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既然怎么都打不过解放军,那我们就跑去缅甸吧”。
1949年8月11日,国民党溃败,宋希濂紧急搭乘飞机前往汉中,与胡宗南进行了一次长达六小时的秘密会谈。期间,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宋希濂这样对着胡宗南说道。
当时,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到了反攻阶段。在毛主席的号令下,百万雄师过大江。
一方面,解放军势如破竹,一路推进;
另一方面,国民党军队已经失去了抵抗的能力,纷纷溃逃并从南京撤离,退守到华南、西南的一些地区和海岛上。
于是,作为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宋希濂在这个关键时刻,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并在与胡宗南的密谈中详细阐述了这个计划。胡宗南听后兴奋得从座位上跳了起来,连连称赞这个计划太好了。
显然,宋希濂的计划得到了胡宗南的认可。密谈结束后,胡宗南迅速行动,一方面开始调动军队和将领,一方面将宋希濂提出的计划上报给蒋介石。
胡宗南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这个计划是国民党军队当前的最佳选择。无论是谁听到这个计划,都不可能反对,蒋介石应该也会如此认为。
宋希濂和胡宗南一致认可的大胆计划,究竟是怎样的谋略呢?如果这个计划确实可行,为什么蒋介石坚决不同意呢?
苟延残喘的国民党
百万雄师勇渡长江,对国民党发起了最后的攻势,使其溃不成军。
同年,毛主席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此时的国民党大势已去,只能在西南等地苟延残喘,完全失去了反攻的可能性。
解放军开始清剿国民党的残余势力,而蒋介石已经败退到台湾,不过他仍怀抱一线希望,相信只要国民党坚守,他最终是可以重返大陆的。
然而,蒋介石最后的一点希望随着白崇禧的失败而破灭。
当时,白崇禧集结了20万大军,试图通过衡宝战役扭转国民党必败的局面。
然而事与愿违,白崇禧很快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势下处于劣势。白崇禧意识到形势不妙,试图撤入山中等待下一次反攻的机会。
可惜的是,运动战恰恰是解放军最擅长的领域。失去城墙保护的国民党军队很快在运动战中被解放军分割包围,只有敌军的138师成功突围,其他敌军则被全歼。这支曾让蒋介石寄予厚望的部队彻底让他失望了。
第七军是桂系在北洋军阀时期的核心力量,也是白崇禧的主力军,但在解放军的攻势下,白崇禧元气大伤,迅速撤退至广西,企图在老家继续负隅顽抗。
然而,解放军坚持着“杀敌务尽”的原则,并没有放松对他的追击,迅速集结重兵围攻广西。
解放军士气高涨,白崇禧的失败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因此,作为长官的他根本不敢与解放军进行战斗,因为他清楚,一旦展开战斗,手下的部队将会十死无生。
于是他只能率领广东余汉谋部下的4万人以及残余部队15万人,一路向海南岛逃去,希望利用海岛的地理位置与解放军继续对抗。
然而,人民解放军洞察到了白崇禧的军事意图,立即展开了追击,并在途中彻底击溃了白崇禧指挥下的溃军。
白崇禧的部队被消灭,国民党军队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这让蒋介石感到极度的愤怒。然而,蒋介石并没有意识到,更加令他难以接受的情况还在后方等待着他。
白崇禧意识到胜利无望,试图带着残余部队逃往海南岛,然而解放军对他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因此,白崇禧逃往海南岛的计划以失败告终。得知白崇禧溃败的消息后,蒋介石非常愤怒,但解放军的“清剿行动”仍在继续。
国民党希望破灭
白崇禧的举动使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突显了人民解放军运动战的优势。人民解放军迅猛进攻,将国民党军队打得节节败退,逼至绝境。
无论白崇禧是逃跑还是坚持,都被视为失败前的挣扎,他的失败已无法挽回。
目前,人民解放军已占领广西,打算向西南方向推进,消灭胡宗南的军队。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国民党的恶意宣传,当地百姓对人民解放军一直持怀疑态度,给人民解放军在西南战斗中带来了许多困难。
胡宗南调动军队阻止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并威胁地方军阀协助国民党军队。他依靠地理优势,依赖蒋介石,试图坚守大西南。
然而,国民党军队败局已定,胡宗南保卫大西南的愿望也即将破灭。
人民解放军并没有认为解放西南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他们当时正为了击败胡宗南的国民党军队而忧虑,如何防止蒋残军逃往海外而感到困扰。因此,相比较起来,解放西南反而是较为“轻松”的事情。
为了阻止胡宗南的军队逃走,杨勇军团下令除了一部分军队剿灭山贼外,其余军队全部离开毕节,向川南进发,截断蒋残军向西康的后路。
陈赓的师团从广西出发,沿桂越、滇越交界处,直指滇缅交界处,以阻止敌人逃往缅甸。
宋希濂提出计策被蒋介石驳回
胡宗南和宋希濂都意识到西南已无法守住,“反攻大陆”只是一句空话。面对两难的局面,他们决定与人民解放军进行一场持久战,不轻易放弃西南地区。同时,宋希濂、罗文山等人也在思考自己的出路。
1949年8月,在程潜、陈明仁率领军队造反前夕,他们写信给宋希濂,希望这个掌握强大兵力的人与他们一起造反。
对宋希濂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他手中掌握着一支强大的军队,如果能及时停止战斗,或许能得到好的结果。
然而,宋希濂有所顾虑,因为他曾与人民解放军交战过,害怕一旦造反,将会面临惨淡的结局。于是,宋希濂将这封电报交给总指挥罗文山商讨解决办法。
两人会面后,意识到国民党军队已经无望,再与人民解放军作战已没有胜利的希望。然而,他们对于造反也存在疑虑,最终未能迈出这一步。
罗文山设想将部队引至滇西,以缅甸为基地与人民解放军周旋。宋希濂在此基础上,将保山、腾冲、龙陵等县作为大本营,沿澜沧江、怒江、高黎贡山等地建立根据地,形成一道防线。
如果形势良好,他们将继续与人民解放军作战;如果形势不利,他们将潜入缅甸,在边境以外建立据点,并借边境之名寻找生存空间。
1949年8月24日,蒋介石视察重庆,胡宗南、宋希濂等人得知后立即赶往重庆,向蒋介石报告他们的计划。他们原本希望蒋介石会表扬他们,但最终只得到了责骂。
他们认为整个西南地区绝不能被人民解放军占领。胡宗南也无奈地表示,按照现状,很难保住整个西南。
然而,蒋介石却表示:“打不过也要打,保住西南,不仅是保住一块领土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国内还有我们国民党的江山。这也是美国方面能够给予我们更多帮助的重要因素”。
总结:
蒋介石的立场非常明确,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将美国的援助视为扭转败局的希望。然而,蒋介石的固执对于西南地区的形势并无实质性帮助。
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了“大包围”的策略,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已经失去了逃跑的机会,只能接受失败的结局。
尽管宋希濂的计划无法扭转国民党的军事形势,但它对人民解放军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如果大量国民党部队进入缅甸,中缅边境将形成一道无形的防线,给解放军剿灭蒋介石部队带来极大的困难。
从这个角度来看,蒋介石拒绝了宋希濂的建议,对新中国来说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