小威胁。
明朝建国之初,洪武皇帝朱元璋把都城定在南京,但是到了永乐大帝朱棣在位时,硬是把都城迁到了北京。
他这么做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所谓的“更喜欢北方的食物和生活习惯”,而是为了防御北方残余的元朝势力。
商朝频繁迁都和朱棣迁都北京原因也很类似,就是为了防御东边东夷对于王朝的威胁。
频繁迁都,说明商朝和东夷的势力范围在不断变化,此消彼长。
结语
有关商朝为何频繁迁都到底是什么原因,迄今为止史学界还是没有定论。躲避洪水说、巩固统治说、防御东夷说似乎都能够说的通。
但不论哪一种观点,一个国家或是王朝频繁迁都,对于统治来说有非常大隐患,所以盘庚即位之后便停止迁都、造就复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