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张仪与苏秦是战国时期的两位纵横大家,他们又都是鬼谷子先生门下的高徒。但有关他俩谁先出道,却众说纷纭,今天给大家归纳一下,并借机阐述下作者自己的观念。
一。先张后苏说
张仪先于苏秦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说,这有在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基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证明:苏秦的年辈比张仪晚,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的主要活动均在张仪身死之后。张仪在秦国任相时,苏秦还没踏入政坛。
二。先苏后秦说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史记》、《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二人基本属于同一时代,是战国合纵连横斗争中的对手,苏秦稍早。
这一说法比“先张后苏说”更有竟争情节、更加有戏剧色彩、符合大众好奇心理。
此种说法认为:苏秦很早就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但是在学习以后因为受不到赏识而非常落魄。他决心补课,于是刻苦钻研了《阴符》(据说是姜太公所著),从中掌握了游说技巧。最终得到了燕王的赏识出使赵国,在出使赵国以后苏秦提出了合纵的策略让六国共同攻打秦国。
恰巧此时,秦惠王派秦军攻打魏国,生擒了魏将龙贾,并攻克了魏国的雕阴,还打算挥师向东挺进。苏秦担心秦国的部队打到赵国,盟约还没结缔就遭到破坏。于是决定智激同窗张仪入秦,维护处于萌芽期的联盟。
苏秦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张仪非常高兴地到来后,苏秦却故意不理不睬,并当众羞辱后打发他离开。张仪又羞又气,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这样,张仪的激将法就基本达到目的了。
苏秦还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秦惠王正踌躇满志规划统一六国之事,急需贤才帮助,他与张仪一见如故,并高兴地拜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这时,前期暗中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张仪知道后,感叹自己没有苏秦高明,并许诺在苏秦当权时不攻打赵国。
三。评论两说
张仪与苏秦俩人虽然各自主张一纵一横,走的道路不一致,但因出师同门,在运用他们老师的纵横之技时却是殊途同归的。
他俩都能深刻领会《鬼谷子》中说的:“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这番话意思是说:对于人而言,贤能不肖,智慧、愚蠢、勇敢、怯懦、仁和义的程度,都是不一致的。根据这些决定开放和闭合,可以进升,可以辞退;可以轻视,可以尊敬。顺应规律,在清静虚无中就可以统治他们。
鬼谷子的上述言语是其“捭阖术”的精华,即要想治理天下,必须掌握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考察事物发展的阶段,遵循阴阳转化的规律;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要根据每个个体的心理活动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在分别游说六国合纵或者连横时,张仪与苏秦都充分了解当时各国的地理位置、国情处境及各国王的心理活动状况,就是事先都下功夫做足了功课,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王个体应采取了各自不同的策略、谈话方式、说服技巧。
举个例子:同样是楚国,张仪利用当时楚怀王害怕秦国威逼让出黔中土地的心理,向他提出: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请秦王派太子来楚国作人质,楚国派太子到秦国作人质,把秦王的女儿作为侍候楚怀王的姬妾,两国永结兄弟邻邦,不相互打仗的策略。诱骗楚怀王答应屈服秦国而违背“合纵”之约;
而苏秦在游说楚威王时,因掌握了他不服秦国强盛,妄想楚国称霸一方的狂妄心理,先献媚地称楚国土地辽阔、军队强大、粮草充裕,完全具备与秦国抗衡的资格,如不与其他五国合纵反而去接近秦国,则会首先被秦国攻陷(因秦、楚两国相邻),还要被迫割让土地,这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您还不会选择吗?楚威王经不住苏秦的诱惑,答应参加“合纵”。
类似楚国,张仪、苏秦两人出于各自不同目的,用老师传授的“捭阖术”等基本理论,分别成功说服六国或“合纵”或“连横”,可以说玩弄这些国王于股掌之中,当然,这些国王的心理素质也太脆弱了,太没有主见了,人云亦云啊。
对于先张后苏,还是先苏后张,哪种说法正确?作者认为没有必要过分去考证了。两种说法各有千秋,如非要选择一种,作者还是倾向于“先苏后张说”。毕竟“先张后苏说”,只有马王堆汉基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作为佐证,这仅是一家之说,依据不够充分。而“先苏后张说”,具备《史记》、《资治通鉴》作为充分依据,更有说服力些。
再来就技术难度层面分析一下吧,苏秦的工作难度远远比张仪大,因为他面对的是六个国家,各国的情况、领导成员性格不尽相同,而且要将他们磨合在一起,这工作量确实很大,但苏秦出色地完成了,经他游说完各个诸侯后,六国达成合纵联盟,团结一致。结果是秦国十五年没有敢出兵函谷关。而苏秦个人也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而当时秦国的势力相比其他六国都强,张仪是代表秦国去说服这些国家不参加合纵联盟的,其工作难度相对小些,因各国或多或少都惧怕秦国,他只要利用威逼利诱,甚至恐吓诈骗等手段往往就能成功。再加上,历史发展规律是分久必合,秦国统一中国已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张仪完全可以顺势而为。张仪同样也获得了成功,他二次担任秦国丞相,还在魏国出任过丞相。
总之,鬼谷子教出的这二位高徒都没有丢老师的脸,各自将纵横之术发挥得出神入化,共同上演了一场战国大戏。值得后人回味、研究。
这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如大家对此话题感兴趣,希望共同参与讨论交流。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