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秦王三次拔剑而不出,是过于紧张还是有其它原因?历史上荆轲刺秦的故事广为流传,更是为荆轲的义举而惊叹,荆轲刺秦属于失败还是成功?如果从今天来看,荆轲刺秦我认为属于成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伴随着这句诗句,荆轲前往了秦国,本想着刺杀秦王能够帮助到燕国,没想到最后给燕国带来了灾难。在秦始皇统一的前一年,荆轲的这份壮举被司马迁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荆轲刺秦成功还是失败?
在这里我先表明一种态度,荆轲刺秦在表面上来看属于失败,但从长远来看我认为属于成功,荆轲之名能够从秦朝流传至今,更大的原因也因为他刺杀秦王的“成功”。
先来看荆轲刺秦为何失败。
荆轲本身我认为是一名从政之人,而不是专业的刺客,在我们高中课文当中,有一段话对荆轲这样描写到:“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将读书排在第一位,而不是将击剑排在第一位,再者后续用的“术”在我看来更是一种类似于法家的知识学术,而不是武学。
再者荆轲在前往秦国之前,曾到盖聂门下探讨刺杀之术,没想到荆轲真的是去探讨而不是切磋,这种方式被盖聂所鄙视,荆轲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转头离去,这个例子也反向证明了荆轲并不是个专业刺客。
因为对于武学而言,论道不如实践来得快。让一个不是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这件事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其次我们来看荆轲的本性。
如果单从武力值这一块来看荆轲,确实有些差强人意,在本性这一块荆轲也不是一个爱打斗之人,甚至连别人的挑衅之言荆轲都是选择绕道而走,对武斗没有好胜之心,派遣这样的人去参加刺秦这件大事,成功率有降低了很多。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这句话说明荆轲并不想与他人起争执,这是荆轲的本性,对于一些争斗能避免就选择避免,何必要费那么大的精力去争一时胜负。
荆轲难道就没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有去冒险刺杀荆轲,在这件事情当中,更多原因是因为燕丹的恩威并施,从荆轲的角度而言并不愿意,甚至于希望有了万全之策时在行动,而不是如莽夫一般前往秦国。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这是荆轲的真实想法,活捉秦王,然后让秦王签下某种条约,用条约来回报燕丹的知遇之恩。从这里能够看出荆轲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但这个想法有些过于天真,作为一名刺客没有必死之心,总想着能够全身而退,在秦朝的地盘刺杀秦王,这件事成功的概率又降低了不少。
不是专业刺客,在燕丹的逼迫下去刺杀秦王,荆轲还想着能够全身而退,再加上秦舞阳此人的“帮助”,这件事顺利的失败了,在影视剧中的荆轲远走时没有回头,我相信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荆轲也没有回头,因为他也知道这一趟有去无回,因为能够造成这件事情失败的原因太多了。
但从今天来看,荆轲刺秦属于成功,因为他加速了历史的进程,或许荆轲自己也明白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和后果,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如果荆轲刺秦成功,秦王被荆轲刺死,在秦朝的朝堂之上,有着诸多大将和大臣,荆轲必然不能顺利离去,最后的结果也是身亡于秦朝朝堂之上,紧接着秦朝陷入混乱,但我相信在李斯以及王翦的合作下,秦朝会很快恢复生机,当秦朝归于稳定之时,首当其下的就是覆灭燕国,给秦王报仇,这种结局荆轲难道会没想到吗?
前边我们提到荆轲专业不是刺客而是学术,在秦国和燕国对自己都无恩的情况下,单靠燕丹的知遇之恩荆轲就做出如此之事,那为何不让自己名垂青史,离去的时候轰轰烈烈一些,或许刺秦失败是荆轲故意而为之。
荆轲刺秦肯定的是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让历史的车轮更加快速地往前走,同时让秦王也对燕丹失去了同情心,可以说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统一六国的决定,从这个方向来看,荆轲刺秦是属于成功,让秦王获得了成长。
现在来看秦王三次拔剑而不出,在刺秦过程中,秦王最后得以用剑刺伤荆轲左腿,而荆轲想要通过丢掷匕首来刺伤秦王也未能如愿,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写道:“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通过这句话来看,秦王对荆轲献出燕国土地很是重视,所佩戴的宝剑也是高规格以及能表现出威风的。
但这把太阿之剑究竟是什么剑?司马迁只是单纯地记载着秦王的剑太长,并没有说具体的数字,在后续史料中只有60厘米长的青铜剑是最长的,如果只是这种长度的宝剑,可以说很好拔出,但为何秦王还是难以拔出?
这件事在1974年得到了证实,在兵马俑中发现了一把长剑,长度已经超过了91厘米,这种长度在突发状态下确实难以拔出,剑的长度确实能够表现出一名帝王的威风,我们在结合李斯所写,可能太阿之剑还有比这个长上许多,这也是秦王拔剑三次而不出的原因所在。
荆轲刺秦是历史上的一件事情,但这件事情极大的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加快了历史的推荐,这也是为何我认为荆轲刺秦成功的原因,或许在荆轲的内心中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毫无生机的情况下,让自己名垂青史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而秦王拔剑三次不是因为紧张,而是自己过于看重荆轲的献礼,所带佩剑比较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