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一直是后世之人议论不休的话题,究竟杨修死的冤不冤,每个人当然都可以有自己的见地。要讨论的也是这个话题。当然,要说杨修之死冤不冤还得从他究竟是怎么死的说起。
一、杨修是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是这样说的: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曹操正在进退两难时,哨兵询问暗号,随口就说“鸡肋”。杨修得知后便收拾行李准备回家,随从问为何,便说鸡肋,食之有味,弃之可惜,早点收拾回家吧,众人听后便一一效仿,曹操听后以扰乱军心为由将杨修杀了。
二、杨修死的冤不冤?
杨修其人之死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他聪明但太好显摆,一个是他参与了立嗣之争并且站错了队。
先说第一点,杨修的好显摆体现在三件事中,第一件事当然是前文讲的“鸡肋”事件,另外两件事就是“一盒酥”和“阔”的故事:
一盒酥:塞北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盒酥”三个字,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岂敢违反?”曹操虽嬉笑,而心恶之。明显的自以为聪明,在领导面前卖弄,其实这正是曹操在为杀他所做的铺垫。
阔:曹操造一花园,造成后去看了不说话,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问:“谁知道什么意思?”只有杨修明白门阔了。曹操表面高兴,心里却厌恶,本来领导想表现一下,没想到被杨修抢了风头,不杀你杀谁。
正是这些事情让曹操对他非常的厌恶,到最后实在忍无可忍就给杀了。曹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有脾气,杨修作为一个下属,面对聪明的上司,却不懂得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当然没有活路。正如演义中荀彧所言,帝王喜欢聪明的臣子,喜欢能即时看破自己心思而效力的奴才,但决不喜欢把自己心思公布于众的贼子。
再来就是参与立嗣之争并且站错了队,这是他被杀的主要原因。有人说,曹操的嫉贤妒能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其实不然,因为如果曹操真是个嫉贤妒能的人,他能聚的起手下那么多文臣武将?
曹操在立太子这件事上一直拿不定主意,是立长子曹丕,还是有才华的曹植。就在曹操犹豫时,不少人分别在两人身上下赌注。杨修选中了曹植,他帮着曹植猜测曹操的心思,给曹植出谋划策。
后来,曹操为了考查曹丕和曹植的临机处事能力,故意安排两人出城,同时,又暗中吩咐门官不让两人出门。曹丕在城门受阻,只能返回,倒是曹植在杨修的指点下杀了门官。聪明如曹操,怎么能容忍身边的人参与儿子们的夺嫡事件?
杨修之死之所以一再被拿来讨论是因为这一事件给予我们太多的启发,特别是在中国社会的文化环境里,他一直是一个反例,即使到了自由主义风行的今天似乎也未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