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师恩重,敬畏渐消隐患生。
刷到一条热评:“学生不怕老师,教育还能好吗?”短短一句话,掀起数万家长教师的激烈论战。有人高喊“戒尺回归”,有人痛斥“恐惧教育”,更有家长直言:“现在老师管学生像拆炸弹,稍不留神就‘爆雷’。”当敬畏之心成为稀缺品,教育究竟该向何处去?
敬畏消亡:是学生太“狂”,还是教育太“慌”?
文章评论区炸出无数真实案例:学生课堂上公然顶撞教师,家长因作业量质问学校,教师因批评学生被投诉“语言暴力”……一位班主任留言:“我捧着教案进教室,学生捧着手机刷抖音,眼里哪有‘老师’二字?”
“无敬无畏的课堂,如同没有地基的楼,再华丽的设计也难逃崩塌。”
究其根源,社会对“快乐教育”的过度解读,让“尊重个性”异化为“放任自流”。当惩戒权被污名化为“体罚”,当教师因严格管理被贴上“专制”标签,教育的权威性便在妥协中悄然瓦解。
惩戒教育:是良药苦口,还是饮鸩止渴?
支持者认为:“学生不怕老师,规矩就成了废纸。”一位乡村教师分享:“班上最顽劣的孩子,因一次严厉批评后反而主动道歉学习——怕,是因为知道底线不可越。”
反对者却担忧:“用恐惧建立权威,只会催生麻木或叛逆。”如评论所言:“在幼小心里种下恐惧的种子,未来开出的或是扭曲的花。”
“惩戒应是唤醒良知的手术刀,而非制造恐惧的狼牙棒。”
真正的惩戒教育,绝非简单粗暴的“打骂立威”,而是明确规则、传递后果、唤醒责任。新加坡学校“劳动惩戒”、日本“校园服务令”等案例证明:有温度的惩戒,才能让敬畏生根。
师生共生:敬畏不是“跪拜”,而是“双向奔赴”
一篇高赞评论道破真相:“学生为何敬你?不是因为你站在讲台上,而是因为你走进了他们心里。”河南一位教师分享:“和学生一起打球、聊偶像,他们反而更愿听我讲道理。”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因爱而敬,而非因惧而从。”
湖南名师“张爸爸”的课堂总充满笑声,学生却自觉遵守纪律。他说:“我把他们当未来的科学家、艺术家尊重,他们自然以‘学子’身份自律。”敬畏之心,从来建立在平等与真诚之上。
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直的学生,盲目的宽容也育不出挺拔的灵魂
教育不是教师与学生的“权力游戏”,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与其争论“该不该怕”,不如思考:如何让教师有底气坚守底线,让学生有胸怀理解规则。
愿每一颗敬畏之心,都源于对真理的向往,而非对威压的妥协。毕竟,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制造顺从的绵羊,而是培养有底线、有温度、有脊梁的人。