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元年(664年),宦官王伏胜密告皇后和道士郭行真行厌胜之术。这古老的剧本!王皇后当年就厌胜,现在武皇后也厌胜。
我们知道王皇后厌胜,是因为高宗想立武则天为后。现在武皇后厌胜,又是因为什么?“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资治通鉴》卷二○一)
现在的武皇后约等于王皇后加长孙无忌。高宗手里的权力正慢慢被武则天拿走,这是他不能容忍的。
权力旋涡中,人命悬于刀尖之上,每个人都想做执棋之人。高宗立刻密召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进入内殿。
上官仪说:“皇后专权横行,令海内失望,请求废黜。”(《资治通鉴》卷 二O一)
高宗“亦以为然”,命上官仪当场起草废后诏书。上官仪文采斐然,才思敏捷,精通经史,废后诏书很快就草写完毕。
皇后身边有皇帝的人,皇帝身边也有皇后的人。上官仪这里在写诏书,那边已经“左右奔告于后”。
皇后赶到皇帝这里为自己辩解时,御案边废后诏书上的墨迹还没有干。高宗看着突然出现的皇后,“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犹恐后怨怒”。急忙找说辞欺哄皇后:“我没有这样的心思,都是上官仪教我的。”
上官仪呀上官仪,你哪是替皇帝写了一张废后诏书啊,你这是自己画了一张催命的符篆!
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上官仪和长子上官庭芝,宦官王伏胜被斩首,家产抄没,府中女眷全部没入宫中为婢。上官仪孙女、上官庭芝之女上官婉儿尚在襁褓也随母亲一起没入掖庭。
上官仪、王伏胜都曾是废太子李忠旧部,李忠被诬谋反赐死,时年二十二岁。
与上官仪交情深厚的右相(中书令)刘祥道被牵连,降为司礼太常伯(礼部尚书)。
左肃机(尚书左丞)郑钦泰等一批为高宗信任的官员,都以和上官仪有密切关系的理由被逐出朝廷。这天下最尊贵的两口子“打情骂俏”,赔进去的是别人的性命。
高宗废后失败,从此给了武后更多的权力,武后垂帘听政,帝后同时临朝,时称 “二圣”。
“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资治通鉴》卷二百一)
上官仪,父亲上官弘在江都兵变时死在扬州,上官仪为避祸自行披剃为僧。贞观年间上官仪考中进士,授为弘文馆直学士,累迁至起居郎。唐高宗继位,上官仪又升任秘书少监。龙朔二年(662年),上官仪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成为宰相,又加银青光禄大夫,仍兼弘文馆学士。
上官仪开创了新诗体上官体,太宗常命上官仪起草诏谕,侍宴赋诗。上官仪还曾参与《晋书》修撰工作,占尽世间风流的一个人,只是不适合做政治家而已。遇到同样的问题,长孙无忌、李勣、许敬宗这些老宰相会怎么回答呢?
废太子李忠,一个可怜、可悲的生命。因为母亲只是普通宫人,一直没有得到过父亲的疼爱,王皇后没有孩子就认他做养子,拿他当稳固地位的工具。王皇后倒台,他被废为梁州都督,后再贬为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刺史。他好害怕,觉得随时会被杀掉,所以常常穿着妇人的衣服。因一个名叫阿刘的妇人诬告,李忠又被贬为庶人,流放黔州,被囚禁在前废太子李承乾的宅子里。李承乾有爱他的父皇保他一命,李忠什么都没有。当赐死的诏书送到黔州,李忠终于可以结束这棋子的一生。
高宗为什么在看到武则天之后马上改变废后的想法?从贬黜李义府开始高宗就应该动了从武则天手里收回权力的念头,却在废后风波后给了武则天更大的权力,这是夫妻吵架之后又和好了要哄哄媳妇吗?
政治家,永远先考虑的都是政治因素。高宗现在“风疾”发作时根本无法处理朝政,平时也需要多休养,如果把武则天废掉,那由谁来帮他处理朝政呢?太子可以监国,但是现在太子还小,那就只能由宰相监国。皇帝病弱,太子年幼,宰相里会不会又出一个长孙无忌?要避免出现长孙无忌第二,就只能留下皇后帮他看着江山,等两人百年之后,皇位自然会回到已经长大的李弘手中。
平心而论,武则天这些年帮高宗打理朝政,没有提拔外戚干政,除了“废王立武”时期的翊赞功臣,也没再培养自己的新政治势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宗室和蔼可亲,对自己也尽心尽力,确实也没什么理由把她废 黜。高宗一定想不到她的武后那么能活,活到八十二岁。她也不是王皇后,王皇后一辈子都用来和老公的小妾斗法,想不明白问题症结在渣男老公那儿,拿捏住渣男才能解决问题,光斗小妾了,那只能是今天斗倒一个,明天还会再来一个,就算没有武则天,也会有其他人。
武则天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强者自救,圣人度人,人能信任的唯有自己。
“二圣”临朝这力度还是不够,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也曾“二圣临朝”,这不是个新剧目,武则天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麟德元年(664年)朝廷决定封禅泰山。如此盛典,朝廷上要做充分的准备:什么时间封禅,哪些人去封禅,典礼的每个过程都由哪些人参加,各自负责什么职责,一应器具,随行人员安排···
武则天在封禅这件事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可谓“前无古人”的突破 口。封禅,是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实际就是天子的工作干得好,他得向派他来的“天地”汇报工作。要是工作没做好怎么办?那就得罪己。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所以典礼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皇帝行初献礼,祭祀昊天上帝,为封礼,在泰山举行;第二部分由公卿行亚献礼和终献礼,祭祀皇地祇,为禅礼,在泰山附属神山社首山举行。整个过程没有皇后的事。
武则天上表对此提出异议,而且她的理由充分,因为在祭祀昊天上帝的时候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时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也就是后妃的德行,由公卿亚献“礼有未安”。提出异议后她又提出了解决方案:“至日,妾帅内外命妇献祭。”(《资治通鉴》卷二○一)
武则天想别人所不敢想,唐以前,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三位帝王举行过封禅泰山的典礼,唐太宗想封禅但是当时经过隋末动乱,唐初的经济还在恢复之中,没有达到可以封禅的经济标准,所以没能封禅。从古代以来,能封禅的帝王才三位,一般的皇帝都不敢想的事,她敢于提出要求行亚献礼,而且提出的理由确实成立,皇帝祭祀昊天上帝和先皇,皇后祭祀皇地祇和太后,理当如此。
皇后的提议很快通过,高宗下诏:“禅社首以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资治通鉴》卷二○一)越国太妃燕氏是太宗嫔妃中当时唯一在世的一位,是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生母。随后又确定了典礼使用的礼器、音乐等事。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带着后宫妃嫔,宗室王亲,文武百官,从东都洛阳出发。“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列营置幕,弥亘原野”。东自高句丽,西至波斯,突厥、于阗、天竺、日本、新罗、百济、厨宾、乌等各国的元首和使节,“各帅其属扈从,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大队人马共走两个月抵达泰山脚下。
各地都督、刺史也从全国各地出发,于十月赶到泰山脚下。“有司于山南为圆坛,山上为登封坛,社首山上为降禅方坛。”(《资治通鉴》卷二百一)
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典礼在泰山举行,前后五天。声威赫赫,气势恢宏。高宗于泰山南祭祀昊天上帝,又登泰山,封玉牒。
高宗李治已登基称帝十七年。这十七年,他整肃后宫,废立太子,改组外廷,灭长孙无忌集团。大唐帝国平定西突厥叛乱,中亚十六国归附,白江口大败日本,苏定方、刘仁轨前后两次灭百济。疆域臻于极盛。
志向鹏抟九天,功业耸壑凌霄。
封礼完成。皇后率后宫登社首山行亚献礼。
苍天之下,社首山上,身处降禅方坛,武则天遥望的是泰山之巅,心中是万里河山,作为共同治理国家的皇后,她于国家发展所做的功劳应当被铭记。封禅结束后高宗在朝觐坛接受朝贺,文武百官、四夷君长齐齐叩拜。
高宗下诏大赦天下,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 “景云台”。
中国历史上成功封禅泰山的帝王只有六位: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
两年后,李勣率军攻陷平壤,唐灭高句丽,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封禅泰山的典礼是辉煌的华彩序章,整个国家都爆发着蓬勃向上的生机,一个四海承平、百夷臣服的盛世已经呈现。
乾封元年(666年)后宫发生了一件投毒案,备受高宗宠爱的魏国夫人贺兰氏突然中毒身亡。
贺兰氏是武则天姐姐的女儿,武则天为了照顾寡居的姐姐韩国夫人,把韩国夫人接到京城来照顾,结果韩国夫人和女儿贺兰氏都成了高宗的情人。韩国夫人已经亡故,魏国夫人在高宗的宠爱下日益骄纵。
案子一查发现贺兰氏是吃了武惟良和武怀运(武士彟兄长之子)两人给皇后所献的食物。这是想毒害皇后,误杀了魏国夫人,这两人很快就被斩首了。武惟良和武怀运哪敢投什么毒!武氏兄弟这么多年一直在后悔当年因逞一时口舌之快,被贬出京。他们想巴结这个皇后妹妹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投毒?就是投毒,也不会在自己献的食物里投毒。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他们的堂妹不仅没给他们回头的路,还给他们铺好了死路。
一个投毒案,武则天不仅解决了后宫的情敌,又杀了旧日仇人。后宫里明面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事实上成了“一夫一妻无妾制”。
当年除掉武元庆等人时武则天就让姐姐的儿子,也就是贺兰氏的哥哥贺兰敏之做了父亲武士的继嗣,改姓武,袭爵周国公,封他做弘文馆学士,左散骑常侍。
武则天有培养提携贺兰敏之的意思,贺兰敏之也确实是个人才,在弘文馆编写了《三十国春秋》一百卷,才名远扬,人也长得玉树临风,《资治通鉴》称“敏之貌美”,《旧唐书》云其“年少色美”。就是这样一个翩翩少年,逼奸太子李弘的准未婚妻,强奸太平公主的侍女,又和自己的祖母荣国夫人杨氏私通。人性扭曲、道德沦丧。
贺兰氏毒发身亡的时候,高宗问左右缘由,在场的贺兰敏之听完,只是号哭,不说话。武则天知道后说:“此儿疑我。”
武则天当时只是碍于自己母亲荣国夫人的面子,才暂时没有发作。贺兰敏之懵然不知自己身处危险之中,依然恃宠而骄,任性胡为。
咸亨元年(670年)九月,九十二岁的荣国夫人病逝,武则天悲痛不已,命人给笃信佛法的母亲造佛像追福,贺兰敏之居然贪污瑞锦,还在服丧期间不遵礼制,穿红戴绿,招妓女饮酒。
咸亨二年(671年),武则天上表列举贺兰敏之挪用瑞锦、丧礼作乐、诱奸准太子妃、强奸太平公主侍女、与外祖母私通的五大罪状,将贺兰敏之流放雷州(今广东省雷州市),走到韶州时,才貌双全又无德无行的少年就用马缰自缢而死。
咸亨元年(670年),是多事之秋,吐蕃攻陷大唐西域十八州,高句丽起兵反叛,又逢天下大旱,京畿地区出现饥荒,朝廷只好组织百姓往各州逐食。连朝廷都准备迁往洛阳,解决吃饭问题。朝中许多对武则天不满的人借机指责天下大旱与皇后专权有关。
这一年三月,亲武派宰相许敬宗已因年老致仕还乡。许敬宗还乡,母亲去世,没了外援的武则天,以退为进,主动提出避位,以答天谴。
权利和义务对等,权利和责任相对应,承担责任的前提是行使过权利,避位就是引咎辞职。武则天主动避位,如果高宗准奏,那就是承认武则天和皇帝有同样的权利。所以高宗坚决不允许武则天避位,同时下令大办荣国夫人的丧事,辍朝三日,高宗亲自书写墓碑,命百官前去吊丧,赐尊号鲁国太夫人,谥号忠烈。
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一改以往抑制外戚的做法,召回流放岭南的武元爽之子武承嗣承袭周国公爵位,授予尚衣奉御的正五品下官职,一个月后,又升迁为从三品宗正卿。宗正卿一职因为要管理皇族事务,所以一般由李唐宗室担任。随后武元庆的儿子武三思也被召回长安,任命为右卫将军。
武则天任用外戚担任要职的同时又培养了一批北门学士,北门就是玄武门,这些学士明面上的工作是编纂书籍,实际是武则天的私人谋士,武则天利用他们分割宰相的权力。
北门学士主业、副业都做得相当出色,一边给武则天参政出谋划策,一边还编纂了《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等一千多卷书,确实都是才学出众、才思敏捷的学士。
武则天上表申请追尊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尊太穆皇后为太穆神皇后,尊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尊文德皇后为文德圣皇后,而后又提出避讳先帝先后尊号,皇帝李治改称“天皇”,自己改称“天后”。
武则天的一系列动作表明她已经不甘心只做一个参政的皇后。
上元元年(674年)十二月,武则天上《建言十二事》,高宗非常认同,全部批准施行。
建言十二事
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新唐书》卷七十六
吴宗国先生认为:“《建言十二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适应了唐在边疆由进攻转为防御,中小地主和中下级官吏要求在政治上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形 势。”
《建言十二事》成为以后一段时间唐王朝的施政纲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宗临终前还重申要继续施行这些政策,不可懈怠。
比来天后事条,深有益于为政,言近而意远,事少而功多。务令崇用,式遵无怠。
《唐大诏令集》卷三《改元弘道诏》
上元二年(675年)三月,高宗病情加重,他提议让天后摄政,被中书侍郎同三品郝处俊、中书侍郎昌乐李义琰阻止。
四月,皇太子李弘薨于合璧宫,年仅二十四岁,《资治通鉴》称“时人以为天后鸠之也”。
当时的人都以为是武则天鸠杀了太子李弘。还给出了理由,说李弘在后宫见到了萧淑妃的女儿义阳公主、宣城公主,两位公主因为母亲获罪,被幽禁在掖庭,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嫁人。李弘对两位公主深表同情,上奏请求允许两位公主出嫁。因此得罪了武则天,武则天为了报复,当天就把公主指婚给上翊卫权毅、王遂古。
李弘生于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出生于高宗被迫接受长孙无忌集团拥立李忠为太子的那段时间。他的出生给高宗和当时还是昭仪的武则天带来了好运,王皇后无子,而武昭仪有子是“废王立武”事件中高宗能给出的唯 一理由。
李弘为人仁孝谦谨,高宗非常喜欢这个孩子。李弘前后有七次监国经历,为了让李弘在监国时顺利行使权力,高宗任命朝中宰相兼任太子府幕 僚。武则天曾经也非常喜欢李弘,但是,现在李弘是横在武则天和帝国最高主宰权中间的最大障碍。因为这个原因,还有萧淑妃二公主事件,所以经常有人怀疑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死的。
关于李弘之死,《旧唐书》记载得很简单:“太子从幸合璧宫,寻薨。”《唐实录》的记载更简单:“暴卒。”《资治通鉴》使用了“时人以为”这样耐人寻味的四个字。
李弘死后,高宗李治颁布《皇太子谥孝敬皇帝制》,制书破例追赠李弘为孝敬皇帝,也点出了李弘的死亡原因:太子李弘“沉瘵婴身”,高宗见太子病重就承诺等太子病好一点传位给太子,结果太子因为孝心纯确,感动太过,“旧疾增甚”,自然死亡。
实际上李弘从小体弱多病,很早就患上了肺结核。肺结核在古代是极重的病,只能长期用药物控制,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
咸亨元年(670年),李弘在给典膳丞邢文伟的回信中说自己病情越来越重了,皇帝下旨让他不要过度劳累。
咸亨二年(671年),太子留守京城监国期间,因为疾病无法打理朝政,只好都交给宰相戴至德代为决策。
皇帝还下诏命沛王李贤帮太子李弘处理朝政。
种种迹象表明李弘病得很严重,到上元二年(675年)时,李弘已经病危,高宗才说出等李弘好一点传位给他的话。
太子弘的存在阻挡了武则天掌握更多权力,但是没有太子弘,马上就会有太子贤补上来,没有李贤,还有李显、李旦。阻挡在她面前的是太子不是儿子。
按皇位继承的顺序来说,如果李弘去世,就应该由嫡次子李贤继任太子,李贤身体强健,性格更加积极进取。
是让病弱的李弘当太子乃至日后登基为皇帝对武则天有利,还是健康的李贤继任太子对武则天有利呢?答案显而易见。
冒险杀一个快病死的儿子对武则天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武则天诚然具备杀子杀女的狠绝心性,但是她为什么要冒险去做毫无益处的事呢?
后代史官们担心自己的王朝再出一个武则天,所以:
作为一个谋夺了李唐社稷的人,她必然是心狠手辣的。
作为一个女性掌权的代表,必须让她成为泯灭人性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