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年(1860)初,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再次端掉了清军的江南大营,七万绿营全军覆没。江苏巡抚徐有壬自杀,两江总督何桂清逃亡上海。这样的消息对于清廷来说,几乎快要崩溃了,但对曾国藩来说,这无异于上天帮自己出头,因为让湘军出力,绿营坐收渔利的局面从此一去不复还了。
四月,咸丰帝下诏令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六月实授。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两江总督后,曾国藩开始谋划下一次重大的用兵计划,他将目标锁定在安庆。但是历史总是会在关键的时刻捉弄人,正当曾国藩大权在握,准备顺利拿下安庆,进逼天京之时,京城一场意外的变故让曾国藩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原来,这个时候的咸丰帝已经率领他的嫔妃、王公大臣们仓促逃往热河。临行之时,咸丰帝让恭亲王奕留守北京全权负责和谈事宜,同时又下令曾国藩派鲍超率湘军精锐进京勤王。
这起事件是由第二次鸦片战争引起的,英国侵略者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取得大量特权后,并不满足。为了获取更多的特权,自1845年开始就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此后他们不断寻衅滋事,挑起事端。其后,法国也加入其中,于1856年10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持续了四年时间。
咸丰十年(1860)八月,英法联军从北塘登陆,击败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攻陷天津,直逼北京。咸丰帝大惊,慌忙带着一帮大臣逃到热河,将这个烂摊子留个奕全权处理。在逃跑期间,咸丰采纳胜保的建议,接连发布上谕,令各地督抚、将军迅速带兵进京勤王。
咸丰帝第一道谕旨就是给曾国藩的,要求他速派鲍超率兵三千人“兼程前进,克日赴京”,交胜保调遣。曾国藩接到这个上谕后,真是左右为难,他既不能明着抗咸丰帝的旨意,又不想让鲍超北上。
有人会说,曾国藩这个时候兵精将广,还在乎一个鲍超吗?其实,当时曾国藩的日子也不好过。此前大平军刚刚攻克徽州,曾国藩孤守祁门大营,处境十分危险。他需要鲍超保卫祁门,扫清通往天京的道路,哪有心思发兵北援。但是如不发兵,抗旨的后果显然也是担不起的。万一咸丰帝秋后算账,杀头灭族是小,自己恐怕也得落个身败名裂,万人共诛了。
曾国藩一时拿不定主意,急忙与胡林翼、左宗棠等人商议,又命幕僚们献计献策。胡林翼、左宗棠的心思和曾国藩是一致的,都不愿意鲍超北援。因为鲍超是湘军出了名的悍将,他率领的霆字营是精锐中的精锐,并且是唯一一支让陈玉成惧怕的军队。
如果鲍超北援,势必就会打乱围攻安庆的部署,甚至会影响围攻天京的计划。当然,台面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曾国藩不愿意将爱将鲍超拱手让给胜保。可眼前圣旨已下,总要拿出个对策才行。不忠、卖国这个罪名曾国藩是无论如何也担不起的。
可是商量来商量去也没有个主意,曾国藩急的一连几天寝食不安。这个时候,李鸿章献上一计,他对老师说,这个时候入京勤王已经是空话,对皇上实际上起不到任何作用。再者,洋人进逼北京,并非是想灭了大清国,只不过是想攫取更多的利益而已,只要给他们好处,自然就会退兵。
接着,李鸿章又说,我们可以假意奏请说鲍超就是一介武夫,担不了如此重任,入京勤王必须是老师本人或是胡林翼方能胜任。至于到底谁去不敢擅自拿主意,因此上折请求皇上定夺。这样算起来,从祁门到北京最快也要半个月,这一来一会,恭亲王早就和洋人达成协议了,到时候还提什么勤王之事呢?
李鸿章一番话让曾国藩茅塞顿开,他马上拟定奏折派人快马进京,果然不出李鸿章所料。曾国藩于10月18日上书咸丰,请求降旨任命由谁带兵入京,11月16日,曾国藩接到上谕说:“和议已成,鲍超、胡林翼、曾国藩均毋庸北援”。李鸿章这个以请旨对付圣旨的办法,可谓高明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