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浪漫又铁血的时代,那也是一个有关英雄和战争的时代,有太多的传奇故事在那里上演,当然柔情故事也往往令人感动。但是如今提起春秋战国,最绕不过的就是改革和发展的话题,毕竟那更是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奴隶制已经无法维持,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走向了崩塌,而封建制的生产关系逐渐确立。确立的过程足以引发整个世界的阵痛,而谁能加速这个确立过程,谁能更快地走过这个阵痛期,谁就能称霸中原。这个封建关系确立的过程是需要痛下决心的改革的。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国纷纷开始改革。公元前685年,在鲍叔牙的推荐下,管仲担任了齐国的国相,然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正是在他的辅佐之下,齐国迅速崛起,成为了一方霸主。从这个角度来说,把管仲称之为齐国称霸的第一功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那么管仲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呢?故事还要从公元685年说起,这一年公子小白打败了政敌公子纠,成为了齐国的国君,也就是后世出名的齐桓公。作为一个国家的新任领导人,他开始组建自己的幕僚。最开始的时候,齐桓公找到了颇有才干和威望的鲍叔牙,希望他可以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担任国相。
面对国君的礼遇,鲍叔牙冷静谢绝,然后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但齐桓公还是犹豫了,毕竟管仲曾经是自己的政敌最看重的谋士,将昔日的敌人放在身边将会成为一大隐患。但是最后齐桓公还是决定接纳管仲,在经过三天三夜的长谈之后,齐桓公认定了管仲就是他要寻找的那个人。
管仲最开始的改革就是从“富国强兵”的目的出发的,所以在以上任,他就将改革的着力点放在了经济和军事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实际上是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税收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意味着打破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开始走向了更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不过管仲并没有完全改变奴隶制的生产关系。
管仲改革的第2个方面是军事,着重于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的战略部署。加强对国家常备军事的控制和定期操练,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同时也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达到“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的效果。管仲的军事改革方法为后来其他国家的军事改革提供了参考模式。
同时他还注重发展产业,也注重管理山林。地处海滨的齐国,有着丰富的盐和矿藏资源,在管仲政策的鼓舞下,依托这些资源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商业,迅速给齐国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给后来起过的争霸战争提供了充分的后勤保障。
管仲建系的改革很快收到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效果。在达到国富民强之后,他出兵打败了周边袭扰的少数民族,彼时的周王室已经衰微,大国争霸,小国则活得心惊胆战,这个时候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的齐桓公顺利成为了诸多小国实际上的宗主。在这样的情况下,齐国的出兵使得齐桓公在诸侯中树立了很高的威胁。
就这样齐国迅速确立了自己的霸权地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管仲多年的苦心经营,管仲之后,齐国便很少出现这样的局面了,这样看来,管仲的确是名副其实的齐国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