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面对父亲的各种提问,他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回答,并且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说赵奢对他寄予厚望。后来廉颇被罚,赵括接任廉颇的职位,升任赵国大将军,提到这个人,大家之都知道是个无能之辈,在战场上不懂得变通,葬送了赵国40万大军,可以说“纸上谈兵”四个字,让赵括羞愧万年。但是这只是一部分史料,事实情况也并非是如此,对他这样的说法,不如去仔细分析一下长平之战,就会发现,这场战役似乎不是赵括能够左右的,也许他真的是受冤枉,真正的实力并不是如此的不堪。
第一,战国策记载,秦国大将军白起,率领秦军进犯赵国长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晋城高平市,赵括率军抵抗,面对强秦,两军进行了残酷的战争,最终的结局就是赵国战败,40万大军全军覆没,大将军赵括战死,此战大大消耗了赵国的元气,从此之后无力再进行军事活动,可以说是到达了覆灭的边缘。战后白起说了一句话,今破赵于长平,我军损失过半。从这句话中,看得出来秦国胜利是险胜,并非是轻而易举,损失过半就是说,也是元气大伤,攻下长平秦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第二,大家都知道,白起勇猛善战,秦国投入长平战场的军队达到了60万,损失了过半,也就是30万之上。秦国当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这些都是赵国所不能及的,因此战后两国恢复生机的速度也不一样。赵括和廉颇的作战风格截然不同,廉颇稳健,步步为营,而赵括知晓秦军兵力强盛,这么耗着不是办法,所以选择主动出击,打白起一个出其不意,奈何白起军事能力极强,赵括作为年轻将领,作战经验不足,能消灭如此数量的秦军,也是实属难得。
第三,就是体现赵括能力了,赵国武灵王善骑射,赵国的骑兵也是天下闻名,赵括亲率大军冲杀,初期效果明显,多次击溃秦军,这和赵括的亲自冲锋是分不开的,但是秦军人多,实施了反包围,将赵国军队困于长平,试图围困赵括,等到粮草耗尽,赵括会不战而败,但是就这样持续了46天,赵国军营依然是十分有序,没有过一起哗变和乱阵脚,这时候,赵括继续领兵作战突围。这时候秦昭襄王的做法,让人不敢相信,秦国临近赵国土地之上,所有15岁以上男子,全部赶往长平作战,包围圈还在扩大,赵括无奈拼死一战,最终全军覆没,赵括被射杀战死。
第四,能够在断粮这种情况下坚持46天的,在古代除了李牧,吴起这样的将才,又有几人能够做到,赵括最后也认识到了自己40万大军的处境,明知是死,也选择力战不降,知道战死,此战虽败,也大大打击了秦军的锐气,赵括率领骑兵,突击秦军最精锐部队,消灭秦军过半,消耗了秦国半数国力,很大程度减缓了秦国统一全国的进程,所以说,赵括并非庸才,并非只是“纸上谈兵”,而是一种明知是死,也要震慑敌国的英雄气概,因为这场战争是没有胜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